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养猪 AI种茶 机器人种菜——智慧农场里,“新农具”大显身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20:37 1

摘要:在常人眼里,农业被视作低端产业。实际上,科技赋能后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也会让人眼前一亮。辣椒的辣度可以分出5个等级,老农难以拿捏,机器人却轻松搞定;种茶叶是个技术活,有了AI帮手,小白也能种出高端茶……这样颠覆想象的生产场景,在如今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数字化、无

在常人眼里,农业被视作低端产业。实际上,科技赋能后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也会让人眼前一亮。辣椒的辣度可以分出5个等级,老农难以拿捏,机器人却轻松搞定;种茶叶是个技术活,有了AI帮手,小白也能种出高端茶……这样颠覆想象的生产场景,在如今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标准化,这些常见于工业的术语,现在也常常用于农业。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希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

让我们跟随记者走进智慧农场,看看新农人、新农业、新农具带来的新场景,看看数字农业的新希望。

比传统鱼池产量增加10倍以上

“智能渔居”年产值3000万元

鸟瞰郧西县河夹镇箭流铺村数智渔场。(受访单位供图)

7月15日,郧西县河夹镇箭流铺村数智渔场,直径20米、深4.5米的生态鱼池边,工作人员打开自动喂食装置,池内群鱼跳出水面抢食,颇为生猛,一时间水花四溅。

“池里面养的丹江口翘嘴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质比我们之前在丹江口水库养得还好!”金钱湖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斌曾是丹江口水库翘嘴鲌养殖大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他到郧西投资设施农业。

郧西水系发达,但没有大水面,只能采用陆基生态养鱼模式——建造专门的陆基圆池养鱼,无法像天然水体那样自然循环,温度、水质、含氧量等完全依靠技术管理。

何斌的陆基圆池选在山谷间宽阔平地,深5米,借助地温来调节水温。鱼池形态为漏斗形,鱼粪和残余饲料会被水流带到漏斗底部再排走,便于更好控制水质。依托自然落差引入纯净山泉水,养殖尾水经四级净化后达标排放。

何斌引进智能控制平台,在池内布设水质监测设备、智能投喂系统,运用物联网和5G技术,对水质进行自动监测、自动预警、自动清洗、自动去杂。通过手机,完成远程投喂、补水、控温、增氧,实现自动化无人喂养管理。

至此,一座耗资3000多万元、占地60亩、建有25个陆基圆池的“智能渔居”正式落成。

鱼池环境好,产量得到大幅提升。传统养殖模式,一亩水面年产3000斤;陆基养殖模式,一亩水面年产4万斤,产量增加10倍以上。“基地年产鲜鱼150万斤,年产值3000万元,在北京、福建、陕西等省市广受欢迎。”何斌高兴地说。

“这几年,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西北很多水资源匮乏地区也在发展渔业,正是这种设施渔业。”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永涛介绍,设施渔业利用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育的良好水体与环境条件,使渔业生产置于人工可控状态,获得较高产量和品质,突破传统渔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对环境更友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

今年,黄永涛团队又给何斌出了新招,在鱼池上方安装光伏太阳能板。“养殖场是用电大户,有了光伏板,不但能遮阳降温,还能发电。现在4个基地60亩地都安装了太阳能板,我们就不用专门买电了。”何斌说,仅此一项,养殖场每年就能节约成本20万元。

作业更精准 成本更低

机甲军团成为种菜主力

喷洒机器人正在喷洒叶面肥。(受访单位供图)

7月16日,骄阳炙烤下,气温攀升到40℃。南漳县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田家营基地大棚内,传来机器轰鸣声。

大棚内温度至少50℃,空气流通不畅,农机手怎么能待得住呢?记者进去一看,没有工人,只见一台红白相间的“小块头”机器人在田间整地、翻耕。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起垄机器人,正在为下一季播种樟树港辣椒做准备。”金美科林生产部负责人王继垚笑道。

“樟树港辣椒的株距要达到0.35米,行距要达到1.3米。精细化的株距和行距,才能保证每棵辣椒植株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果实达到最好品质。”王继垚说,大棚果蔬种植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当前农民大多年龄偏大,受身体、知识等条件制约,很难胜任高温条件下精细化耕种的要求。

金美科林农业有36个大棚、10多个直售果蔬专卖店的高端品种,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倍以上,作业时需要根据不同果蔬要求进行精细管护。要想保证果实品质稳定,研发适合大棚作业的智能农机成为刚需。

大棚内空间有限,普通农机进棚都困难,更别提转弯、通行。金美科林与湖北文理学院合作,根据大棚结构和蔬菜行距,设计尺寸刚好可在棚内转弯的履带式机器人底盘,又为底盘加装喷洒、旋耕、起垄等不同功能模块,实现一机多用。

如自动旋耕机器人,根据预设的耕作深度和宽度进行自动化旋耕作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旋耕任务。自动做畦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的畦宽和畦长进行作业,确保畦面平整、宽度一致,为后续播种和灌溉提供有力保障。喷洒农药的机器人,雾化喷头单边能喷出去七米远,按照智能规划路线不会遗留任何死角。

“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轻点手机,设定作业路线、时间等参数,就能让机器人在大棚自主作业。”王继垚介绍,机器换人,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农资成本。

过去人工打药,3亩大棚需要10桶水,农药桶四五十斤重,背着在大棚里作业两三个小时,一般人受不了。现在机器人上岗,采用雾化喷头,施药效果更好,节省一半农药,每年每亩节省农药、人工成本1100余元。过去人工旋耕每亩成本150元,旋耕机作业每亩成本130元,现在旋耕机器人每亩成本45元。过去人工起垄每亩成本350元,起垄机每亩成本140元,现在起垄机器人每亩成本60元。

目前,除了采收外,金美科林蔬菜种植的育苗、耕种、管护环节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去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喷洒农药机器人荣获银奖。

AI通过咳嗽判断猪生病 “云”养猪一人可养3000头

技术人员根据平台提示,查看猪群健康状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摄)

7月28日,记者与湖北丰美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田海斌一见面,就吃了闭门羹。

“您只能在监控室看,根据养殖场防疫要求,人员进场需要通过检测、消毒、隔离程序,不能直接进场。”他抱歉地说。

“养猪赚不赚,重点全靠算”。生猪价格波动频繁,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生猪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丰美禾牧业落户武汉东西湖区,投资数百万元,引进国内最先进生猪智能养殖平台,配备AI巡检预警系统、智能饲喂系统、智能环控系统等装备,打造云端一体化养殖生态,形成养殖全流程精准智控。

公司监控室LED大屏上,十余个高清监控画面实时跃动,猪舍环境、水电能耗、人员进出记录一目了然。每栏猪舍整洁明亮,中间还挂着自动采食饲喂器。

田海斌介绍,过去从人工投料到饲料槽,猪采食时间长短不一。饲养员为避免饲料长时间放置变质,两三天就要清理一次食槽,浪费严重。现在,每个猪栏都安装饲喂器。饲养员按下开关,自动送料线便将饲料精准分流,送达每个饲喂器。传感器实时监测料槽中的饲料量,发现缺料、自动加料,既避免了浪费,又满足了猪的营养需求。

他点开猪舍监控界面,一头生猪在8点到11点之间,连续被黄色圆圈标记出来。11点05分,饲养员出现在监控画面中。原来,AI摄像头敏锐捕捉到这头生猪连续3小时躺着不动,30秒内便将它的健康预警信息推送到饲养员手机里,提醒饲养员去现场查看。

精准智控体现在养殖场的诸多方面。

如智能环控系统。每间猪舍安装有传感器、采集器,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度、空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并联动控制通风机、取暖设备、除湿机、开窗机、清粪设备等,保证猪舍维持符合猪健康生长的最佳状态。

又如猪群生猪出场前要先计数和估重。饲养员只需送生猪通过安装各种摄像头的“专门通道”,安装智能盘猪估重系统就可自动计数、AI估重。公司管理人员打开手机,就能了解当天收益,省心又高效。

人管设备、设备养猪,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过去一名饲养员最多管理1000头猪,现在变为3000头。整个场区饲养员数量从20人减至8人,每年节省饲料、人工、水电等生产成本超过百万元。

一套系统“总管”近两千亩茶园 AI派活“小白”种出千元茶

数字茶园实现精准管理,图为无人机为茶园喷施农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摄)

“滴滴滴……滴滴滴……”7月15日11点半,英山县金家铺镇龙潭河村,湖北志顺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声音来自一楼茶业数据驾驶舱大屏,一连串数字和提示文字闪烁不停:“005、006、007、008地块土壤含水量72%,临近缺水阈值,建议开启喷灌一小时。”

“快,打开喷灌阀门。”公司总经理黄志江立刻发出指令,旁边技术员点击鼠标,大屏显示实时画面:几十个分布在茶园间的喷灌头同时打开,水流均匀地喷洒到每株茶树上。

“这家伙聪明得很,我们现在都是听它派活。”种茶20多年的老把式黄志江指着大屏打趣道。

茶叶受天气影响大,即便有经验的农户也难保不失手。去年志顺茶业斥资一百万元对茶园200多套硬件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新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技术,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和智能化监管。

茶园建有茶叶四情监测站,是整座茶园的中枢系统。高清摄像头、气象观测站等智能设备布设田间,监测虫情、气象、墒情、苗情等四项数据。

黄志江打开手机管理平台,只见1800亩茶园被分成128个方块,点开每个方块,每棵茶树长势清晰可见,每块茶园的风速、光照、温度、害虫图像、土壤地力、温湿度等几十项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茶园监测设备独立工作,工人拿到监测数据,如土壤含水量、病虫害测报等,再来判断怎么补水、怎么打虫。这么多数据,有时看不过来、没有发挥作用。现在不同了,技术研发团队前期投喂各类茶叶种植技术、标准等文本资料,设定茶树理想生长的各类环境参数阈值,运用算法,设计数据库,在数据驾驶舱建立茶树生长大模型。各类传感器集群将茶园的温度、湿度、地力、光照等数据反馈到数据驾驶舱后,AI大模型经过数据对比分析,即可自动形成应对方案。

今年3月是茶园管理关键时期,雨水偏少。数据驾驶舱通过环境监测、提前预警,制定灌溉方案,精确到每块田的灌溉时间、灌溉量。哪块地发生虫害、哪棵茶树长势不健康,立刻锁定点位,提出防治建议。公司五名没有农学经验的技术人员,严格执行系统指令,也能保证茶园正常运营,节省人工管护成本3万多元。“我们管护的春茶中,品质最好的能卖到1000元一斤!”技术人员汪浩澜骄傲地说。

黄志江相信,未来随着数据驾驶舱汇总采集到的数据越来越丰富,就能够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生产难题,决策也将越来越精准。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