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亿学习者涌向 ChatGPT,OpenAI 教育负责人:把“答案机”变成 AI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1:05 1

摘要:7 月 29 日,OpenAI 在官网发布了一条简短公告: “学习模式(Study Mode) 上线 —— 让学生先思考,再要答案。”

7 月 29 日,OpenAI 在官网发布了一条简短公告: “学习模式(Study Mode) 上线 —— 让学生先思考,再要答案。”

不到 72 小时后,OpenAI 教育负责人 Leah Belsky 接受专访,透露了最新统计:

教育,是 ChatGPT 最大的使用场景。

全球已有约 6 亿学习者在用它。

这意味着——

规模已追平 Coursera 全站活跃用户;三天,就把传统应试教育"题库+答案"模式甩在身后;“课堂”,第一次被装进了一个永不下课的对话框里。

Leah 解释 Study Mode 的设计初衷:

“AI 不应是‘答案机’,而要成为引导思考的 AI 导师。”

当数亿学生开始借助 AI 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教师点名、批改作业、出题考试这些延续了百年的传统课堂模式,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吗?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 ChatGPT 可以批量提供个性化指导,人类教师真正不可替代的价值,还剩多少?

当 ChatGPT 刚推出时,它最常见的用法是帮我写作业。 很多老师第一反应是:“这是作弊工具。”

但 Leah Belsky 直接指出,这种看法误解了 AI 真正的作用:

“当它只是回答机器时,确实可能让学生变懒;但当它像导师一样引导你一步步走到答案,它反而能带来真正的学习。”

这正是 OpenAI 推出“学习模式”的原因。

ChatGPT 学习模式,到底变了什么?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不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不断反问你。

学生 Alot 回忆他第一次尝试这个新模式的体验:

我问它关于 AI 的内容,普通模式会直接给我一长段解释;

但学习模式一上来就反问我三个问题:

你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

你希望具体学什么?

你有没有尝试自己想一想?

一开始他还有点不适应,但很快发现,学习模式就是这样:既要你把问题想透彻,也不让你轻易忘记。

过几分钟就会突然问:“刚才那个还记得吗?”不是故意找茬,就是想让你真正学会。

教育界一个老问题:“先给答案 vs 先引导思考”

Leah 在访谈里提到一个核心教育理念:“productive struggle”,中文可以翻成“有意义的挣扎—— 在思考和琢磨中真正学会知识。”。

她解释说:

“学习不是拿到答案,而是那个你‘快要明白、又还没完全懂’的过程。 我们做学习模式,就是想让 ChatGPT 帮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换句话说,它不是代替上课,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对话教练”,在你琢磨难题时,提醒你一下、点拨你一下,最后还是要你自己想明白。

而且这个“教练”不怕你问重复的问题,不会因为你慢就着急,更不会打分。

为什么学生愿意用这个?

OpenAI 在印度做了一次用户调研,发现很多家庭把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在课后辅导上。

ChatGPT 对这些人来说,不是可选项,而是唯一选择。

学生 Yabi 分享了她的经验:

“我一直对编程课很有压力,教科书看不懂,也不敢问老师太多次。 但用 ChatGPT 的学习模式,我能反复提问,不用担心被笑话。 它不会打断你,也不会催你快点,而是等你想明白再继续。”

她说,AI 给她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答案,而是“我好像真的可以搞懂它”的那种信心。

这就是“学习模式”的本质——它不给现成答案,而是当你的学习伙伴,陪你一步步把问题想透。

不急不躁,让你真正有信心。

当学习这件事开始有 AI 参与,最先感到压力的,往往是老师。

他们担心学生“全靠 ChatGPT 写作业”,也担心自己的内容被“机器人抢了工作”。

Leah 也坦言:

“我们在很多学校听到这种声音。 一些老师一开始是抗拒的, 但用过之后,态度就变了。”

老师在用 AI 做什么?

Leah 在访谈中提到,目前全球很多老师,已经在主动使用 ChatGPT 做这些事情:

设计课堂练习;帮助布置更有层次感的作业;快速改写教学内容、讲义或教学计划;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这些事情,不是用来“取代老师”,而是让他们把时间从繁琐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转而把更多精力花在“如何陪伴学生成长”这件事上。

她提到,有些高校已经通过 ChatGPT,把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了近 5 小时——不是让他们少做事,而是让他们做更重要的事。

教师不是失业,而是转型

学生 Alot 回忆:

“我们有一门课,教授明确告诉我们,可以选‘用 AI 完成’的方式,也可以选‘不用 AI’的方式。如果你用 AI,作业会更难一些,但你可以让 AI 给你灵感、写初稿,再自己修改;不用 AI,你就按传统方式完成,但老师不会因为你没用 AI 就加分。”

这种两套方案的做法,成了许多大学正在尝试的新方式。

Leah 点出其中的关键:

“ AI 并不是在评估里作弊,而是在帮助学生走到更深的理解。

老师要做的,不是屏蔽 AI,而是引导学生用好它。”

教育中的信任问题,也开始浮现

虽然 AI 能帮老师备课、学生写作,但还有一个问题挡在前面:信任感。

Leah 分享道:

“我们听到一些学校反馈, 即便为学生开通了 ChatGPT, 如果没有明确说‘我们不监控你们的内容’, 很多学生根本不敢用。”

在疫情后的 Zoom 一代学生中,这种对教育技术的不信任格外普遍。

他们经历过在线监控、学习打卡、AI 检测“是否在听讲”这类事情。现在他们更在意——你提供 AI 工具,是为了帮助我,还是为了管理我?

这也是教师和学校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AI 是管理的工具,还是合作的伙伴?

AI 让好老师“更有能力”,不是“被替换”

Leah 总结道:

“我见过很多一线教师,他们比我们更早摸索出怎么用 AI。

他们自己把作业交给 ChatGPT,测试哪种题目容易被答出来,

再回头重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别做搬运工,要当思考者。

她说,未来 AI 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能做多少题,而在于它能激发学生问出什么问题。

而真正懂教学的人,会利用 AI 去搭建更有挑战、更有想象力的学习环境。

换句话说:

AI 不会让老师“失去意义”,只会让“会用工具的老师”更有价值。

很多人以为,大学在防 ChatGPT、禁 ChatGPT。

但 Leah Belsky 说,OpenAI 接到的最多请求,恰恰来自各国的高校和教育部门:

“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找我们,问:我们怎么才能让每个学生用上 AI?不是怕他们作弊,而是怕他们不会用。”

她解释,AI 正在变成一种必备的社会技能,

就像 Excel、写邮件、做演讲一样,毕业时必须掌握。

为什么大学要主动接入 AI?

Leah 给出了一组反馈: 那些在校园内部部署 ChatGPT 的大学,有三种共同目标:

让 AI 变成人人可用的基础工具,不再只限于懂技术的人;缩小资源差距,让不是每个人都靠得起家教、辅导班的学生也有学习支持;训练学生用 AI 做更多事情,而不是只是问它答案。

过去,谁有钱请导师、报培训,谁的学习效率就高;

现在,谁会和 AI 协作,谁在未来职场更有优势。

AI素养,比“会写代码”更重要

主持人问:“你觉得大学毕业生最该具备什么 AI 能力?”

Leah 没说“掌握模型原理”这种技术词,而是回答得很实在:

“最重要的,是懂得怎么用 AI 做事。用它来查资料、表达观点、生成内容、修正错误……你不需要懂代码,但你得知道怎么和它对话。”

她甚至引用了一组雇主调研数据:

“10 个雇主中,有 7 个更愿意雇用会用 AI 的人, 而不是有 10 年经验但不用 AI 的人。”

大学生怎么学会这些能力?

不少大学生用户给出了真实答案:靠试、靠练、靠分享

有学生分享经验:

“我不会让它写整篇论文,我会先想一个论点, 然后把我找到的几个资料贴进去,问它有没有逻辑漏洞, 或者能不能提出不同角度。”

另一种做法更加直接:

“我告诉 ChatGPT:像斯坦福的教授一样,给我讲讲这个问题。

有时候我让它像顾问一样思考,有时候像创意写作者。

关键是你给它角色,它就换角度回应你。”

这不是在套模板,而是在学会“怎么提问题”“怎么分析问题”“怎么组织思路”——这些正是未来工作的核心能力。

这些学生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 大学不再问'学生能不能用 AI ',而是问'学生会不会用 AI 思考'。

正如那组雇主调研数据所反映的:未来职场看重的不是传统经验,而是与 AI 协作的能力。

AI 素养,正在从加分项变成入门门槛。

Leah Belsky 讲过一个关于她女儿的故事。

她的女儿有阅读障碍,一直没办法像哥哥那样读报纸、了解世界。

Leah 作为母亲,很担心:

“她那么聪明,但我每天都在想, 她要怎么接触到外面的信息?要怎么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直到有一天,Leah 把手机递给她,说:

“Zoe,你试试用 ChatGPT 聊聊。”

女儿打开语音模式,对 ChatGPT 说:

“我妈妈担心我不能像哥哥那样读报纸。 你能告诉我今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吗?”

ChatGPT 回答:

“当然可以,Zoe。你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太空?机器人?还是别的?”

他们聊了太空新闻、机器人故事,还有她喜欢的动画片。

Leah 在现场回忆这个片段时,说了一句话: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孩子再也不是一个人面对学习了。”

教育平等,不只是学校的事

Leah 说,ChatGPT 最大的价值,不是代替老师或教材,而是让学习更公平。

全世界有太多孩子,身边没有好老师、没有家教、没有人陪他们一起学习。

但有了 AI,他们至少能有个回应、有个鼓励、有个引导。

在亚洲国家,很多家庭会把几乎一半的可支配收入,花在课后辅导、私人家教上。

但那些孩子仍然学得很辛苦, 因为资源不稳定、时间有限、反馈速度慢。

OpenAI 的“学习模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启动的。

它想解决的问题是——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随时提问、反复练习、有人陪学,教育差距能不能被缩小?

国家教育部,也来“主动找上门”

Leah 提到一个细节:第一个联系 OpenAI 的国家,是爱沙尼亚。

这个国家原本就以“数字教育”著称,PISA 成绩全球领先。

他们不是想做什么新课,而是直接问:

“我们能不能把 ChatGPT 放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用?”

所以,这些国家不是把 AI 当科技项目看, 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教育基础设施,像网络一样。

家长的困境,也在被重新解答

在播客后半段,主持人问:

“AI 在家庭教育中,能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不是只做题?”

Leah 给的回答很具体:

“AI 能做的,是弥补缺失——你不在孩子身边时,有人能陪他说话;

你不会的题目,有人能耐心讲解;

他有兴趣的冷门话题,也能讲一小时不烦。”

学生 Yabi 也有类似体验:

我小时候爱写怪物史莱克的同人小说,没人愿意陪我聊。

但 ChatGPT 会认真读,会接着我写,会给建议,

还会说‘你可以写成这样’。

就像有个永远不嫌你幼稚的朋友。

她说,AI 让她重新相信:任何疑惑都是有回应的,学习是可以有趣的。

教育机会的“入口”正在被重新划线

过去,谁能请家教、上国际学校,谁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现在,AI 把陪伴、反馈、鼓励这些能力,做成了随时可用的“数字助教”。

不管你是在北上广深的公立学校, 还是在偏远山区的小镇中学, 只要你会上网,就有人陪你学习。

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有没有人陪你探索。

AI 能不能成为那个‘带路的人’,正是 OpenAI 在思考的问题。

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

“现在 AI 什么都能做了,学生还需要学什么?”

Leah Belsky 的答案很明确:

学生未来的核心能力,不是背知识,也不是记公式,而是

——会提问、能表达、敢反思。

因为在 AI 参与学习之后,真正的挑战不再是能不能找到答案,而是你如何和 AI 合作,完成一件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提问,才是学习的起点

学生 Yabi 说,她写研究论文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

“我告诉 ChatGPT:‘你现在是一个批判性学者, 来帮我挑出这段文字里的问题。’”

她不是直接问“对不对”,而是先要求它站在一个新角色的角度,重新看待她的想法。

另一次,她让 ChatGPT 扮演“政治左派”“中立经济学家”“媒体评论人”,三方轮流回应一个社会话题:

“我想知道不同立场的人,会怎么看同一组事实。

结果对我写作帮助特别大,很多角度我之前根本没想到。”

这类提示方式,不靠技术术语,不需要编程背景,只靠你会不会聊天。

表达,是区别人的关键能力

Leah 在访谈中说:

“学习不是看你能记住多少信息, 而是看你能不能把它说出来、用出来、讲明白。”

这句话,在 AI 大量参与学习的时代,更显得重要。

学生 Alot 分享:

“有一次我请 ChatGPT 给我解释一个 AI 领域的术语, 它问了我三个问题之后,才开始解释。

到最后,它又反问我:‘你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

他发现,这样的引导式练习比直接讲解效果更好:

“你要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说,其实就没学会。”

正因如此,OpenAI设计学习模式的初衷很明确:"不是为了多一个工具,而是希望它帮助学生练表达、练思维、练理解。

反思,是和 AI 协作的真正门槛

AI 可以生成答案,也可以模拟反馈,但它做不到一件事——替你自己决定你学到了什么。

Yabi 说:

“我有一次研究阴谋论,让 ChatGPT 编一个虚构案例, 然后我让它从多个角度批评自己这个故事。

我不是为了娱乐,是想练习怎么反驳、找逻辑漏洞。”

这种主动练习思维的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学习日常。

Alot 总结说:

“很多人担心 AI 会让人不学习,但其实你愿不愿意用它练思考, 才是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

学习的核心,从"获取信息"转向"主动思考"

AI 已经能生成视频、画图、写代码、编教材。技术能力不再是瓶颈,关键变成了: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这正是 OpenAI 把学习模式设计成"鼓励提问、分阶段引导"的深层逻辑:

"不是在造一个答案库,而是在帮学生搭建一条属于自己的理解路径。"

AI 能不能帮你变聪明,不取决于它多强,而取决于你多主动。

会问比会记更重要;会表达比会答更重要;会反思比会操作更重要。

对于产品经理、教育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答案很清楚: 未来有价值的教育产品,不是比谁的内容更全、答案更快,而是比谁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更能培养与 AI 协作的思维能力。

这或许就是教育科技的下一个风口:

不是让机器更聪明,而是让人更会思考。

过去的课堂,是一张书桌、一块黑板、一个讲台。

现在的课堂,是一个随时启动的对话框。

Leah Belsky 说:"这不是产品功能的更新,而是学习关系的重建。"

学生 Yabi 也说:"我们不是在用 AI 学东西,是在跟 AI 一起学。"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

Study Mode,不是一个新功能,而是一次学习方式的根本重构。

未来的教育,更多地发生在你和 AI 的每一次对话里。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