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 年 7 月 11 日下午,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日光透过玻璃窗,在肖同学伏案的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因湿疹瘙痒而无意识的挠痒动作,会被对面女生杨某用手机定格,继而发酵成一场持续两年的人生浩劫。当 2025 年 7 月 25 日法院判决书送达
2023 年 7 月 11 日下午,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日光透过玻璃窗,在肖同学伏案的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因湿疹瘙痒而无意识的挠痒动作,会被对面女生杨某用手机定格,继而发酵成一场持续两年的人生浩劫。当 2025 年 7 月 25 日法院判决书送达时,肖同学的档案里仍钉着那份迟到的 “记过处分",而杨某已手持香港浸会大学的保研通知书,在社交媒体上扬言 "会举报到天涯海角"。这场由构陷引发的悲剧,不仅撕碎了两个年轻人的青春,更暴露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深层病灶。
从图书馆到法庭: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
事件的起点充满日常性的偶然。根据法院审理查明,杨某于 2023 年 10 月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长文,指控肖同学在图书馆实施 “性骚扰",并附上经过剪辑的视频片段。文中刻意放大肖同学的动作细节,将皮肤病导致的生理反应塑造成猥琐行为。武汉大学在未调取完整监控、未核实当事人病史的情况下,仅依据杨某单方陈述便迅速作出记过处分决定,这个效率优先的处理方案,成为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
真正的灾难始于处分公告发布后。网络爬虫瞬间攫取了肖同学的个人信息,照片被P成遗像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武大色狼" 的标签像烙铁般焊在他的身份之上。直到肖母公开儿子多年的湿疹就诊记录 —— 那些清晰显示 "全身泛发性湿疹伴剧烈瘙痒" 的诊断报告,公众才惊觉这场指控的荒谬。但此时,肖同学已因重度PTSD 被送进精神卫生中心,他的爷爷在看到网暴内容后旧疾复发离世,一个家庭就此分崩离析。
司法程序最终给出了迟到的正义。法院通过完整监控视频证实,肖同学的动作均为无意识止痒,且与杨某声称的针对性骚扰存在时间差;医学鉴定则排除了任何猥亵意图的可能性。2025 年 7 月的一审判决明确驳回杨某全部诉讼请求,却无法逆转既成的伤害。更令人费解的是,面对司法结论与初始处分的明显冲突,武汉大学仅以组建工作专班复核为由拖延回应,这种沉默实则是对程序正义的二次伤害。
制度裂缝中的权力滥用
杨某的构陷能够得逞,源于高校治理中举证责任倒置的潜规则。不少高校面对性骚扰指控时,往往陷入宁错勿漏的逻辑误区。武汉大学在此事件中未履行基本的调查义务:既未核实肖同学的医疗记录,也未比对完整监控,甚至未让双方当面对质,这种指控即定罪的操作,本质上是将校方的管理便利置于学生权益之上。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构成了第二轮加害。杨某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她精心设计的叙事策略,将个人指控上升为性别平权议题,用情绪化表达替代事实陈述 —— 成功煽动了公众的道德义愤。在#武大图书馆性骚扰 #的话题下,真相被情绪淹没,理性讨论让位于立场之争。这种由构陷者操纵的舆论狂欢,与 2018 年某高校罗生门事件如出一辙,暴露出社交媒体时代多数人暴政的新形态:当技术赋权个体成为舆论生产者,举证责任被异化为自证清白的枷锁。
更深层的病灶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畸形。事件时间线显示,杨某发起指控的节点恰与其保研申请重合,而构陷成功后她顺利获得香港名校的录取通知。这种时间上的微妙耦合,折射出零风险竞争思维对学术伦理的侵蚀。在保研、评奖等激烈竞争中,部分学生将消除对手视为捷径,而高校评价体系中对道德表现的模糊界定,又为这种构陷提供了操作空间。
从个案正义到制度重构
武汉大学的沉默正在消耗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当务之急是启动独立调查程序,不仅要撤销对肖同学的不当处分,更需公开当初作出处分的决策过程,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渎职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践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证明大学仍保有直面错误的勇气。
现行法律对诬告陷害的处罚偏轻,尤其是在校园场景中,往往以学生行为为由从轻处理。司法层面需要建立 "诬告成本与伤害程度匹配" 的惩戒机制。
肖同学档案里那份迟迟未撤的处分,像一面镜子照见高等教育的体面危机。当程序正义让位于舆情压力,当学术追求异化为生存博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青年的光明前途,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念。重建这份信任,需要的不仅是对个案的纠偏,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 让大学真正成为守护真理、滋养人格的土壤,而非纵容构陷、滋生不公的温床。这或许是肖同学的不幸遭遇,留给我们最沉重的启示。
来源:教而育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