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理会的灯光七天内第三次亮起,乌克兰问题像块烫手山芋,在各国代表的争论中反复被掂量。特朗普对着镜头喊出“10天停火”的最后通牒,普京却在与卢卡申科的会晤中淡然回应:“失望往往源于期望过高。”这场打了三年多的冲突,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每个棋手都握着自己的棋子
安理会的灯光七天内第三次亮起,乌克兰问题像块烫手山芋,在各国代表的争论中反复被掂量。特朗普对着镜头喊出“10天停火”的最后通牒,普京却在与卢卡申科的会晤中淡然回应:“失望往往源于期望过高。”这场打了三年多的冲突,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每个棋手都握着自己的棋子,却没人能轻易落下制胜一子。
普京(资料图)
一、安理会的密集磋商:争吵多,进展少
8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就乌克兰问题召开紧急会议。这已是七天内的第三次磋商,会议厅里的咖啡换了几轮,议题却始终绕不开“停火可能性”与“外部干预”。美国代表在会上明确通报:特朗普将俄乌停火的最后期限定在8月8日。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列昂尼德·伊夫列夫对此并不在意,他说美军核潜艇部署并非新威胁,“从苏联时期起,我们就盯着美军基地和舰艇动向,它们早被纳入导弹与轰炸机的任务规划”。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的发言直指核心:“与其反复开会,不如多花精力推动和谈。”他强调中方始终以“四个应该”为遵循,呼吁保护平民、避免袭击民用设施,并驳斥了美方对中国的无端指责:“美国自己与俄罗斯保持贸易往来,却对中国说三道四,这毫无道理。”
普京(资料图)
二、特朗普的“期限魔术”:从50天到10天的改口
特朗普近期的表态像坐过山车。7月19日他说“50天后制裁俄罗斯”,7月28日缩成“10-12天”,7月29日干脆定格为“10天内停火”,最终通过联合国确认8月8日为最后期限。
为给“期限”撑腰,8月1日他在社交媒体宣布,因梅德韦杰夫的“挑衅言论”,已下令将两艘核潜艇部署至俄罗斯附近。但这一动作被俄方视为“老套路”。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一边喊停火,一边与北约酝酿新援乌机制:由北约协调成员国出资,绕开繁琐流程,直接采购美制武器送乌,计划总额100亿美元,每批约5亿美元。前美国驻乌克兰大使威廉·泰勒直言:“想用10天解决三年冲突,太不现实。”英国专家詹姆斯·尼克西则点破:“美国只想证明自己是斡旋者,而非真要解决问题。”
三、普京的从容:条件不变,愿意等待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普京在8月1日与卢卡申科会晤时回应:“有些人急于让三年冲突10天内结束,这种失望源于期望太高。”他强调俄乌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交换战俘已取得进展,但停火需满足2024年6月提出的条件:乌方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撤军,并承诺不加入北约。
俄外长拉夫罗夫也表态:“同意美方‘不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观点,愿在尊重基础上对话。”对俄罗斯而言,尽管西方3万多项制裁带来困难,但普京认为冲突也是转型机遇,正如他此前所说:“西方想打多久,我们就奉陪多久,哪怕100年。”
核潜艇(资料图)
四、乌克兰的困局:泽连斯基的信任危机
泽连斯基近期陷入麻烦。他试图修改法律,剥夺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SAPO)的独立性,交由贪腐丑闻缠身的总检察长克拉夫琴科管辖。这引发基辅民众在总统办公室外抗议,欧盟也警告此举“阻碍入欧”,并扣减15亿欧元援助。泽连斯基被迫撤回法案,但《基辅邮报》直言:“重建信任难上加难。”
泽连斯基虽表示“愿随时与俄领导人会谈”,但现实压力巨大:国土沦丧、损兵折将,若签署停火协议,恐留恶名。国内反对派则借机拉拢西方,让他的谈判空间更显逼仄。
五、结语
8月8日的期限日益临近,但俄乌分歧、美俄角力、乌内部乱局,哪一项都不是短时间能化解的。安理会的磋商、特朗普的通牒、普京的条件、泽连斯基的困境,共同织成一张复杂的网。或许正如耿爽所言,少些指责、多些调解,才是让这场冲突降温的唯一路径。毕竟,硝烟中受苦最深的,永远是普通民众。
来源:编辑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