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鸿祥祖籍泗水县历山,其祖父穷困,逃荒流落费县上冶镇,给刘姓商人“挑脚”送货,积钱成家,遂定居上冶一村。其后,他学习制作毡帽,得钱买地,扩大买卖,最后与人合股开设“福顺东”号杂货铺,家境渐殷实。
蒙山县长马鸿祥
文/王有瑞
马鸿祥(1915—1968),上冶镇上冶一村人。生前曾任蒙山县县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厅长、区财贸办公室党组书记等职。
马鸿祥祖籍泗水县历山,其祖父穷困,逃荒流落费县上冶镇,给刘姓商人“挑脚”送货,积钱成家,遂定居上冶一村。其后,他学习制作毡帽,得钱买地,扩大买卖,最后与人合股开设“福顺东”号杂货铺,家境渐殷实。
马鸿祥9岁入村塾读书,刻苦用功,成绩优良,深得先生好评。但是先生对他仍是严格要求,一字之差也要照打二十板子,幼小的马鸿祥对这种教学法不满意。
两年后,村塾辞退了爱喝酒、体罚学生的老师,聘请了具有改良思想的清廪生英淑台为先生。此人学问渊博,嫉富爱贫,民主意识较强,他对学生教法与前大不相同,常常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以启发他们的智慧。他特别喜欢马鸿祥。一次讲完故事,他点名马鸿祥说:“现在到处改良私塾成立学校,你给咱学校起个名字吧!”马鸿祥看着先生培植的三棵盆松,想起孔圣人名言“岁寒而后凋”,即说:“老师如青松挺立,也愿学生长青茁壮,就叫‘三松塾’学校吧!”先生捋髯含笑,连连夸道:“好,好!此言不是凡论。”从此,上冶村“三松塾”美名传播开来。
马鸿祥在三松塾学习期间,受到英淑台先生民主思想和爱国忧民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已不满足村塾学习,愿意到真正的洋学校学习知识。村塾读完后,他到济南,三叔在那里教书,让他进了一家进步的高等模范小学学习,不久即获得全校第2名的好成绩。恰在此时,他祖父被土匪绑架,家中为赎人,典地卖屋,已无力供养他继续读书,只得辍学回家。
此时,马鸿祥的父亲为重振家业,正联合翟家村张宝清开杂货铺、油房。张为经理,马鸿祥充当会计兼学徒工人。除了记账之外,还要向师傅学炸点心、制酱油、制醋等。由于他刻苦钻研,富有心计,不懂就问,很快成为制作点心的名手。夜间制作点心,白天又要站柜台照应买卖,虽然疲劳,他却对顾客十分和气,受到人们的爱戴。街坊群众都喜欢到他的店里买东西,老人小孩还特别爱打听谁在柜上卖货,只要一听说是马鸿祥在里边卖,老少乡亲都三三俩俩地挤上门来求买。他爱护穷人,同情穷人,有的拿着碗到店里买酱油或醋,他还会赏给一点香油作调味用。有的人家没有钱买盐,他就白送他们一小包盐,他们感激地逢人便讲。
有一个外号“骆驼”的穷人没有东西吃,到店里偷了七八斤地瓜干,被其他学徒工逮住。有的主张去抄他的家,有的说揍他一顿,都被马鸿祥阻止了。马鸿祥拿出12斤高粱送到“骆驼”家里,给他接济糊口。“骆驼”扑地跪下就给他叩头,泪流不止,口称“善人,善人!”从此,人送马鸿祥外号“马善人”。
马鸿祥为人谦和,办事公正,颇得乡里信赖。1936年春,原上冶乡长朱志诚被县长陆鼎吉罢免,乡长一职一直空缺。当时,马鸿祥同乡里人正在温水修飞机场,乡绅和各村村长联合提议选举马鸿祥为上冶乡长。马鸿祥极力推辞,因为他感到自己年轻无经验,又受到本街国民党团练老总钟希哲的嫉妒和刁难,回到家里,愁得暗自掉泪,恐怕挑不起这副担子。但是民意难却,乡亲众口一词选举他。
马鸿祥到乡公所上任,检点枪支,只有十几支步枪,他为了确保地方治安,防止贼盗扰乱,就卖掉部分田产购买枪支,又到各地收集旧有武器,组织了40多人的乡武装队。
日军侵占临沂后,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的部队和梁麻子的杂牌军纷纷逃来蒙山,在上冶一带要枪、要粮,闹得民不聊生。马鸿祥除了应付他们,还要维护地方治安,对付鬼子扫荡,因此联合卞桥、柏林、资邱3乡武装成立了“抗日自卫队”,用来保护村镇。这支自发性质的农民武装,引起往来此间国民党杂牌军队的注意。他们不断派出“说合人”,对马鸿祥封官许愿,企图吞并。马鸿祥看到这些杂牌军队形同土匪,根本不像抗日的样子,于是软硬不吃,一一拒绝。保安二旅的头头恼羞成怒,扬言逮捕马鸿祥,解决乡武装等,一时人心惶惶。一些原先拥护马鸿祥的乡绅、故旧也责难他,说什么“年轻人不识时务”“胳膊拧不过大腿”等。马鸿祥全然不听,他早就听说有一个真正抗日的队伍,他在等待着……
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司令彭雄率115师687团进入西蒙山开展抗日活动。马鸿祥异常兴奋,立即派贴心人任志明前去联络,要求给以支持。1939年6月,刘次恭肩负着中共费县县委的使命来到马鸿祥住处,促膝长谈,结成共识。马鸿祥毅然把“抗日自卫队”改名为“人民抗日自卫团”,愿意把队伍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时,八路军东进支队派来党员万苏华和杜秀章,帮助他在兴国庄成立“费县抗日游击第八大队”,马鸿祥任大队长,万苏华任教导员,杜秀章任副大队长,一支崭新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蒙山前成立了。
马鸿祥此时方向明,干劲大,率领八大队配合东进支队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塔卜山消灭反动红枪会、古城俘伪军近百人、杨家地打死鬼子兵,使第八大队日显雄威。南石沟汉奸队长李月如直打这支队伍的主意,他密派马鸿祥的一个表叔前去活动,说:“只要你投靠日本人,保证给个县长干干,宅院重修,金钱美女任你选用!”气得马鸿祥咬牙切齿,对他说:“我抗日救国,决心已定,不图升官发财,你回去对李二少说去吧!”说情的人狼狈而回。
1939年8月,奉命抗日游击第八大队编为八路军115师686团独立营,马鸿祥任营长,率部赴天宝山参加讨伐叛军廉德三的战斗。在“元宝石”、“锨头崮”激烈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全营战士冲上崮顶,争得战役头功。不久,马鸿祥由红军老干部赖兆兴、杜秀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马鸿祥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团首长给他配备白马供行军用,他不骑,让给行军走路困难的胖子刘化民,因为他是营里的司务长。上级配给他一件棉大衣,自己从未穿过,不是披在这个病号身上,就是盖在另一个伤员身上,战士们赞美说:“马营长的大衣是‘公’字号的。”
天宝山战斗之后,党组织派马鸿祥到岸堤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转入艰苦复杂的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费北行署主任和费北县县长职务,组织地方武装,领导群众进行蒙山前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工作。他带领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全歼猪尾巴沟保安第七大队,他配合主力部队三次攻打上冶日伪据点,直到解放上冶镇。
解放战争初期,马鸿祥担任蒙山县县长,认真贯彻中央土地改革指示,率先把自家的土地房屋也分给了农民。县里工作组进村时,群众甚至说:“马县长家的土地在打鬼子时就卖了买了枪,还有什么可分的!”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沂蒙山区,他奉命带精干武装原地坚持斗争,在蒙山中打击分散的国民党兵和还乡团,捕获了潜伏蒙山一带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少将师长马奉刚,受到华东局、华东野战军的通令嘉奖。
1948年2月,马鸿祥随军南下,任蒙山县南下干部工作团第一大队长,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工作出色,受到华东军区的表彰。
全国大规模战役结束后,他奉命去大西南开辟新区,先后任河南省宜县县长、郑州专署副专员、桂林行政区专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厅厅长、财贸部副部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财贸办公室代主任、党组书记等职。
他为人和善,秉公办事,对党的政策执行坚决,对干部中不良倾向批评严肃,引起某些人的忌恨。先是,他带队到玉林专区搞“四清”,成立政治部时,他任主任职。有一副主任年轻欲上进,苦不能进身。适值“文化革命”开始,他乘机抛“档案”,贴出揭发马鸿祥的大字报,攻击他是“地主分子”“伪乡长”“走资派”。青年后生不明真相,派人外调,果真地主出身,当过国民党乡长,情况属实。遂视为仇寇,开会批斗,戴高帽游街,硬把他在革命阵营里的经历说成是隐藏。悲哉!
1968年广西发生两派斗争,马被一派抓捕关押。财办系统在个别坏人操纵下,对他批斗殴打无虚日,致使坏人施使毒手。一日打毕,马鸿祥已气息奄奄,仍宣布不叫回家,留下3个积极分子继续进行批斗。该3分子皆曾因男女关系和贪污行为被马批评处理过,怀恨在心。此时以为报仇有日,于是连夜审打,直到累得疲惫不堪,方才停手。至次日,人见马鸿祥悬颈三楼窗棂,气绝身亡。当权者以“畏罪自杀”威胁家属,并伪造现场,迅速火化,宣布死有余辜。而其家人则以死因不明,走上上访之路。
198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责令广西省委查究,终于惩办了3名打人凶手,推倒强加在马鸿祥头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马鸿祥有4子,俱参加革命工作。
选自王有瑞著《费县历史人物》
来源:鲁南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