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拳劲如水,柔中藏刚。真正的拳劲绝非硬桥硬马的死力,而是如江河暗涌般内蕴千钧。硬刚过激,易伤筋骨、滞气血;柔里透刚,方得圆活通透、生生不息。把握这火候,是内家功夫的至高境界。
拳劲如水,柔中藏刚。真正的拳劲绝非硬桥硬马的死力,而是如江河暗涌般内蕴千钧。硬刚过激,易伤筋骨、滞气血;柔里透刚,方得圆活通透、生生不息。把握这火候,是内家功夫的至高境界。
行住坐卧都是拳,平时打坐,丹田微缩,自由呼吸,侧腰鼓荡,腹腔致密,好似抱个大气球。一朵桃花,落地禅机。练拳攻劲,强调主观能动性,懒惰天天,功夫绝不会来。
拳是灵性的,体感轻触,边练边揣摩,每个劲味道不同。好比根节,肩头一扣,大腿不自觉内裹,形成内塌模式。根节空间大,里头筋拽上了,从此腿脚有了呼应。默对长空,月洒太极。
执着是一种能力,不怕犯错,念念不忘,勤于实证,早晚能步入正轨。斗米过筛,量入为出。如"吊丹开肋"之法,初习者不必强求肋开,当专注于小腹松紧的微妙转换。
持之以恒,小腹自会活化,内压渐生,终至驾驭自如。切记"勿忘勿助",初时只用三分力道,一年后三分可化十分,十年后十分可成百倍之功。待到腹腔自旋圆熟,内视脏腑如观掌纹,气血活力了然于心,方算登堂入室。
武者眼力,关乎精神。夜立桩中,凝望明月,耳听八方,神意渐聚泥丸宫。此时无念轻安,丹田微颤,皮毛松敏,实为调理神经、涵养元神的无上法门。盘根错节之际,轻触迂回。
转关换劲之时,瞬息万变,忽而虚裆,二髋微走后弧,身劲立改。肩胛一催,云门轻吸,手法已换。根节(丹田)松紧,内压方能通达四梢;肩胯留沟存窝,身法才得灵动,免成硬板一块。
腹腔自旋纯熟后,当牵动肋骨。肋动则背阔肌随,势能奔涌。观"定步推手"便知:高手搭手,臂少动而肋撑劲,背如活水,劲力转换灵妙无比。以"内腔鼓荡"活背活肋,胸腹二腔动能倍增。
须知胛骨之根在肋,高手"以肋催胛",劲力猛透如电。日常站桩亦可习练:立架圆抱,臂松而饱满,缓缓旋动内腔,引肋联动,后背渐生动态,不仅张力充盈,更需活力澎湃。
再看"抱头推山",其精髓在扩背张力;"三换掌"之要,在于动肋活背以催掌力;经典"云手",更是内压膨胀、肋骨带转、后背催发、尺桡拧旋的完美融合。至于"如封似闭",前手转换之际,后劲已由背运至,三维劲力浑然而生。
尤以"披身捶"为诫:若仅拧绞手臂,劲力终显单薄,必得"抱丹拧腰",活肋活背,以周身整劲催动手臂,方得雷霆万钧。世人常言"惊尾闾",殊不知肋骨亦能惊炸,肋与肩胛占背之大部,活肋动胛,则后背松紧如簧,劲力吞吐莫测。
定步推手之妙, 两位太极高手搭手,看似手臂轻贴,实则肋如风箱开合,背似波涛涌动。一方欲进,另一方肋背微旋,其劲已如泥牛入海,旋即被绵里裹铁的暗劲轻送而出,脚下生根却身形微晃。
此正是"活肋活背"之功,劲路由根而发,化发于无形。云手之圆转,习练八卦掌云手,绝非手臂空划。丹田内转如磨盘,肋骨随之如扇开合,后背肌肉如弓弦张弛,催动双臂如游龙,尺桡骨拧转似绞钢索。肋如弓背似弦,内劲如水自绵延。
来源:东姐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