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由来及其演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7:55 1

摘要: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且充满变革。它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还深入探究语言的使用、变化、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语言学演变,是人类对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不断探索和深入理解的历程。

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且充满变革。它不仅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还深入探究语言的使用、变化、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语言学演变,是人类对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不断探索和深入理解的历程。



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印度,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梵语语法》,这是已知最早的语法学著作之一。印度学者波尼尼对梵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为梵语的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梵语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印度本土的语言发展,也对周边地区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希腊和罗马同样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语言和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涉及了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对词进行了基本分类,并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进行了研究。古罗马时期,语言学在语法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了与希腊语语法并列的拉丁语法。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以希腊语法和拉丁语法为基础,几乎所有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体系。

在中国,语言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朝时诞生了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其中包括研究字音的音韵学、分析字形的文字学和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小学经过历朝历代文人学士的研究与发展,日渐完善、自成体系。《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共收录了四千多个词,对当时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服务于对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整理,被称为语文学。语文学的研究目的并非专门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读懂当时的文献典籍。其研究对象主要以书面语为主,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且大多局限于对本族语言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也大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缺少发展的观点。然而,语文学的研究为后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这一时期兴起。1786年,英国爵士W·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这一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学者们开始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研究语言或方言的亲属关系及其历史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葆朴、格林和俄国的沃托可夫等。他们通过对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了语言之间的系统性变化规律。例如,格林提出了著名的“格里姆定律”,针对辅音利用日耳曼语族与印欧语系其他语族之间辅音一致性的问题,总结出语音变化规律。这些学者敢于跨越本族语言的樊篱,将不同的语言拿来进行纵向对比,不仅证实了语言和生物界一样都有着不断演变的客观历史,而且证实了印度 - 伊朗诸语言和欧洲多数语言有着共同的来源,即存在着一个原始印欧语。他们以及后来的学者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历史比较方法和谱系分类法,找出了不同语言的亲属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学摆脱了过去作为哲学、文学等学科附庸的地位,标志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然而,历史比较语言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过分偏重于语言的历时研究,忽视共时的系统描写,研究前提不够充分。而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只适用于亲属语言的研究,对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则无能为力。

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鼻祖,也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去世后由他的同事根据学生的笔记和他遗留下来的讲稿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此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语言学思想。索绪尔严格区别了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组合关系与联想关系(聚合关系)等内容。他认为,在语言学领域里存在着两种语言学,即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当时应主要研究语言的语言学。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符号体系,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等特点,语言学应该研究这种体系的内部结构。语言有共时和历时两种状态,他号召把当时的研究重心转向共时语言学。在索绪尔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个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共时语言(即口语)的研究,特别着重于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系统,从不孤立地看待语言要素,认为语言的一切都奠定在关系的基础之上。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众多,如日内瓦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哥本哈根语言学派、伦敦学派和布拉格学派等。这些学派在语言研究中的侧重面有所不同,但都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形成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

20世纪50年代,转换生成语法诞生,这是语言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革新。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乔姆斯基把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语言能力的揭示,即揭示能生成无限句子的语法规则。其目标是找出一个能生成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即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一种使其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的普遍语法,并凭借普遍语法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实现从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实现的。他还区分了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前者决定句子意义,后者决定句子语音,前者通过转换规则变为后者,从而被感知和传达。转换生成语法注重语言的共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数学和逻辑中的演绎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这种学说的优点是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转换生成语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忽视了言语环境和交际等因素,操作手续较为繁琐。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语言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新领域的兴起,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心理机制。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关注语言在社会身份和群体划分中的作用。它研究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语言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例如,社会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方言的形成和演变,以及语言政策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认知语言学则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探讨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关系。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隐喻、意象图式、范畴化等,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成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计算语言学使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分析人类语言,应用于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信息检索等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旨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生成和处理人类语言,实现人机之间的自然交互。

语言学的由来及其演变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语言奥秘的历史。从古代文明的语文学到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再到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以及当代的多元化发展,语言学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未来,语言学将继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展研究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语言学将在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学也将更加关注语言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功能,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语言层面的支持和解决方案。

来源:欢乐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