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底,欧盟防务情报中心报告显示,乌军在赫尔松地区的后勤补给能力自年初以来锐减42%。8月初,俄军多次发布视频,显示FAB-3000航弹对第聂伯河大桥实施精确打击。乌方补给线频繁中断,前线压力持续攀升。桥面巨洞,不仅改变地理结构,更重塑地区格局。
2025年7月底,欧盟防务情报中心报告显示,乌军在赫尔松地区的后勤补给能力自年初以来锐减42%。8月初,俄军多次发布视频,显示FAB-3000航弹对第聂伯河大桥实施精确打击。乌方补给线频繁中断,前线压力持续攀升。桥面巨洞,不仅改变地理结构,更重塑地区格局。
赫尔松大桥长期承担岛上乌军与外界的唯一物流功能。2025年8月2日,俄空天军出动多架次战机,连续发射FAB-3000滑翔炸弹。桥体受创后,大型车辆无法通行,补给路线被迫中断。卫星图像显示,弹坑长度约10米,深度近2米,钢筋裸露,桥面沥青大面积损毁。
乌克兰军方后勤部门实时统计,岛上食品、弹药等物资到位率下降到56%。为应对补给危机,乌军尝试以小型船只横渡第聂伯河。俄军FPV无人机在河面进行高频巡逻,一旦发现目标,便实施精准打击。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披露,近期河面小船损毁率达63%。
赫尔松守军被迫采用简易独木舟过河,部分补给物资无法及时抵达。前线士兵普遍反映,弹药、食品供应紧张,防线压力骤增。乌军后勤团队频繁更换航线,夜间渡河成为常态,俄军夜视与热成像技术令夜间行动难以隐蔽。补给风险增加,防线稳定性面临考验。
俄军并未一次性摧毁桥体,而是持续“消耗”乌军后勤能力。炮火、导弹与无人机交替封锁交通枢纽,乌方被迫调整后勤路线。欧盟防务情报分析认为,俄方以有限投入,逐渐削弱乌方补给体系,赫尔松战局随之变化。
乌军工程兵紧急抢修桥梁。俄军多次反制,修复进展缓慢。乌方工程记录显示,8月初至今,桥体已被修复四次,但每次修复后均遭俄军打击,维修材料消耗加剧。乌方工程兵轮班作业,24小时不断线,桥面修补区常见弹坑和钢筋裸露。
俄军FPV无人机在河面持续活动,小型船只频繁遭遇打击。乌克兰媒体统计,7月30日至8月4日,赫尔松河段共发生12起船只被击毁事件。俄军操作员在多处部署便携式地面控制站,实时监控河面动态。乌军补给船只上装备防弹板和伪装网,依然难以完全规避无人机袭击。
每一艘被击毁的补给船,意味着前线士兵的口粮、弹药或医疗物资被切断。补给团队尝试夜间分批运输,但俄军配备热成像设备,能在黑暗中发现移动目标。乌军调整运输时间、分散航线,却难以彻底摆脱俄军监控。
2025年8月初,乌军补给物资损失率上升至28%。部分士兵反映,三天未能获得新鲜食品,饮用水需自行从河中取水净化。补给紧张导致前线士兵体力下降,作战效率受影响。乌方后勤部门加紧调运无人机反制装备,但供应速度难以匹配损失速度。
俄军FPV无人机作战能力持续提升。俄媒报道称,新一代无人机具备自动目标识别和远程引导能力,单架无人机可连续作战两小时。乌军防空火力有限,无力全覆盖河道。乌方尝试加装反无人机电磁干扰器,实际效果有限。
乌方补给线多次被迫中断,部分区域出现物资短缺。乌军士兵被要求减少弹药消耗,食品供应则以高热量干粮为主。俄军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展示FPV无人机击毁乌军船只的画面,进一步加剧乌方士气压力。
俄空天军于8月3日再次出动,连续发动多波次空袭。乌克兰防空系统紧急启动,拦截部分来袭炸弹,但俄军FAB-3000制导模块保障极高命中率。桥体多处钢结构出现形变,部分路段塌陷。乌方工程兵昼夜抢修,投入大量设备和人力。
美国国防部8月初简报提及,俄军将赫尔松地区视为“战略隔离区”,对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后勤线实施点穴打击。乌军高层多次请求西方增加防空援助,前线实际防空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关键目标。部分防空系统因频繁作战而故障,维修周期被迫延长。
俄军在尼古拉耶夫东北方向同步发动打击。苏-34战机利用诱导战术,引诱乌军雷达开启,随后发射X-31反辐射导弹,摧毁多处雷达阵地。乌军防空力量受损,部分区域出现防御真空。俄军“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则对赫尔松地下设施实施打击,破坏乌军指挥中心与物资储备点。
桥梁结构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苏联时期修建的第聂伯河大桥,以重型钢筋混凝土结构著称。多次空袭后,桥体未完全垮塌。俄方军事评论建议增加打击次数,“再投2-3枚重型炸弹”可彻底摧毁桥体。乌方工程报告显示,桥体已出现多处隐性裂缝,安全系数大幅下降。
乌方工程兵持续加固桥梁,采用高强度钢板和混凝土修复,但每次修复都面临新一轮空袭。部分修复材料短缺,乌军后勤部门被迫动用老旧储备。桥体检测数据显示,承载能力下降三成以上。乌军开始限制重型车辆通行,部分补给任务转由轻型车辆或人工搬运完成。
乌军尝试设置浮桥和临时渡口,减少对主桥依赖。俄军对浮桥实施夜间空袭,多处浮桥被摧毁。乌军不得不多点分流,增设小型渡口,但运输效率低,补给速度难以恢复。浮桥运力有限,部分重型装备难以过河,影响前线机动能力。
乌军被迫调整战术,分散兵力和物资存储点。无人机侦察、快速转运、分段补给成为常态。作战节奏因俄军持续打击频繁中断,前线防御压力剧增。英美情报机构分析,若桥体彻底坍塌,乌军补给线将面临极限考验。
西方援助装备陆续抵达前线。便携式防空导弹组、反无人机系统部署至桥梁周边。乌军工程兵加班抢修桥面,但俄军打击频率远高于修复速度。部分防空装备因电源短缺、零件老化难以发挥作用。西方援助物资运抵周期被俄军情报掌握,运输过程中数次遭到拦截。
乌方采取分批补给,减少大规模物资损失。每批补给物资量有限,无法保障长时间防御需求。部分士兵被安排轮换休整,减缓消耗速度。英美媒体披露,乌军部分前沿阵地出现弹药不足现象,只能依靠近身防御。补给短缺导致士兵心理压力增加,前线稳定性下降。
赫尔松岛上的乌军开始分组作业,单一目标被打击后可迅速转移,减少整体损失。乌军工程兵加快浮桥和临时渡口建设,分散俄军打击火力。多点补给策略提升了补给能力,但运输效率依然难以满足作战需求。部分补给任务由志愿者协助完成,前线物资供应回暖缓慢。
俄乌双方围绕桥梁攻防进入消耗战。俄军持续加码打击强度,乌军被迫反复修复。桥梁及周边地区成为火力密集区,卫星监测显示,7月30日至8月5日,赫尔松桥段共遭受12次空袭。乌军前线指挥官频繁调整部署,保持补给线畅通成为核心任务。
俄军在赫尔松地区布置大量侦察无人机,实现全天候监控。乌军通过电子战装备试图干扰俄方信号,部分区域取得一定效果。俄军调整无人机飞行高度和航线,规避电子干扰。双方技术博弈升级,前线态势持续胶着。
西方国家密切关注局势发展。欧盟、北约多次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增强乌克兰防空与后勤能力的方案。美国国防部表示,将优先向赫尔松地区提供高机动防空系统和反无人机装备。国际红十字会介入,协助转运前线伤员和补给物资,缓解人道危机。
俄军多次发布桥梁空袭画面,展示FAB-3000航弹打击效果。乌方则公开工程兵修复进度,强调桥梁尚可通行。双方舆论战同步展开,争夺国际话语权。乌克兰官方媒体报道,桥面交通虽受影响,但补给未完全中断。俄方强调打击成果,突出补给线受限对战局的影响。
参考资料:现场画面公布,俄军一枚FAB-3000航弹命中关键桥梁,乌克兰赫尔松市区一切为二
2025-08-04 09:19·鲁中晨报
来源:无价讲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