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在欺骗自己和他人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8:58 1

摘要:汉语里有“德不配位”一说,但侧重的是说一个人品德操守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享受的待遇不相匹配。这和本文所提及的“冒名顶替综合征”还不太一样,后者侧重强调的是“配得感”的反面:越是赢得来自他人的赞誉,就越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殊荣。

© Pinterest

利维坦按:

汉语里有“德不配位”一说,但侧重的是说一个人品德操守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享受的待遇不相匹配。这和本文所提及的“冒名顶替综合征”还不太一样,后者侧重强调的是“配得感”的反面:越是赢得来自他人的赞誉,就越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殊荣。

与之相对的,让我想起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在《系统的扫帚》里谈到的“双层虚荣症候”:“……双重虚荣的人,是一个想显得完全没有虚荣心的虚荣的人。他极其害怕别人把他看作是一个虚荣的人。双重虚荣的人会很晚还不睡觉,为的是掌握一些笑话以便在人前显得有趣又可爱,但不会承认自己很晚了还在学习笑话,他甚至还会想办法给人一种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趣的印象”。这似乎也正好呼应了本文结尾的那种“谦逊炫耀者”的形象。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我不是一个作家。我一直在欺骗自己和别人。”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在他的私人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时他正在创作《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这本发表于1939年的史诗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大萧条时期逃离俄克拉荷马尘暴,前往加州寻求更好生活的故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 Library of America

你可能认为斯坦贝克只是一时自我怀疑,但根据我作为一名学者和作家的经验,我看到其中隐含着某种更为隐蔽的东西,它困扰着许多聪明睿智之人:冒名顶替者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对于这些成就斐然的人而言,他们获得的赞誉越多,他们就越担心自己欺骗了所有人。

即使你不是天才,也会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在当今这个环境中,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遗余力地塑造一个只展现积极面、掩盖负面形象的自我形象,任何人都可能因此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是骗子。如果你也对此感到担忧,我可以给你一个好消息:你有这种担忧,说明你很可能并不虚伪;真正虚伪的人反而确信自己不是骗子。不过,患有冒名顶替者综合征确实会损害你的幸福感,但你是可以采取措施来应对的。

---

这种状况最初是在1978年由两位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期刊上描述的[1]。他们将其界定为一种普遍病症:拥有真正技能和知识的人,在内心却暗自认为自己不够格或不称职。

该研究的作者发现,许多成就斐然的女性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安——“一种对自己智慧虚伪性的内在体验”。后续研究发现[2],这种现象并不只限于女性或某个特定的人群;他们将其称为“冒名顶替者现象”(syndrome是后来的称呼演化而来),其实任何人都可能经历。(一个例外是年龄——年长者比年轻成年人更少经历这种现象。)

已经有多种关于冒名顶替者综合征的测试被验证。其中之一是克兰斯冒名顶替者现象量表(Clance Impostor Phenomenon Scale)[3],它会询问受访者是否认同某些陈述,例如“我害怕对我重要的人会发现我其实没有他们想的那么能干。”(你可以通过一个精简版的在线调查了解自己的评分情况。)

© UX Magazine

通过测试,研究者发现某些人格类型更容易经历这一综合征。神经质高、责任心低的人,比其他人更易受到困扰[4]。不出意料的是,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感到自己是冒牌货(外向者则往往倾向于自恋)[5]。完美主义者通常也会觉得自己是伪装者,因为他们过于关注自己所认为的错误[6]。

冒名顶替者综合征往往出现在那些需要他人信任的高度专业领域中。多项研究发现,年轻医生中这一现象的发生率极高:一项2021年的调查显示[7],超过四分之三的外科住院医师报告称自己有显著或严重的冒名顶替感。我猜这是因为医生认为自己必须表现出很强的自信,而他们其实并不真正拥有这种自信——这确实是一种虚伪,尽管是功能性上必需的。毕竟你不会希望你的外科医生在你被推进手术室时说:“嗯,我们来看看这次手术会怎样吧。”如果你是父母,你也许还记得孩子小时候看着你的眼神——满是信任。我过去常常心想,要是他们知道真相就好了。

© Pinterest

一些学者认为[8],从理论上讲,冒名顶替者综合征可能会在某些任务中提高绩效,因为它能提供成功的情感动力。该理论认为,如果你不断对自己说你只是一个装腔作势的人,那你就会被迫去提升自己。但正如这种贬损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当你将其加诸于自己身上时,也会带来巨大的心理代价,可能诱发抑郁和焦虑[9]。这种负面反馈还会导致认知扭曲,使人低估正面的评价、夸大失败的经历[10]。这会让有效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也与工作满意度下降和倦怠感有关。

如果你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体验,那你的幸福感几乎可以肯定受到了损害。幸运的是,有几种简单直接的方法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1. 不要像对待你讨厌的人那样和自己说话。

就像你不会(或者不应该)对你的配偶或孩子说他们是无能的蠢货一样,你也应当避免对自己说那样的话。更友善的自我对话可能听起来像是那种自恋者惯有的、放纵的自我关注,确实有伪善的风险,但在这种必要的治疗语境中,这其实只是承认现实:你不是一个无能的蠢货;你只是一个希望学习和进步的人。

© Peep Show | GIFGlobe

2. 记录你的进展。

无论你是外科医生还是父母(或两者都是),在处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试着将你的活动视为一个成长和学习的机会。记录下你的个人进展,建立一份你朝着目标前进的客观记录,而不是纠结于你尚未完成的事情。

例如,如果你最近刚开始一份新工作,那就每天思考一下你获得了哪些新技能和新知识,而不是担心你还不知道或还不会做什么。把这些成就记录下来,并定期回顾。

3. 寻找同伴。

建立或加入一个与你在职业上处境相似的群体会非常有帮助。这样的同侪群体可以让你坦率地谈论不安情绪,并发现这种怀疑其实非常常见。这也成了雪莉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Meta前高管)发起的“向前一步(Lean In)”运动的一个益处:这个运动所创建的职业女性圈子被鼓励分享那些让她们受限的经历——而冒名顶替综合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商业团体YPO为年轻首席执行官设立的“论坛”项目也是基于类似的理念,其成员发现该项目是一个极有帮助的空间,能让他们卸下孤独和不安的负担。

---

我们已经深入讨论了那些“并非冒牌货却感觉自己是”的人。尽管斯坦贝克在日记中透露出短暂的痛苦,他显然并非欺世盗名之徒:《愤怒的葡萄》后来获得了1940年普利策小说奖,并成为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我们也应该考虑一种与冒名顶替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现象:那些虚情假意地声称自己是“冒名顶替者”,其实并不这么认为,只是出于假装谦逊。我指的是那些“谦逊炫耀者”(humblebraggarts),他们会说出类似这样的话:“我是最不该受到总统邀请去白宫做客的人!”

当然,没有什么比这种伪装出的谦逊更虚假了。这种“谦虚的炫耀”诡计是透明的,使其施展者立刻变得令人反感和不可爱——有点像,呃,一个伪君子。

参考文献:

[1]psycnet.apa.org/record/1979-26502-001?errorCode=invalidToken[2]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06-019-05364-1[3]paulineroseclance.com/pdf/IPTestandscoring.pdf[4]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207/S15327752JPA7802_07[5]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2945923000773[6]core.ac.uk/download/pdf/611819624.pdf[7]journals.lww.com/journalacs/abstract/2021/11000/imposter_syndrome_in_surgical_trainees__clance.6.aspx[8]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048402.2021.1874445[9]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19300790?[10]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98000658

文/Arthur C. Brooks

译/tim

校对/tamiya2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5/07/three-ways-stop-impostor-syndrome/683657/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im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来源:利维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