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武汉大学生确诊特应性皮炎,妈妈痛哭:早有异常,但没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1:33 1

摘要:20岁的林瀚是一名大二在读男学生,计算机专业。因为课程繁重,他的生活基本围绕着宿舍、教室和实验室展开,社交圈也局限在几个同专业的同学之间。林瀚外表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总给人一种夜猫子的感觉,因为他最常见的状态就是熬夜敲代码或打游戏,宿舍熄灯后,他常裹着被子

20岁的林瀚是一名大二在读男学生,计算机专业。因为课程繁重,他的生活基本围绕着宿舍、教室和实验室展开,社交圈也局限在几个同专业的同学之间。林瀚外表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总给人一种夜猫子的感觉,因为他最常见的状态就是熬夜敲代码或打游戏,宿舍熄灯后,他常裹着被子刷手机或打游戏到凌晨三四点;白天补觉,几乎不晒太阳。更糟糕的是,林瀚有轻度洁癖又懒得护理皮肤,频繁用强碱性洗面奶清洁,渐渐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林瀚第一次注意到脸上的异常,是在2021年4月12日早晨,他洗完脸照镜子时,发现两颊泛着淡淡的红晕,像被寒风吹过,却并不褪去。他下意识用指尖轻触皮肤,能感觉到细微的粗糙感,鼻翼两侧甚至掉落了一点点细小的白色皮屑。他皱了皱眉,又用指腹轻轻抹掉,觉得也许是熬夜后的皮肤干燥而已。到了中午,皮肤开始轻微发痒,他无意识地用指甲挠了挠太阳穴,瞬间感到一阵灼热感沿着皮肤蔓延开来。他停了停手,又低下头继续刷手机,把这当成小事,心想年轻人,睡一觉就好了。

2周后,林瀚的症状已经明显加重。每天早晨醒来,他都能在枕套上看到零星的白色皮屑,像细小的雪点,从镜子里也能看到自己的脸颊和额头上的红斑范围逐渐扩大,沿着发际线蔓延,边缘模糊却持续发红。洗完脸时,他还总觉得皮肤紧绷得发痛,连微笑都牵扯出一丝酸胀感。到了晚上,熬夜写作业时,他开始时不时想要伸手去挠脸,指甲轻轻一掠,皮屑就簌簌落下,散在键盘缝隙里。

偶尔,他挠得用力一点,指甲缝里甚至会染上淡淡的血色。但他盯着镜子看过这些斑点和裂痕,却耸耸肩自言自语:也没多严重,过几天就好了。他依旧不去看医生,甚至连药膏都懒得涂,只是用力洗脸,试图洗掉那些红斑和皮屑。

直到4月30日早晨,林瀚刚床上爬起来,脸上就传来一种火辣辣的刺痛感,仿佛被太阳暴晒过,连忙拿过镜子照了照,他被自己的模样吓了一跳,整个面部红肿明显,皮肤上布满斑驳的红斑,连下巴都肿得略微圆了一圈。眼角位置出现了一道细小的裂口,已经有淡黄色的分泌物干在皮肤上,他抬手抹一下,还会微微拉扯出疼痛。

耳后和下颌的皮肤甚至渗出了透明的液体,触摸时有明显的刺痛和灼热感。他尝试用清水冲洗,却越洗越疼,红斑边缘开始脱屑,一块块白色的皮屑像脆弱的薄片,在指尖轻轻一碰就掉落。林瀚终于被吓到了。他把自己裹在帽衫里,被同学半拖着去了医院。医生看到他布满红斑、脱屑、局部渗液的面部,神情立刻严肃起来,示意他坐下仔细检查。

医生的指尖轻按他的颊部,皱着眉问他是不是经常熬夜、洗脸频繁、爱用手抓挠皮肤。林瀚低声“嗯”了一声,心里第一次真正慌了。此时的他,脸部灼痛、痒意混杂,连说话时嘴角的裂口都在轻微拉扯。而很快,一摞检查单摆在了桌面上,这是林瀚的进一步皮肤学检查数据: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6.1×10⁹/L,嗜酸细胞比例8%;血清总IgE245IU/mL;皮肤刮片镜检发现表皮角质层明显增厚,局部可见轻度渗液;真菌荧光染色阴性,排除了真菌感染;过敏原检测提示尘螨、花粉轻度阳性;皮肤活检结果显示角质层不规则增生,表皮内散在淋巴细胞浸润,伴轻度血管扩张。

林瀚看着化验单上一串数字,愣了几秒:“医生,这……真的这么严重吗?”

医生推了推眼镜,耐心解释道:“你这是典型的慢性过敏性皮炎。你一直熬夜、用力洗脸、还总忍不住用手挠,这些坏习惯让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反应过度,就引起了你现在的症状。你的嗜酸细胞和IgE都高,说明免疫系统一直在过度反应。”

林瀚皱着眉,声音里带着一丝忐忑:“那我以后该怎么办?能不能好?”医生点了点头,把处方单推到他面前:“能好,但必须听我的。”医生给林瀚开了些氯雷他定,用以控制过敏反应;以及糠酸莫米松乳膏,帮助减轻炎症反应,接着医生又特别叮嘱了他:每天早晚温水洗脸,不超过两分钟;洗完脸立刻涂抹保湿乳,保证皮肤湿润;治疗期间不允许挠脸或剥皮屑,手部保持清洁;外出佩戴口罩,避免灰尘和花粉刺激;晚上23点前必须睡觉,每周至少三天不使用电子产品到深夜;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皮肤状态。

林瀚摸了摸自己的脸,重重的点了点头,回到学校后就把手机里的游戏卸载了一半,每晚11点前闭上眼睛睡觉;手机闹钟定时提醒他涂保湿乳,每次洗脸后必备步骤;书桌旁放了一瓶免洗洗手液,控制自己不去挠脸;周末不再宅在宿舍开空调熬夜,而是戴口罩去校园散步。几周后,他坚持按时用药、严格遵医嘱,皮肤逐渐恢复了平滑,红斑消退,皮屑明显减少。

一个月后复查,血清IgE下降至112IU/mL,嗜酸细胞回落到4%,皮肤镜下炎症明显减轻。医生翻着检查单,露出难得的笑容:“很好,你做得很棒,继续保持。”林瀚也很高兴,继续保持规律的作息,面部清洁,而且还很幸运的交上了女朋友,本以为自己的校园生活会越来越好,意外却再次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9月20日早晨,林瀚从被窝里坐起的那一刻,就觉得下体隐隐发痒。皮肤像被细针扎过,火辣又麻痒,他一边皱眉一边挠了几下,以为只是昨晚睡觉出汗闷的缘故。然而走进卫生间上厕所,他却看到皮肤有些泛红,零星的小丘疹冒出来,心里有点不安,但在这时,女友的信息发了过来,他便又安慰自己忍一忍就好了。

可这种细密的瘙痒仿佛钻进了神经里,随着他起身走动,被裤子轻轻摩擦的地方像被火燎过。与女友约会时,原本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时光,可瘙痒却一刻不停地折磨他。起初,他只是微微扭动身体,偷偷用手掌压着大腿根部,试图缓解那股钻心的难受。但症状很快加重,皮肤下像有无数只蚂蚁乱窜,他几次想伸手去抓,惹得女友投来异样的目光,他又立即强忍着羞耻收回手。

但气氛越来越怪异,林瀚的注意力总是被下体的瘙痒转移,有几次甚至无意识的抓挠缓解,女友的表情也从疑惑变成了恼怒,最后愤而起身,提前结束了约会,林瀚试图追上去解释,可刚抓住女友的手臂,又强烈的感觉到下面的瘙痒如同火焰从皮肤下蔓延开,他的双腿不安的动着。女友低头看去,脸都被气成了红色,提出了分手。林瀚急得不行,却无法忽视这股瘙痒感,手忙脚乱的走进了餐厅的生间。

颤抖着拉开裤链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情景吓住了——皮肤大片通红,布满丘疹和抓痕,有些地方渗出淡黄色液体,褶皱处甚至肿胀裂开,像细小的伤口在呼吸。他盯着镜子里狼狈的自己,心脏“砰砰”直跳,手脚发冷,慌得想哭,于是回校途中先去了医院。林瀚坐在检查床上,手指攥得发白,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眼神在空中无措地游移着,仿佛随时要崩溃。

医生并没有急着说些什么,神情凝重,戴上手套示意林瀚躺好,缓慢而小心地查看他的下体皮肤。当视线落下的那一刻,医生眉头明显地一紧,深锁着眉,神情中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肃重和担忧。林瀚心里一咯噔,仿佛被人捏住了喉咙,脑海里又一遍遍闪回着不久前的约会,他努力忍住下体那种钻心的瘙痒和灼烧,试着装作若无其事,可手指还是不受控制地在桌下蜷动、摩挲。他记得女友那一瞬间僵住的表情、疑惑又嫌恶的眼神、还有她转身离去时冷漠的背影。那一刻,他的心像被钝刀生生剜开。羞耻、委屈、慌乱、无助,全都挤在胸口,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林瀚颤抖着声音,忍不住为自己说上两句:“医生,我真的……从来没有乱来过,这还是我第一次谈恋爱,我对我女朋友,连非分之想都没有……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平时特别注意清洁的……”医生依然没有多说些什么,但安抚了他的情绪,让他尽可能的放松心情,而后拿起探灯仔细查看。护士也默默地走到一旁,气氛压得人透不过气。

医生的手指轻轻触碰到患处,林瀚本能地颤了一下,呼吸急促得像被什么追赶。那种瘙痒与灼痛交织的感觉几乎让他想整个人缩起来,他忍不住攥住床单,指关节泛白。医生缓缓吐出一口气,神色愈发凝重:“皮肤已经出现严重糜烂和渗液,局部有血痂,触碰即痛。”林瀚呼吸一滞,心里像被一股冷意贯穿。医生的眉头紧蹙着,示意护士拿来活检钳,“我们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继发感染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林瀚只觉得空气都僵住了,整个检查室安静得连自己心跳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的脑海飞快闪过各种记忆,从清晨起床时的瘙痒,到约会时忍耐到脸色发白,再到女友那离开的背影,像一根根针扎在心上,刺得他透不过气。他低下头,看着自己被抓得泛红、甚至渗着血痕的下体皮肤,心跳一阵阵乱作一团,仿佛胸口被什么堵住了。眼泪不受控制地无声滑落,他声音颤抖得几乎要碎:

“医生,我真的……真的从来没有乱来过。如果有,我也认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自从四个月前查出慢性过敏性皮炎,我就再也没熬过夜,也小心翼翼不碰任何含酒精或酸性的护肤品,我明明这么注意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医生沉默片刻,只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依旧沉重而冷静:“先别想太多,我们马上做进一步检查,找出确切原因。”护士在一旁准备器械,金属的轻响在空气里显得格外刺耳。林瀚紧紧咬着牙,胸口剧烈起伏着,心情复杂得像被撕成碎片。

当医生看到检查结果,忽然手指一顿,眉头猛地皱起,目光在报告与林瀚的皮肤之间来回扫动,神情逐渐凝重。他似乎注意到了什么异常,但没有立刻说出来,只是深吸一口气,脸色微微发白。“……这不太对。”医生喃喃了一句,随即抬起头,眼神陡然凌厉起来,冲身旁的护士低声却急切地说道:“快!把科室所有的医生都叫过来,这样的情况,可能有点棘手。

护士被他的神情吓了一跳,几乎是小跑着离开了。林瀚愣在床上,只觉得空气骤然压抑,仿佛风暴前的宁静,让人心底发凉。不一会儿,皮肤科的医生们陆续赶来,白大褂在明亮的灯光下泛着冷光。他们围在林瀚的病床前,有的低声交谈,有的皱眉沉思,空气里充满了紧张和压抑。有人翻看着检查报告,有人盯着林瀚皮肤的照片和病理切片。终于,一名年长的医生开口了:

“你的皮肤活检显示表皮海绵样水肿明显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到12.4×10⁹/L,中性粒细胞65%,嗜酸性粒细胞6.8%,轻度升高。血红蛋白正常。血清IgE水平高达685IU/mL。另外,真菌涂片和细菌培养都是阴性,可以基本排除感染性皮疹。”

医生顿了顿,看向林瀚,语气缓慢而清晰:“综合这些检查结果,你应该是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林瀚猛地抬起头,眼里充满了慌乱,“这是什么病?为什么我的……下体皮肤会变成这样?”

医生深吸了一口气,语气温和地解释:“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炎症,它和你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遗传、免疫异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诱发。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比较脆弱,很容易失水干燥,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出现瘙痒、红斑和湿疹样皮疹。你的IgE升高,嗜酸细胞增多,就是免疫系统过度敏感的表现。”

林瀚呆呆地听着,连连摇头:“可我家里……从来没人得过这样的病啊!而且我前段时间复查过,IgE和嗜酸细胞都已经降下来了。我有洁癖,从来不碰霉菌,床品、毛巾、枕头都不定期清洁,也不养猫狗,连夜都没有再熬过,怎么就……特应性皮炎了?而且,还是……这么尴尬的地方……”

医生们闻言面面相觑,神情越发凝重。沉默片刻,一名年轻医生俯下身,语气刻意放缓,像是怕刺激到林瀚,问道:“你最近,是不是经常用清洁液或者药膏清洗这个部位?平时……内裤是不是穿得很紧?而且是化纤材质的?

林瀚愣了愣,随即摇头:“没有……我一直用温水清洗,从来不用药皂或者药膏。内裤都是纯棉宽松的,也不会勒得难受。

医生们的眉头一下子皱得更紧了。按照经验,这类皮肤炎症,生活习惯往往能找到诱因,可林瀚的回答几乎排除了常见因素。几位医生低声交换了眼神,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紧张感。带头的主治医师神色变得愈发严肃,沉声说道:“情况,比我想象的要棘手得多……

林瀚听得脸色发白,眼圈泛红,声音颤抖:“那我以后……该怎么办?我还能好吗?”病房里一时安静下来,医生们没有立刻回答,彼此交换着眼神。年长的医生沉默了片刻,忽然转头问道:“施剑林院士还在吗?”

见旁边的医生点了点头,主治医生当即下了决定,请施剑林院士过来一趟。施剑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免疫与皮肤病学领域的泰斗,尤其在特应性皮炎与慢性湿疹研究上声名赫赫——他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皮肤微生态失衡在特应性皮炎中的核心作用”,并主导建立了国内首个多中心特应性皮炎精准诊疗数据库。他主持的“皮肤屏障免疫调控计划”,让无数重症患者获得了长期缓解,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的皮肤免疫守门人”。

初步了解林瀚的情况后,施剑林没有犹豫,很快来到了林瀚的病床边,但他没有立刻发问,而是俯下身细致检查林瀚的皮疹分布与皮肤质地——指尖轻触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温和。接着施剑林抬头,声音沉稳:“生活管理我已了解过,你不乱用药,不穿化纤紧身衣,也保持了皮肤清洁,这些都做得很好。”

林瀚原本紧绷的神经稍稍松了些。然而,施剑林院士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是之前所有医生都未曾问过的:“你在独处时,有没有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习惯,这个习惯……”

林瀚愣住了,霎那间瞳孔微微放大,眼神开始躲闪,脖颈到耳根泛起不自然的红色。他咽了口唾沫,声音颤抖:“我……我是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低下头,像是说出忌讳:“可……很多男生都有这个习惯啊,怎么就我皮炎了呢……”语速明显加快,声调也拔高了几分,像是急于为自己辩解。

病房内的年轻医生们交换了一个错愕的眼神,却不敢插话,只有笔尖在病历本上轻轻颤抖。施剑林院士的目光并没有责备,反而更沉稳了。他耐心引导林瀚慢慢回忆生活细节,片刻的沉默里,林瀚仿佛把过去几个月的生活画面一帧帧翻出,拼接成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也被医生们差点错过的真相

当他讲完,病房安静得只剩下心跳声。施剑林院士微微仰头,深吸一口气,神情罕见地严肃起来:“林瀚,你的生活管理看似完美,可正是这1个普遍存在、甚至被许多人忽视的习惯,让你的特应性皮炎迅速扩散并加重。

施剑林停顿了一下,让林瀚与在场所有医生都能感受到话语的分量:“特应性皮炎不是普通的皮炎,一旦被忽视,它可能演变成慢性苔藓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甚至触发全身的特应性进程。林瀚之所以病情如此急剧,就是因为这1个被你当作‘很多男生都有’的小习惯,与特应性皮肤体质相遇,成为了危险的催化剂。”

施剑林院士继续说道:“林瀚的生活习惯很有代表性,他有洁癖,注意清洗床品、毛巾、枕头,这说明他知道环境清洁的重要性。但他忽略了一个更隐蔽的细节——长时间出汗后不及时处理。”说着,施剑林的目光扫过林瀚微微发红的下体皮肤:“尤其是你下体这片皮肤,本身就比四肢娇嫩,再加上长时间的湿热环境,非常容易出问题。”

林瀚脸上泛起一丝不自在,低声问:“可我每天都洗澡啊,也换内裤啊。”

施剑林院士点了点头:“洗澡和换衣固然重要,但问题不在于清洁的次数,而在于汗液滞留的时间。下体区域因为解剖结构的关系,本身透气性就差,加上运动、紧张或炎热天气时出汗多,如果你出汗后继续坐着、或者不及时更换内裤和擦干,湿热的环境就像一个天然培养皿,让皮肤处于长期刺激状态。”

他抬起手做了一个轻轻的比喻手势:“汗液可不仅仅是水,它里面含有盐分、乳酸、尿素和一些微量蛋白碎片。正常皮肤或许能很快适应,可对你这种特应性皮肤的人来说,这些成分就像一层隐形的‘化学刺激膜’,会让神经末梢不断兴奋,引起瘙痒和刺痛。”

林瀚下意识缩了缩身体,眼神有些恍惚。

施剑林院士继续解释:“下体皮肤在长时间湿热下,还有3个潜在问题:

第一,角质层更容易受损。局部摩擦、衣物粘连,让原本脆弱的皮肤屏障更加破碎。第二,汗液与微生物的叠加效应。湿热的环境最适合细菌、真菌和螨虫繁殖,哪怕你看不见,它们都在分泌代谢产物,进一步刺激皮肤。第三,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特应性皮炎本质是一种体质问题,你的免疫系统对这些微小刺激格外敏感,汗液、摩擦、微生物分泌物在一起,就能引发一场‘局部免疫风暴’。

施剑林看着林瀚,语气平静却带着清晰逻辑:“你下体的皮肤之所以反复红、痒、甚至糜烂,其实就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林瀚抿着嘴,低头不语。

施剑林院士接着科普:“特应性皮炎和普通皮肤炎症不同,它是一种全身性过敏体质在皮肤上的体现。它有3个特征,你的症状完全符合:

第一,皮肤屏障先天脆弱。正常皮肤就像一堵密实的砖墙,角质层是砖块,皮脂与天然保湿因子是砂浆,能够有效阻挡外界刺激并锁住水分。然而林瀚的下体皮肤天生像一层薄纱,砖墙的缝隙比常人更大。长时间出汗后,湿热的环境叠加内裤摩擦,就像在薄纱上反复揉搓,再加上汗液中微生物的代谢物,很容易突破这层屏障,引发红斑和刺痒。哪怕外表再干净,这种物理和化学刺激依然存在。

第二,免疫反应过度。正常人长时间出汗,顶多感到黏腻不适,但林瀚的免疫系统却像过度敏感的警报器。汗液中的盐分、乳酸,甚至衣物上微量洗涤剂残留,都可能被误认为是入侵者,立即触发免疫反应。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快速释放炎症因子,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发红发热,并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瘙痒。对于林瀚来说,这意味着每一次汗液滞留,都可能是一场小规模的“免疫风暴”。

第三,容易反复、迁延不愈。特应性皮炎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出现炎症,皮肤屏障进一步受损,恢复异常缓慢。林瀚虽然注重清洁,枕头、毛巾和床品也会定期清洗,但因为常常长时间出汗后没有及时更换衣物或清理皮肤,湿热与摩擦形成了循环。每当皮肤刚稍有好转,下一次出汗和摩擦又成为新的导火索。久而久之,局部皮肤反复红斑、糜烂、瘙痒,难以真正痊愈。

对于林瀚而言,这种看似无害的习惯——长时间出汗后不及时处理——正是加速特应性皮炎恶化的关键原因。他的皮肤天生敏感,免疫系统反应激烈,又容易形成慢性复发,一旦生活方式存在隐蔽的漏洞,就会导致下体皮肤持续陷入炎症循环。

参考资料:

[1]鲜墨,胡秋蓉,王万钧,等.特应性皮炎影响因素及初级预防新进展[J].新医学,2024,55(10):835-842.

[2]李艳峰.带你了解特应性皮炎[J].人人健康,2023,(30):59.

[3]王茸慧,李云飞,王丽云,等.特应性皮炎中医非药物疗法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4):176-180.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208317.

(《纪实:武汉大学生确诊特应性皮炎,妈妈痛哭:早有异常,但没在意》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