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记者沿着足迹看新变②|在西柏坡发一封“红色电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07:41 1

摘要:从认识电码符号,到分组破译“情报”,沉浸式体验收发电报,让红色历史在孩子们心里“活”起来。“原来,没有手机的年代,先辈们这样传递消息啊。”王锴轩说。

这堂研学课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吸引5000余名中小学生来体验

在西柏坡发一封“红色电报”

7月24日,孩子们在西柏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体验收发电报。 河北日报记者 李东宇摄

“嘀嘀、嘀嘀嘀……”7月24日9时,在西柏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此起彼伏的发报声在电报模拟教室响起。

14岁的王芮对照符号表格,按着电键,正尝试将“艰苦奋斗”四个字翻译成摩尔斯电码发送出去。

教室外,同伴王锴轩举着接收器搜寻信号。不一会儿,接收器发出蜂鸣声,孩子们开心地鼓起了掌。

从认识电码符号,到分组破译“情报”,沉浸式体验收发电报,让红色历史在孩子们心里“活”起来。“原来,没有手机的年代,先辈们这样传递消息啊。”王锴轩说。

这堂研学课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开设一年来已吸引5000余名中小学生来体验。

“我们会结合西柏坡的红色故事,为孩子们讲解简单的电报知识,让大家在互动体验中,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去年,石家庄西柏坡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宁子哲加入研学管理事业部,负责研学课程开发。他说,收发电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研学课。

上电报课前,来参加研学的每一批孩子都要先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学习。

西柏坡纪念馆二楼,有一条刻着37封电报文稿的电报长廊。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发出408封电报,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70多年前,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就是通过电波,从西柏坡传递到各个战场。”上午10时,宁子哲带着学生们来到电报长廊。

“大家想,为什么我们能打赢这些硬仗?”宁子哲提出问题后说,“因为我们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观察、触摸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电文,学生们在宁子哲的讲述中,回顾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过去一年里,宁子哲来过西柏坡纪念馆很多次。为了打造趣味性、参与性更强的特色课程,他参观中共中央旧址、档案馆,寻访老报务员、老党员,琢磨怎样通过一封封电报、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让人们对那个烽火年代可感可知。

“宁子哲是95后,去年像他一样的一批年轻人入职,带来很多新想法。”石家庄西柏坡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成丽说,自己曾在西柏坡纪念馆工作多年,有一份嘱托,她一直记在心里。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纪念馆。他勉励大家,一定要以历史为依据,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把西柏坡精神传播好。

“总书记再来的话,一定会看到一个别样的西柏坡景区。”王成丽告诉记者,为了讲好西柏坡故事,团队开发了红色教育研学课程体系,先后推出17类30余门课程。除了研学体验,他们还深挖本地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西柏坡旅游业态。

围绕“进京赶考”“两个务必”等主题,王成丽带领团队开发系列冰箱贴、文具、书签等文创产品;

利用闲置民房,他们打造“柏坡·观澜”民宿,满足游客周末乡村微度假需求;

走出西柏坡纪念馆,人们还可以到红色主题的胜利咖啡馆落落脚,品一杯咖啡,珍藏一份红色情怀;

…………

新场景、新体验、新活力,西柏坡红色文旅正在绽放新魅力。

7月24日12时,研学课程结束,王锴轩有些不舍。

“今天回去,我要告诉妈妈,我在西柏坡发出一封‘红色电报’,然后再跟她说说电报背后的西柏坡故事。”王锴轩说。(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 孙青)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