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前不久的2025 EWC电竞世界杯中,AG.AL以 2:3 不敌 GEN 错失冠军,似乎又再次拉开了《英雄联盟》LPL与LCK两大赛区间多年的恩怨。
就在前不久的2025 EWC电竞世界杯中,AG.AL以 2:3 不敌 GEN 错失冠军,似乎又再次拉开了《英雄联盟》LPL与LCK两大赛区间多年的恩怨。
回顾近年赛事,LPL的接连失利与韩国队HLE、GEN的连续夺冠,仿佛又再次让人们看到韩国在电竞领域的统治力。而TABE教练在赛后采访时的那句“你的抗韩之路才刚开始”,更是将“电竞抗韩”这一话题重新拉回大众的视野。
从《星际争霸》到《英雄联盟》,各类电子竞技世界大赛自诞生以来,中韩之间的对抗似乎始终都是焦点话题。
回望中国电竞十余年发展历程,“电竞抗韩”吹起的号角,似乎仍没有结束。
如同许多国外运动员来中国训练乒乓球,一些电竞职业选手也常常选择在韩服进行训练——因为韩国始终都是公认的顶级电竞强国。
从历史脉络上看,这一切都有迹可循。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爆发,韩国则把“文化立国”的战略视为破局的关键,其中便包括“电竞”这一产业的诞生与发展。
契机来源于一款游戏的诞生,1998年《星际争霸》风靡韩国,直接推动专门进行游戏放送的韩国电视台OGN的诞生,开启了电子竞技的电视时代。而后首届《星际争霸》职业联赛又由OGN承办,将这种民间热潮升华为职业化产业,并由此奠定现代赛事的标准范式,真正意义上促进了“职业玩家”这一概念的诞生。
另一个代表事件则是WCG的诞生,这项被誉为“电竞奥运”的赛事项目同样由韩国主导发起
所有从某种意义上讲,韩国确实是第一个实现电竞职业化、大众化的国家。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国电竞则称得上是“蛮荒时代”。
相比韩国很早就建立起的成熟电竞体系,国内电竞事业的起步就充满“草根味”。就以中国电竞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马天元为例,在2001年的第一届WCG上,中国选手马天元和韦奇迪在星际争霸2V2项目中夺冠,在我国电竞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夺冠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甚至充满意外与随机性。当时中国共有三人同去韩国参加WCG,原定选手因签证问题无法前往,位列第四的马天元就成为“替补选手”参赛;抵达韩国后,他们才得知赛事竟然还设有双人项目,于是临时挑选两人组队参加了2V2比赛。
就连马天元都在之后的采访中说道:“完全是因为别人也不会打2V2,我们才能拿到冠军。”
同样拿《星际争霸》的职业联赛举例,2000-2015年韩国选手垄断了该项目的全部单人项目冠军;此后,马天元的个人最好成绩,是2002年WCG星际争霸单人项目的第五名。
我们当然无法否认这些国内电竞先驱者的实力与意志,但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环境与机遇。马天元的夺冠之路更像当时中国电竞事业的一次缩影:在野蛮生长中曲折前行。
但要说到中韩两国正面的电竞交锋,在《英雄联盟》LPL和LCK关于“最强赛区”的争夺中,展现得可能更为淋漓尽致。
你或许仍记得2021年那句全网刷屏的“EDG牛逼”——EDG鏖战五局,最终以3-2力克韩国卫冕冠军DK,为LPL捧起第三座S赛冠军奖杯。而狂欢的背后,正是中国LPL与韩国LCK两大赛区十多年间角力与追逐的缩影。
其实就《英雄联盟》这个项目而言,“电竞抗韩”的口号由来已久,而韩国赛区似乎也总是我们电竞夺冠迈不过去的一道坎,这点在S3赛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早在2013年的全明星赛上,LPL“电竞抗韩”的序幕便已悄然拉开。当时被认为是国内中流砥柱的IG与WE组成“3+2”队伍,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在最后却被韩国队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贡献了“一炮4个PDD”、“insec回旋踢”等名场面。最终,韩国在全明星赛中获得冠军,拿走那年前往S赛的唯一额外名额。
赛前采访中厂长“谁才是世界第一打野”也成为了名场面
没人知道这一额外名额将如何改变总决赛的格局,直到LPL的皇族历史性地杀入S赛决赛——而等待他们的,正是通过这一机会成功赶上末班车的SKT1,以及如今名声大噪的Faker。
“55开”的由来
皇族最终以0:3的悬殊比分惨败收场,给了当时很多希望LPL夺冠的粉丝当头一棒。而当年流行的那句“毕竟0:3,我上我也行”,也成了对这场完败最残酷的注脚。
全明星赛和S3两项亚军的成绩,似乎在宣告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LPL虽然表现亮眼,但却始终难以翻过韩国LCK这座大山。此后多年,LPL仿佛始终笼罩在LCK的阴影之下:S3至S7的5年间,S赛舞台上LPL对阵LCK的BO5,唯S4那年OMG一胜,余者尽墨。
那是LPL最黑暗的五年,也是“电竞抗韩”口号喊得最火热的五年。回首望去,LPL与LCK两大赛区的风风雨雨,也正像是一部中韩电竞对抗的浓缩史,且直到现在也仍没有结束。
或许就连当年参加比赛的中韩选手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又在一场名为“上头杯”赛事上再度相逢,并又进行了一场久违的“中韩对抗赛”。
如果你是一名电竞爱好者,那么你可能会在“上头杯”中能找到许多熟悉的面孔。过去的新仇旧恨汇聚于此,大有一种电竞春晚的感觉。
比如你可以看到S4与S5赛季LCK冠军队伍里的Marin、Pawn、Looper;传奇AD Pray鼠王、“世界第一中单”Dade、以及早在S2赛季就杀进决赛的“神字辈”辅助Madlife。
星际前职业选手PartinG同样参加了本次比赛
中方队伍这边同样不遑多让,请出了EDG元老队员Korol,还有Ning、微笑、ICON、电棍等多名LOL前职业选手应征参战。
当然,除了一堆诸如“头号ADC队”、“头号野王队”、“欧内的手队”、“痞颜队”等奇奇怪怪的队名外,你同样也可以在熟悉的“赛前垃圾话”中找到许多乐子,颇有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感觉:
棍哥在第三局也确实兑现了“单杀Dade”的承诺
如果你看过“上头杯”的几场比赛,你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官方要把这么几个电竞老友攒在一局中了。就如同这次赛事本身一样,你同样可以在这款游戏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游戏内的英雄设计:就比如Marin在第一局玩的英雄“菲力”,左键扇型喷火,右键直弹投射,确实让人一下子想到了LOL里的兰博。
在一些地图交互、PVE等方面,我们同样也可以看见游戏与《命运》《DOTA》等相似的设计:
其实这一切同样有迹可循,该游戏创始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暴雪、拳头、V社、Bungie等全球知名游戏厂商,并且由前LOL制作人JOE领衔主导,因此你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要素齐聚于此。
而这个全新战场的名字就叫作——《头号追击》。
这些可能都是大家在别的游戏里想见到的明星制作人
所以,说了这么多,《头号追击》到底是一款怎样的游戏?
前文提到,你很容易在《头号追击》中看到很多其他游戏的影子,一方面是因为它由很多明星制作人共同打造而成,而另一方面游戏本身的玩法也确实是一种“大杂烩”。
简单来说,仅在《头号追击》这一款游戏中,你就可以同时体验到MOBA的团战决策、大逃杀的生存博弈以及射击游戏的操作爽感。游戏将多种玩法融合打磨得十分到位,你甚至能在熟悉的操作中获得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首先,游戏的基础框架沿用了大逃杀吃鸡游戏的底层逻辑,即“跳伞落点—收集资源—战斗扩大优势—缩圈生存对抗”。但总体而言,游戏的流程更精简,节奏也更快。
比如在开局的跳伞环节,只要玩家选择的落点位于范围圈内,就可以立即触发降落;当然,玩家在降落过程中也可随时手动操控,但相比传统吃鸡游戏对落点策略性的侧重,《头号追击》其实更强调“落地即战”的核心思路,而这也是游戏“爽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与其他大逃杀游戏前期漫长的发育时间相比,《头号追击》在此基础上融合了MOBA类游戏的养成元素,并且在资源获取方面更加丰富多样。除了地图中散布的大小资源点与激烈的PVP争夺外,游戏还引入了特定的buff增益、PVE打怪升级以及局内经济系统等,极大减少“坐牢”体验的发生。
毕竟,谁愿意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靠“苟全局”这种毫无乐趣的方式硬撑到结束呢?
但在操作层面,《头号追击》更接近于MOBA与英雄射击游戏的融合。游戏继承了MOBA的俯视角设计,但将英雄的基础攻击升级为更具射击感的远程攻击;而英雄在局内的属性成长、技能解锁、装备系统提升等相关机制,也与之前的设计基本一致,老玩家应该可以很容易上手。
就以对局准备阶段为例,游戏仍会有“斗士”、“开团者”、“前排战士”、“守护者”和“控制者”等不同职位的划分;此外,游戏开局提供的“匕首”与“头盔”的基础装备组合,也要求玩家从一开始就必须进行类似MOBA游戏的策略规划,这同样也是对局运营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市场中从来不缺“玩法缝合”类的游戏,但《头号追击》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在实现“无缝整合”的同时,更对不同玩法进行了取长补短的有机融合,很大程度上精准解决了玩家的游玩痛点。
就比如MOBA对局中的常见的“膀胱局”以及数值上的雪球效应,在《头号追击》里的对局中其实是很难见到的。游戏的单局基本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通过压缩对线发育时间,在最短时间内让玩家获得最爽快的战斗体验。
而对于吃鸡游戏“落地成盒”的挫败感,《头号追击》干脆就把从“大逃杀”做成了“大活杀”,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多数玩家的游玩体验。游戏设置了多种复活机制,如捡队友“盒子”、抢夺皇冠、激活信标等,在给予玩家极低负反馈的同时,也进一步延续了“玩得爽”的战斗体验。
但如果你要说《头号追击》完全没有创新之处,这同样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游戏在多处都采用了差异化设计,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创新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游戏的z轴设计,当一个MOBA类的吃鸡游戏加上纵向的z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地图设计的角度看,游戏中有大量的空岛、深渊和可跨地形移动区域,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地图的维度与多样性,同时也给战局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合地图设计,游戏同样为角色赋予了一定的飞行能力以及“坠落”机制,除了高低差、视野差、跳跃躲技能等操作的拓展外,你甚至可以在《头号追击》里体验到“空战”玩法:利用敌人开伞滑翔时的易伤状态,将其击落深渊一击毙命。
“空战”玩法给予了玩家一定运营与跨实力翻盘的机会,而游戏中的动态地图以及各种道具同样也有这种作用。《头号追击》中有许许多多可用作玩法的拓展的道具,如隐身、伪装、昼夜变化、秒杀核弹等,除“空战”外,你甚至可以在游戏中玩“躲猫猫”。
而动态地图就更值得让人说道了。举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在“上头杯”的第二局Ning队伍的优势很大,但被地图中的火车撞后也就直接“成盒”了。这种出人意料的“场景杀”在游戏的随机性与策略性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平衡,你同样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一机制克敌制胜。
《我还以为是减速带呢》《和皇冠说去吧》《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
“上头杯”的最后,Korol带领的“无敌队”成功获得总冠军,时隔十年再度成功“抗韩”。
无论对于粉丝还是选手自身,这都是一次神奇的体验:中韩宿敌在十年后,于全新的战场上重逢对决;而我们,则见证了一场既熟悉又陌生的电竞盛宴——它承载着昨日的荣光,而今又在一个新的领域全然绽放。
而这,或许就是《头号追击》的魅力之一吧。
来源:游民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