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武汉的天气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偶尔听到新闻里说要下雨,于是就盼着——可喜的是,这天气预报还是有准的时候,可悲的是“局部有雨”,所谓的“局部”其实就是隔了一座桥。好吧,我还是一心一意等着立秋好了!好在后天8月7号星期四就要到立秋了。这时家里的老人又开始念叨:“
最近武汉的天气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偶尔听到新闻里说要下雨,于是就盼着——可喜的是,这天气预报还是有准的时候,可悲的是“局部有雨”,所谓的“局部”其实就是隔了一座桥。好吧,我还是一心一意等着立秋好了!好在后天8月7号星期四就要到立秋了。这时家里的老人又开始念叨:“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这话听着挺玄乎,可到底准不准?今年的立秋到底下不下雨?要是不下雨,真会影响收成吗?
今天,咱们就结合气象预测、科学分析和老辈人的经验,来说一说立秋下雨的那些事儿!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立秋是个关键节气。立秋一到,农村老家的长辈们就开始念叨:“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这看似简单的一句俗语,其实藏着老祖宗千百年来总结的农耕规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那为什么立秋下雨就这么金贵?其实这话里藏着庄稼人的“丰收密码”!万物生长,立秋前后,地里的玉米正在抽穗、大豆忙着结荚,晚稻也到了灌浆的关键期,这些庄稼正是需要水的关键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透雨,庄稼根系能喝饱水,养分吸收更顺畅,玉米颗粒才能饱满,稻穗才不会空壳,后期灌浆饱满,产量自然有保障。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如果一直不下雨,容易形成“秋老虎”,这时就是“立秋无雨人人忧”,加上副热带高压影响,很多地方雨水会越来越少,容易出现“秋旱”,导致土地干裂,影响秋播作物的生长。过去没有抽水机、灌溉渠,庄稼全靠老天爷赏水喝。
搜索相关资料,也有不少例子可以举证,比如2020年立秋前后华北地区雨水充足,当年玉米亩产比往年高了10%;而2019年立秋干旱,不少地方秋粮减产。
所以,“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还真不是瞎说!但也仅仅是基于传统农耕社会的经验总结。我们现在靠的还是科学,比如灌溉技术和天气预报。
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下雨也能帮我们赶走恼人的“秋老虎”,带来丝丝凉意。本周将迎来立秋节气,天气上依旧是雨热同台,一南一北两条雨带持续带来强降雨,气象干旱区域降水将有望增多。
今天强降雨是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到了周二周三降雨的重心会向南移到河南、山东这一带。这一轮降雨结束之后,本周四到周六,北方地区还会有一轮降雨过程无缝衔接。
立秋无雨往往预示着“秋老虎”会发威。副热带高压还赖着不走,天气持续高温干旱。这种天气不仅让人热得难受,还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让旱情雪上加霜。而且干燥的气候容易引发火灾,山林、草原防火压力大增。
1、在古代,人们是怎么抗旱的?
相比现在不下雨的苦恼,古人们更是在应对这种天气上绞尽了脑汁。第一种方法就是储水,雨季的时候把村里的大池塘、田间的小水窖,都“储存”起来。雨季时把雨水存起来,干旱时就能开闸放水,顺着挖好的水渠流到地里。
第二种办法听起来不太靠谱,只是心里的慰藉——举行大型的仪式,跟老天爷求雨,虽然不科学,但也体现了对雨的渴望。
2、现代科技抗旱有哪些?
科学灌溉:滴灌、喷灌技术,精准用水,减少浪费。 喷灌像人工降雨,喷头均匀洒水,比大水漫灌省水一半以上;滴灌更厉害,管子直接把水送到庄稼根须旁,一滴都不浪费,特别适合缺水的地区。
选抗旱品种:比如“抗旱玉米”“节水稻”,就算雨水少也能保产量。 这些品种天生“耐渴”,根系扎得深,能从土壤里抢水分,叶片也会减少蒸发。就像给庄稼装了“节水装备”,就算遇上秋旱,也能稳稳扎根结果,不用天天盼着下雨,农民心里也踏实多了。
人工增雨:要是天空有合适的云层,气象部门会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用火箭弹、高射炮把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层里,让雨滴更快形成落下来,在关键时候能增加降雨量,缓解旱情。
3、立秋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没雨的话,高温持续,空调、电扇就不能停,用电量飙升,不仅家里电费蹭蹭涨,还可能给电网带来压力,甚至出现供电紧张的情况。另外,干燥的空气还容易让人嗓子干、皮肤干,呼吸道疾病和皮肤问题也会找上门。
不管立秋下不下雨,咱都得顺应自然规律。“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今年立秋有雨吗?有啥预兆?农民朋友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做好灌溉、排水等工作;咱们普通老百姓,就根据天气变化,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大家对于立秋下雨这件事,都有什么看法和期待呢?你那儿立秋有下雨的迹象吗?快在评论区分享分享吧!
来源:觅源良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