美军核潜艇压境,特朗普要动手,普京反应耐人寻味,无益解决冲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0:35 1

摘要:​凌晨三点的基辅,剧烈爆炸声震碎夜空,31人在7月31日的空袭中丧生,159人受伤——这只是俄乌战场近期的一个缩影。8月3日,俄罗斯再次对基辅发动导弹袭击,而乌克兰的无人机也频频光顾俄境内,梁赞州炼油厂、奔萨州通信工厂接连遇袭。双方的炮火正以"规模空前"的态势

​凌晨三点的基辅,剧烈爆炸声震碎夜空,31人在7月31日的空袭中丧生,159人受伤——这只是俄乌战场近期的一个缩影。8月3日,俄罗斯再次对基辅发动导弹袭击,而乌克兰的无人机也频频光顾俄境内,梁赞州炼油厂、奔萨州通信工厂接连遇袭。双方的炮火正以"规模空前"的态势交织,俄国防部曾在九小时内通报击落112架乌无人机,其中34架在罗斯托夫州被摧毁。当战场硝烟愈发浓烈时,特朗普突然甩出的"核潜艇牌",让这场冲突的危险系数骤然飙升。

普京(资料图)

一、战场与谈判桌的拉锯

最近半个月,俄乌双方的攻防节奏明显加快。7月30日至31日,俄军向乌境内发射309架无人机和8枚"伊斯坎德尔"巡航导弹,基辅成为主要目标;乌军则在国防部情报总局协助下,由无人系统部队和特种部队出手,打击俄境内能源设施与通信工厂,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直言"将持续系统性打击"。

与此同时,和谈进程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尽管俄乌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三次谈判,普京对结果持正面评价,还提议成立三个工作小组,但乌方暂未启动实质性对话。普京在与卢卡申科会晤时表示"愿意等待",却也强调俄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主要目标未变,核心是"消除引发危机的根源"。

美国的角色愈发复杂。特朗普政府对乌军援政策反复无常,7月初暂停部分援助,数日后改口加码,7月23日批准3.22亿美元军售,包含"鹰"式防空导弹和"布拉德利"步兵战车。更值得关注的是北约酝酿的新机制:让乌克兰按每批5亿美元确定武器优先级,由成员国出资或捐赠,计划总额达100亿美元,北约秘书长吕特负责协调——这被解读为美国推动欧洲承担更多援乌成本的策略。

特朗普(资料图)

二、特朗普的"核威慑"与通牒

8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因梅德韦杰夫"极具挑衅性"言论,已下令部署两艘核潜艇至"适当区域"。这一罕见公开核潜艇动向的举动,被视作对俄的直接施压。

事件导火索可追溯至7月29日,特朗普设定10天停火期限(至8月8日),威胁若俄方无进展将实施新制裁。梅德韦杰夫随即回怼,指责其玩"最后通牒游戏",并提及俄罗斯"终极核打击能力"。特朗普的核潜艇部署,正是对这一回应的强硬反制。

分析指出,此举兼具国内外双重考量:对外测试俄罗斯核底线,对内塑造"强势领袖"形象。尽管潜艇型号未明(战略型或攻击型),但专家确认其已进入可打击俄境内目标的范围,将核威慑从"隐性"变为"显性"。此前,特朗普已通过安理会提案、暗示援乌远程导弹等方式施压,核潜艇是其"极限施压"的升级手段。

核潜艇(资料图)

三、俄罗斯的"软硬平衡术"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俄罗斯呈现"双轨回应"。梅德韦杰夫扮演"强硬派",痛斥特朗普的通牒是"将世界推向冲突深渊",甚至搬出苏联"死亡之手"核反击系统,明确划出红线。

普京则展现"战略定力",在与卢卡申科会晤时保持克制:"期待与乌对话,若乌方不愿,俄方可以等待",并暗讽特朗普"失望源于期望过高"。但克制背后是军事准备:他宣布首批"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已列装,俄白已选定部署地点,年底前完成部署——这款武器将显著提升核打击能力,形成实质威慑。

俄外长拉夫罗夫的表态更显微妙:"完全同意美方关于不允许美俄直接军事对抗的说法",既避免激化矛盾,又重申底线,形成"软表态+硬实力"的组合拳。

特朗普、梅德韦杰夫(资料图)

四、危险的博弈:和平愈发遥远

当前局势的危险性显而易见。美俄掌控全球90%以上核弹头,而双方核军控条约即将到期,核潜艇与"榛树"导弹的部署,让核裁军进程面临真空风险。专家警告,将核威慑引入俄乌冲突,已偏离政治解决轨道。

更值得忧虑的是,各方博弈中乌克兰的利益被边缘化。北约100亿美元军援、美国3.22亿美元军售,看似支持乌克兰,实则加剧战场火力——7月31日基辅空袭的31名死者,正是武器升级的直接受害者。正如中方所言,"不计后果输送武器只会延长战火"。

特朗普的"十日通牒"即将到期,但普京显然不会屈服。俄军仍在推进战线,乌军面临兵员与补给困境,所谓"和谈"更像战场的延伸。当核潜艇的阴影笼罩谈判桌,和平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而普通民众则在炮火中承受苦难。这场冲突的终点,似乎仍遥遥无期。

来源:编辑老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