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延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江青在衣着方面是朴素大方的,和其他的女同志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到了60年代末,江青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她开始把服装当成一种突出自己的政治手段,“江青服”就是她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心态下的产物。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江青在衣着方面是朴素大方的,和其他的女同志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到了60年代末,江青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她开始把服装当成一种突出自己的政治手段,“江青服”就是她在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心态下的产物。
江青
1974年5月19日下午,江青以接见为名,把文化部核心小组成员于会泳、浩亮、刘庆棠召集到她的住处,开门见山地说:“中国男子有了定型的服装叫‘中山服’,可中国的妇女却没有。男女平等嘛,男尊女卑的历史要结束,我要为中国的妇女设计一套独特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装。这种服装嘛,可以借鉴古代盛唐时期妇女的装束。”
随后江青抱来几本早已准备好的唐代壁画集,她熟练地翻到一页,指着上面的“飞天”说:“照着这个样子去设计,要在3天之内完成任务,以便我在5月23日接见文艺界代表时穿。”
当天晚上,浩亮就找到某剧团的剧装厂,要求他们完成服装的设计任务。剧装厂经过加班加点,终于在5月23日早上设计出了样装,这种服装上身是“和尚领”的绣花衫,下身连一身百褶绣花长裙,中间还系上了一条同颜色的绣花腰带,与50年代的“布拉基”十分相似。不过江青对这件样装并不满意,在接见文艺界代表时也没有穿它。
这年秋天,江青把几位擅长做剧装的老师傅叫到自己的住处,亲自布置改进样装,她拿出一个唐三彩俑,对师傅们说:“看见了吗?以这个唐俑的服装为基准,裙子要设计得肥一点,再加上云肩领,还得要条腰带……”
这次制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除了几位老师傅外,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央歌舞团的服装师也被叫来,一同参与设计和制作工作。经过几天几夜的赶制,改良后的样装终于设计好了,江青穿上后十分满意,她高兴地逢人便讲:“呵,你们看看,这是我的设计,人家外国女人都有自己的服装,看看我们,走到哪里男人女人都是一个样,怎么行啊?要提倡穿裙子,穿我这样的裙子,这才能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嘛!”
这种服装正式投产后,人们称它为“江青服”。不过全国上下的妇女对“江青服”的态度都很冷淡,她们说:“穿上这种衣服,一不能做工,二不能种田,有什么用?”
为了扩大“江青服”的影响,江青经常把这种衣服作为礼物,送给国内的知名女士,还将其作为礼品送给来访的女外宾。江青不仅自己在一些重要的活动场合穿“江青服”,还要求凡是文艺界出席国宴的女同志,一律穿“江青服”,没有的可以现做。一时间,文艺舞台上的报幕员、女歌唱演员、女演奏员都换上了式样相同的“江青服”,这让江青非常得意。
“江青服”设计图
1975年,江青能见到毛泽东的机会已经不多,为了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她把“江青服”送给了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王海容,并要求王海容穿。王海容早就看不惯江青骄横的作风,又见江青要她穿这种裙子,非常气愤,她曾当着江青几个亲信的面说:“搞这套?我才不干呢!主席说我们穿自己的衣服好,她非要强加给我们她设计的裙子!”
江青听说王海容的话后大怒:“王海容这么霸道,穿什么衣服还得她管?外交部不归政治局领导?归政治局领导就得听我的,让她写检讨!”不久以后,王海容被江青手下的干将整了黑材料,挨了整。
从1975年开始,商店里开始公开出售“江青服”,不过它的销量十分惨淡,价格从20多元一直跌到4元,却一直卖不动,许多衣服都烂在了仓库里。
江青(左)穿“江青服”
天津是生产“江青服”的重要基地,1975年至1976年共生产“江青服”14余万件,商店销售不了就赊销、分期付款,再加上政治动员、强行推销,到1976年才销出去6.9万件,后来又削价处理了7.8万件。这不仅给国家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坑害了老百姓,不但严重干扰破坏了市场供应,打乱了正常生产秩序,在政治上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江青服”也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来源:帝哥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