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身后”负担 简化“婚庆”仪式 深化婚丧习俗改革在行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4 23:02 1

摘要:编者按婚丧习俗关乎民生福祉,更折射社会文明。近年来,山西省民政厅持续聚焦群众关切,以试点先行推动移风易俗,2023年确定的11个婚俗和11个丧俗改革试点,正以扎实成效让文明新风浸润三晋大地。在临汾的侯马市,婚俗改革以“刚柔并济”书写新篇,通过村规民约刚性规范彩

7月15日在曲沃县万人广场举办的移风易俗专场演出。

村级集中安葬设置的统一标识牌。

婚姻家庭课堂。

家庭辅导百人场。

婚俗改革宣传月。

编者按
婚丧习俗关乎民生福祉,更折射社会文明。近年来,山西省民政厅持续聚焦群众关切,以试点先行推动移风易俗,2023年确定的11个婚俗和11个丧俗改革试点,正以扎实成效让文明新风浸润三晋大地。
在临汾的侯马市,婚俗改革以“刚柔并济”书写新篇,通过村规民约刚性规范彩礼、酒席规模等细节,用快板传唱、文艺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简约理念,更在多方联动下提供婚恋引导、离婚调解等全链条服务,让“喜事新办”从政策文本变为群众自觉,彰显了制度约束的“硬度”与文化浸润的“温度”。
同为临汾试点的曲沃县,丧俗改革则以“惠民便民”赢得民心,实现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安葬设施全覆盖,提供遗体接送、火化等全流程服务,通过殡葬协会规范行业标准、遏制攀比,更依托“身后一件事一次办”让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在“逝有所安”中感受到改革的民生温度。
从侯马的婚事新办到曲沃的殡葬革新,各地试点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既破解了陈规陋习的桎梏,又让群众在便利与实惠中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受益者。这些探索不仅是山西民政系统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更印证了试点带动、以点带面的改革路径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劲生命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婚丧习俗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临汾曲沃:
丧俗改革让逝有所安增进民生福祉

在临汾曲沃县,72岁的里村镇村民张大民(化名)站在新建成的县级公益性公墓前,望着从荒草遍地到墓碑整齐、道路硬化、绿植环绕的园区,坦然笑道:“看着‘身后’能有这样的好归宿,心里挺踏实。”这一幕正是山西推进丧俗改革、惠及万千百姓的缩影。
如今的曲沃县,已实现县级公益性公墓、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及40个村级集中安葬区全覆盖,且均规范设置标识牌,让群众殡葬有了“好去处”。更令人欣喜的是,改革带来的便利渗透到殡葬全流程,从过去繁琐的入殓、服孝、择日等习俗,变为一个电话即可享受遗体接送、冷藏存放、火化及骨灰盒等服务;县殡葬协会的成立,统一了行业规范与服务标准,有效遏制了攀比之风;政务服务的优化更是让群众少跑腿,过去需耗时耗力跑断腿才能办完的丧葬金、抚恤金等手续,如今在县政务大厅“公民身后一件事”办理窗口一次性就能办结。
这些变化的背后,得益于山西省委、省政府对殡葬改革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发力。全省民政系统立足实际,推动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通过奖补政策与惠民举措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健全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减项降费优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2023年,山西确定11个丧俗改革试点地区,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截至2025年,改革成效显著,殡葬流程愈发便捷,费用门槛持续降低,更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在三晋大地深深扎根。
7月25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丧俗改革试点临汾市曲沃县,探寻基层治理创新对民生福祉的深层赋能。
丧俗改革省钱减负又文明
乐昌镇作为曲沃县丧俗改革试点的乡镇之一,这里的丧俗不仅实施一村一约,还重新修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及村规民约。
在乐昌镇西南街社区,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不仅在村民自治章程中的“红白理事”章程里看到了诸多新规定:用胸花袖章替代披麻戴孝,以致悼词、宣读逝者生平、哀乐默哀、鞠躬告别等环节取代磕头旧俗;电子花圈替代纸花圈,数量不超过20个;出殡时间从原本的七八天缩短至三四天,且需在出殡当天的上午9时左右完成;招待从简,不摆宴席,改为四菜一汤或大锅菜等。还看到了“死亡人员信息登记表”,以及将传统孝道里的“厚养”纳入激励内容,让新风尚与传统美德相融合。
57岁的居民边小红,作为社区网格员,给记者算了一笔清晰的“节约账”:“我们是个大家族,长辈去世时光孝子贤孙就有百余人。以前每人一身50元至100元不等的孝服,现在用胸花袖章,这一项就省了至少5000元。”“纸花圈每个80元左右,百余人就得百余个,不仅要雇两辆大卡车运送,焚烧时还污染环境。换成电子花圈后,每个只要20元到30元,单是花圈就省了六七千元。”“出殡时间缩短了一半,以前七八天里每天要给帮忙的人安排吃饭,现在只在出殡当天提供早饭,四菜一汤或大锅菜,单这吃喝一项就省了万余元。”“改革前,一场葬礼要消耗60条烟,现在最多8条就够了,按每条100元算,又省了5000多元。”
而在试点村庄,73岁的第6村民组组长葛小宝更有体会。自1976年起,他就常担任丧礼总管,以前办丧事不仅要费心找人帮忙、欠人情,还容易落埋怨。“改革后大不一样了,很多人选择火葬,一个电话殡仪馆就来接运遗体。加上惠民殡葬补贴政策,遗体接运(含抬尸、消毒)、三天内遗体存放(含冷藏)、遗体火化(含一次性纸棺)、一年以内骨灰临时寄存,以及200元以内的骨灰盒,这些服务补贴将近1500元,相当于火化环节全免费。只要家属没特殊要求,办好亲人火化事宜基本不花钱。”“不能算,也不敢算,改革前,不少居民甚至面临因丧致贫的风险。”边小红和葛小宝都说,改革后,这样的风险根本不存在。
潜移默化影响丧俗改革渐入人心
曲沃县作为“千年古县”,当地丧葬流程与习俗历来繁琐,旧时丧葬习俗甚至被详细记载于厚厚的典籍中,涵盖临终、入殓、服孝、择日、选墓、祭献、殡葬及葬后等诸多环节,其中不少环节承载着独特意义与美好寄托。“自古流传的丧葬习俗,改起来确实不容易。”西南街社区主任贾开宇坦言,在成为丧俗改革试点乡镇之前,他们就曾尝试推行用袖章或胸花替代了披麻戴孝,毕竟孝服只能穿一次,容易形成浪费,要改革就得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当时老书记的父亲去世,他便带头,此后推行起来就容易很多。
采访中,山西晚报·山河+记者了解到宣传引导是推动丧俗改革的关键。在丧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的部署下,当地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宣传。在7个乡镇开展七期“文明大讲堂——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宣讲活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期间,线上发布宣传标语、视频,线下则走村入户,向群众讲解殡葬改革政策、文明丧葬方式及传统丧葬陋习的危害,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让大家明白丧俗改革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5日曲沃县在万人广场举办的移风易俗专场文艺演出成效显著。13个节目中,有7个节目是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宣传部人员自创,以相声、情景剧、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诠释移风易俗的内涵,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成风化俗,让理念深入人心。县民政局紧扣主题,精心编排了《晋都新风韵》《我要结婚了》《新风赞》《心意》《岂有此理》《爱心益剪》等节目,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德厚养、厉行节约等文明理念融入表演,吸引了万余人观看。其中,《岂有此理》还荣获全省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征集展播活动三等奖,并将参加临汾市“四个行动”启动仪式。
演出后,群众对丧葬改革的认同度明显提升。不少观众表示,节目既接地气又有深意,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丧俗改革的必要性,也更愿意主动接受文明丧葬的新方式。
对此,贾开宇表示,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以往难做的工作如今沟通起来格外顺畅。“前段时间,有位外地住户的长辈去世,我去对方家讲解丧葬新规时,还担心因地域丧俗的差异对方会不认同时,没想到,对方不仅毫无抵触,还主动表示认同。”
多举措构建长效机制推动丧俗改革
曲沃县民政局局长丁磊说,丧俗改革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文明,是一项需要健全制度体系和高效工作机制支撑的系统工程。为此,曲沃县构建起多维度推进体系,确保改革稳步向纵深发展。
在组织保障上,曲沃县成立了由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等23个部门及7个乡镇共同参与的丧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创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在领导组统筹下,各部门打破壁垒、密切配合,将改革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为改革筑牢组织根基,确保全县丧俗改革步调一致、有序推进。
政策支撑方面,曲沃县聚焦殡葬领域各环节,出台一系列覆盖全面、衔接紧密的政策文件,构建起完整的政策体系。其中,《曲沃县丧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核心任务,为改革划定“路线图”;《曲沃县推进丧俗改革促进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引导、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让惠民红利直达百姓;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十必须”“十严禁”行为规范,有效提升行业服务质量;《丧葬习俗及流程》《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倡议书等,则从文化引导和群众动员层面,为改革注入人文温度。
如今,曲沃县的县、乡级殡葬服务设施已实现全域覆盖,村级集中安葬区已全部划定并安装了标识牌,为群众提供了规范便捷的殡葬“好去处”。其中,县级公益性公墓一期工程已建成,规划墓穴3300个,配套建设了绿化带、祭扫广场、停车场等附属设施;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及40个村级集中安葬区也全部完工。这些殡葬设施均规范设置了标识牌,让群众办事更清晰、更方便。
同时,曲沃县以行业自律与基层自治双轮驱动,为改革注入新动能。2023年11月,当地40余家殡葬服务企业联合成立殡葬协会,同步推进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规范化建设。“殡葬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制定统一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对殡葬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红白事指导标准,明确丧事办理的规模、时间、程序、费用等,引导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丁磊说,除此之外,他们还指导各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让村规民约成为约束行为、引导风尚的“硬杠杠”。
“我们还建立了畅通的监督渠道。2024年12月,曲村镇有村民办丧事时违规使用锣鼓队,接到举报后,我们第一时间上门劝说,及时制止了这一不良风气。”丁磊表示,丧俗改革体现在日常点滴中,任何可能影响现有成果的苗头性问题,都要从源头及时遏制。
在具体服务层面,曲沃县推行的“身后一件事”办理窗口改革成效显著,已累计为100余位群众办结相关业务,接待咨询近350人次,实现逝者“身后事”联办。北董乡的董先生便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从父亲同事处得知政务大厅可一次性办结“身后一件事”后,前往咨询并领取了申请表。起初董先生对业务不甚了解,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梳理下逐渐理清头绪,顺利完成填写与办理;后续遇到疑问时,也通过电话得到了妥善解决。此后,董先生在办理其他业务时特意来到“公民身后一件事办理”窗口,感慨道:“政府真心为大众提供便利,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让我们心里踏实,不用多处奔波,办事效率又高,我们特别放心。”
史村镇的王先生常年在临汾市尧都区工作,在办完丧事后到窗口咨询“身后一件事”办理业务。“平时工作忙,老人走后本以为手续会很复杂,没想到来一次就全办好了。”此前家属还担心办理流程繁琐,实际体验却远超预期。窗口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不仅详细讲解了丧葬补助的申请程序、要求等内容,还耐心指导填写表格,并协助复印身份证、社保卡等所需资料。高效便捷的服务让王先生感叹:“这可帮我在繁忙工作中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是为百姓办实事!”
如今,在一系列长效机制保障下,曲沃县丧俗改革成效显著,不仅简化了殡葬流程、减轻了群众负担,更让文明、节俭、绿色的殡葬新风尚成为社会共识,为基层治理与社会文明进步注入了持久动力。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杨洲芬


临汾侯马:
婚俗改革让喜事新办弘扬时代新风

“男大当婚女当嫁,成家立业传佳话。彩礼不必太特殊,否则男方拿不出……低碳迎亲重环保,空气鞭炮也要少。备酒席,不攀比,理事协会立规矩。规模档次都统一,铺张浪费要取缔。新事新办简约风,利国利民利家庭……”
侯马市大街小巷传唱的这段快板,字字句句道出了群众对婚事新办的真心认同,也成为当地婚俗改革深入人心的生动注脚。
从村规民约里用餐标准、参与规模等婚事细节的刚性规范,到离婚调解室中用温情缝合婚姻裂痕的细腻疏导;从社工团队以文艺演出、主题活动播撒的健康婚恋种子,到市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下,政法委、宣传部、民政局、工会、团委、妇联、家调委等多方力量的协同联动——作为婚俗改革试点,侯马市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多维举措发力,让“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从政策文本真正融入城乡肌理。
这场改革既有制度约束的“硬度”,以明确规则划定行为边界;又有文化浸润的“温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新风;更有全民参与的“广度”,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文明的践行者与受益者。7月25日,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进婚俗改革试点临汾市侯马市,探寻侯马市为基层治理中破解陈规陋习鲜活样本的实践。
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文明婚俗蔚然成风
走进全国文明村镇、婚俗改革试点村——侯马市新田乡东庄村,一幅幅色彩鲜亮的墙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有的画着新人婚事简办的温馨场景,有的以漫画形式解读“婚事新办”细则,图文并茂的宣传让移风易俗理念悄然融入村民生活。
“作为婚俗改革试点村,我们从制度入手,把文明新风写进村规民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新胜说,村里将婚事标准细化到用餐标准、参与人数、烟酒规格、文明用餐等方方面面,不仅印成宣传单下发到户,更在村委会、文化广场等醒目位置张贴公示。如今,彩礼大幅下降;娶儿媳装饰的婚车不超过10辆,提倡用电子炮车代替燃放鞭炮,娶儿媳、嫁女儿禁止用大型的歌舞乐队,可用普通的婚庆公司或者个体婚庆主持婚礼,仅此一项就能节省至少1万元;宴席上不见酒水,香烟选用10元左右的平价品牌,菜品从办事当天主餐席精简至10个,办事次日招待亲家桌数不超过6桌,“减负”成效实实在在。
为强化监督,村里建立了婚事提前报备制度。在村委会的报备登记本上,山西晚报·山河+记者看到,2025年已有12笔记录,其中婚姻登记8起、丧礼登记4起,每笔都详细标注了宴席规模、筹备方案等信息,由红白理事会全程跟踪指导。“婚事里,女性的话语权比男性多,我们村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比,通过身边榜样带动家庭观念转变。”李新胜说。
更具特色的是村里的“健康银行积分兑换超市”,在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食用油、洗衣粉、卫生纸等百余种日用品,村民凭积分可随时兑换。
“婚丧嫁娶按规定执行,不大操大办,抵制‘生日宴’‘升学宴’等巧立名目宴席”这一项,在健康银行评分标准中占5分的较高分值。自2024年7月推行“一月一评比、三月一兑换”机制以来,每分可折算1元钱,累计已兑换42538分。超市管理员指着墙上的积分公示表说,“只要婚丧嫁娶超标准,积分就会清零,大家都很珍惜这份文明奖励。”
东庄村正是侯马市众多婚俗改革试点的生动缩影。如今,在一系列扎实举措的推动下,侯马市的文明婚俗已蔚然成风。为让改革落地见效,当地专门成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婚姻登记处为主阵地统筹协调全市改革工作——不仅牵头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制定工作清单、组织宣传活动,还深入走访三乡五办,精心选定试点村(社区),将新田乡东庄村、凤城乡西城村、高村乡厥祁村、张村办北庄村、上马办程村、路东办电厂社区、路西办东街社区、浍滨办晋康社区纳入其中,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让文明新风逐步融入城乡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工介入助推婚俗改革落地生根
侯马市民政局局长高先文表示,婚姻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群众对婚姻幸福的期待不断提升。作为婚俗改革试点,当地领导小组始终认为,改革既要减轻民生压力、革除陈规陋习,更需要群众广泛参与——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婚俗文化,也要治理不良婚俗。而政策宣传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们通过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介入,以常态化宣传、特色活动、全流程服务融入等方式助推改革,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婚恋观,让“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理念深入人心。
侯马市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宋怡儒介绍,中心在全市三乡五办均设有分站,在侯马民政局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制作宣传版面、印发口袋书和宣传册页,组织乡镇社工深入村社、广场、游园、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常态化宣传,面对面解读政策、解答疑问,让文明婚俗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中心依托老年文艺爱好者组建“岁月如歌大篷车”,将婚俗改革宣传融入文艺表演,既有经典戏曲《朝阳沟》,也有新编舞曲《最美的情缘》《愿为你》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新风。2024年,该活动已深入社区、村庄开展53场,覆盖群众上万人次,有效扩大了改革的社会影响力。
在实践中,社工团队创新介入婚姻登记关键环节:每年“520”、七夕等特殊节点,全程协助登记工作,为新人提供引导、咨询服务,同步宣传改革意义与做法,倡导简约婚俗礼仪;联合婚姻登记中心举办首届婚博会,集中推广“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理念;3月植树节期间,策划“弘扬婚恋新风尚,共栽家庭幸福树”“紫金山之恋,遇见春天”等活动,通过共同植树、现场相亲,让青年在互动中体会家庭责任,传递健康婚恋观,助力适龄青年自然交友。“婚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社工们将正确婚恋观教育融入婚姻家庭全流程:联合民政、妇联开设“为家护航”婚姻家庭辅导课堂,帮助新人及家庭成员学习婚姻经营与家庭和谐技巧;配合市政法委开展家庭“小安”促社会“大安”活动,强化家庭成员法治意识与责任感;助力市妇联推进“争当好女性、争做好母亲、争创好家庭”活动,弘扬优良家风。协同工会、民政局开展了以“会聚良缘青春有约”为主的青年职工交友联谊会……此外,中心还建立家长读书会,截至目前已组织线上读书152天、线下分享13期,共读《爱不落下》《妈妈的星星》等婚恋家庭类书籍,累计阅读量超百万字;同时成立婚庆文化商会,为新人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凝聚婚俗改革合力。
调解室“温情处方”用理解缝合婚姻裂痕
走进侯马市结婚登记大厅,明亮的空间里,等候区的坐椅整齐排列,登记区的窗口清晰标注着办理流程,宣誓区的红色背景墙衬得誓词愈发庄重,颁证区的鲜花与绿植点缀出温馨氛围,各功能分区一目了然、井然有序。领证厅内的结婚誓词,笔墨书写的传统婚俗典故悬挂两侧,既让婚姻登记的仪式感扑面而来,又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大厅一角,离婚调解工作室的标识格外醒目。这是侯马市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配合民政局离婚登记工作设立的服务机构,调解员均由家调委从其他工作室抽调的骨干。作为当地首个以志愿者为主体、以免费调解民间纠纷为主要形式、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的民间调解组织,家调委2021年还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婚姻登记处相关负责人张大莉说,离婚调解工作室的核心是搭建沟通平台,免费协助当事人稳定情绪、冷静思考,以理性态度处理婚姻矛盾,助力家庭和谐。志愿者耿红英、董会勤都是持证心理医师,她们在工作室通过温和的心理疏导、耐心的行为引导、细致的情绪安抚,将“温情调解”打造成婚俗改革的创新实践与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已有30余对夫妻经家庭辅导后决定不离婚或暂缓离婚。这种温情调解不仅引导更多家庭学会包容与担当,更在潜移默化中倡导着文明、科学、理性的婚姻家庭观。此外,当地还会在七夕等特殊日子,邀请心理专家在登记大厅的活动区开展婚前家庭辅导,新人围坐倾听的场景,也成了大厅里一道特别的风景。“前段时间调解过一对夫妇,丈夫爱喝酒,每次喝酒都会遭到妻子殴打。调解时男方掀开上衣,露出满身伤痕,说自己有错,但为了孩子不愿离婚。”董会勤说,她当场点出矛盾症结,建议男方借节日契机带妻子回丈母娘家缓和关系,同时把“喝酒朋友圈”换成“健身圈”,最终这对夫妻决定暂不离婚。
采访中,耿红英表示,婚前普法教育也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平时的普法宣传,她们也调解成功了不少婚前纠纷。“前段时间,有对即将结婚的准新人因为彩礼的问题取消婚约,可女子却给男子花了9万余元,包括3.3万元的消费款和6.5万元的转账,经过多次调解,男子退回女子4.5万元。”
在此基础上,当地以婚姻登记处为重要阵地,先后举办3场集体颁证、结婚宣誓等特色活动——新人穿着整洁的礼服,在亲友的见证下宣读誓词,由邀请来的名人及优秀代表为200余对新人颁证,如今这样的颁证仪式已实现常态化;还在大厅旁的会议室开展婚姻家庭主题课堂5场,参与群众超500人次;同步成立婚姻文化商会,举办两场百人相亲活动,为新人提供免费婚礼策划与礼仪指导,引导他们举办文明节俭的婚礼;组织新人植树活动,设立婚俗改革宣传月,工作人员在登记窗口为每对新人递上婚俗改革倡议书、简约婚礼指南、幸福手册等宣传资料,累计发放逾万册,着力引导群众重视家庭建设、抵制陈规陋习、树立正确婚育观念。

来源:山西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