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孩子像一张白纸,拥有无限可能。每一个孩子身上或许蕴藏着人类所有的潜能。但现实是,这张“白纸”的成长,深受环境、教育和机遇的影响。
孩子们睡觉的地方
Where Children sleep
有人说,孩子像一张白纸,拥有无限可能。每一个孩子身上或许蕴藏着人类所有的潜能。但现实是,这张“白纸”的成长,深受环境、教育和机遇的影响。
在鄂尔多斯美术馆即将闭展的「芃芃黍苗·暖城童画」主题特展中,有这样一个区域——《孩子们睡觉的地方》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个到访者。
艺术家介绍
詹姆斯·莫里森
James Mollison
詹姆斯·莫里森出生在肯尼亚,英国长大。他的摄影系列基于原创和诚实的概念,涉及国际、人类、社会和环境等主题。《孩子们睡觉的地方》是他创作的一系列照片。他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拍摄儿童卧室,从美国、墨西哥、巴西、英国、意大利、以色列到肯尼亚、塞内加尔、莱索托、尼泊尔、中国和印度,以及儿童本人的肖像。
孩子们睡觉的地方
当目光触及这些照片时,仿佛能听到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纯真梦境中的丝丝温暖。
詹姆斯·莫里森用他敏锐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些孩子们成长生活中最真实、最具体的一面,一张张“卧室”的照片,以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小朋友,不同时空下的生活。
英迪拉,7岁,尼泊尔加德满都
7岁的英迪拉和父母及兄弟姊妹住在加德满都附近的一个地方。稚嫩弱小的手,却拎得起坚硬沉重的锤子,在她3岁那年就与父母一起在当地花岗岩的采石场工作。她现在在上学,家里只有一个房间、一张床和一张床垫。因此每晚都要和兄弟姐妹挤在一张床垫上。
阿科赫塞特,8 岁,巴西亚马逊
8岁的阿科赫塞特来自亚马逊流域的部落,他们仍过着较为原始的生活。阿科赫塞特的房间很“天然”,几乎是以天为盖地为庐,她睡的床也几近以木板拼成,书包和衣物就是随意悬挂,而这样的房间在原始部落里还算不错,目前他们也依旧靠捕猎和种植为生。
罗西,8岁,柬埔寨金边
8岁的罗西住在柬埔寨郊外的一个满是苍蝇的垃圾堆旁边,废弃的旧轮胎便是他的床垫。每天早上六点,罗西和其他几百名孩子一起,在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洗澡和吃早餐。接下来就要开始工作——清洗塑料瓶和易拉罐,以便卖给当地的一家废品回收公司。而刚刚享用的早饭往往是他们一天中唯一的一顿。
孩子们需要“被看见”
一张张照片,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窥见孩子们身处的文化氛围与生存环境。那些被镜头捕捉的细节——散落的玩具、墙上的涂鸦、枕边的书本——甚至能让我们隐约触摸到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进而想象到他们的性格。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被称之为“睡觉的地方”的照片时,所获知的信息则更为直接和沉重。 那些狭小、杂乱、甚至缺乏基本隐私和安全感的角落,无声地诉说着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真相。当这些空间已难称之为“卧室”,沦为仅能勉强栖身的“容身之所”时,照片所揭示的,就远不止于个性的萌芽。它们成为了一种刺眼的警示:与关注兴趣爱好或性格成长相比,有的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保障的,是活下去的最基础生存需求。
而《孩子们睡觉的地方》这组作品,恰恰构成了「芃芃黍苗·暖城童画」展览中最具穿透力的表达核心。
无论是《无声合唱团》中振聋发聩的天籁之声,还是《风,是什么颜色》里用心灵感知世界的独特灵魂;无论是《对话》中那些光影承载的沟通渴望,还是《土豆的太阳梦》里倔强闪烁的乐观光芒——
「芃芃黍苗·暖城童画」里所有的作品都在提醒我们,在看似迥异的故事背后,每一个孩子都承载着各自成长的烦恼与亟待被看见、被理解、被呵护的真实问题。 它们共同构成了「芃芃黍苗·暖城童画」最核心的诉求:看见差异,理解困境,关注每一个需要被阳光照拂的童年。
结语
「芃芃黍苗·暖城童画」这场展览,触动了每一位驻足其前的参观者,也在鄂尔多斯美术馆人的心里留下了深沉的共鸣与回响。
然而,这场关于看见与理解的旅程即将抵达终点。展览将于2025年8月5日正式闭幕。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把握这最后的宝贵时光,在盛夏的光影流转间,走进鄂尔多斯美术馆。别错过这扇即将关闭的窗,透过它,您看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世界和亟待被温暖的童年。
终审
初审
编辑
撰稿
付瑞
张喜军
胡子啸
呼建英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