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摇晃在每个人身后并不远。无须回避,世界上可被铭记的英雄不多,大部分连名字也掩在风尘里。可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其实很普通,命运像极了一砖一瓦的村道,却能在众声喧哗中留下清晰的回响。刘英就是这种人。如果去问竹岗村当年的老人,有几个还记得刘英这么个人呢?谁说得准!
文 | 明明不是我
编辑 | 明明不是我
历史摇晃在每个人身后并不远。无须回避,世界上可被铭记的英雄不多,大部分连名字也掩在风尘里。可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其实很普通,命运像极了一砖一瓦的村道,却能在众声喧哗中留下清晰的回响。刘英就是这种人。如果去问竹岗村当年的老人,有几个还记得刘英这么个人呢?谁说得准!
1905年冬天,有个瘦小的婴孩在江西瑞金的象湖老村呱呱坠地。大山、田地、小河,他家也没什么不一样。他家里不用说,有十年如一日的耕作和将就过活,仿佛那就是全部的生活。可是,有人每天清晨总比鸡早起来,看似多此一举,却要在那块屋角读写。刘英小时候顶喜欢抄诵古书,他缠着家门口教书的先生听故事,手指点着书页,那模样眼里都是热。有意思的是,他倒没想着自己与众不同,还有些自卑——因为发现村里孩子比自己更苦,甚至连课本都没有。那时的他,真把当教师当成了远志。
再后来,村里人说,这孩子有点倔脾气,背书背得快,又愿意帮人。他考进了县里的师范,比起村头一批批落榜的少年,这可是一道亮色。那年村里围着晒谷场开小会,还真有老大爷嘴里嘟囔——“咱们也有读书种子了。”其实刘英并没有多高的志向,他只想那点“知识能让娃有用”,算什么理想啊?简单,却铆在心头。
毕业后,他果真回村教书。没有想过别的,备课讲课,操心每个小孩能不能在冬天穿暖。师范校读出来,不敢说有多高本事,却真的有点想法。刘英常常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去家访,搞得家里人一开始都不太乐意。但没想到,20年代的时代风暴来得那么快,谁也不能不理睬。江西沦陷过好几回,县城喧嚣,政局变动,人心惶惶。那阵子,教师慢慢变成了“麻烦事”:学生被抓壮丁、亲友家破人亡、地里收成又不好。
谁说一个普通人不会“被推着走”呢?刘英就是,最开始只是看天吃饭的人,但国难当前,大家开始四处议论关于共产党、关于革命、关于红军。瑞金成了新口号的集合地。刘英原本只在课堂上讲三字经,后来却开始带着孩子讲“新中国”“没有剥削”,那时候的人其实对这个词没有太大概念。也不知是哪一天,红军真的来了,宣传队喊口号、贴标语,村里的夜晚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安静了。刘英竟然没什么犹豫——他跟着红军走。
他投身革命,也没啥铺垫。刚开始就给分配去红十军团,最底层的位置,据说还是主动请缨。部队里吃苦受累是常规操作,刘英小身板其实不耐折腾,但他偏激得很,“苦你能比得过穷吗?”这句他没少讲。政治学习、夜里巡逻、趟水巡哨,一样不落。有人说他“嘴皮子硬、脑子快”,也有人嫌他太实在。但有一说一,他从连里的指导员干到了团政委,真拿得出手的不只是吃苦,更多是和战士们说得上话、拧得成一股绳。
长征开始,刘英就跟着过草地、爬雪山,和着上级的命令做协调。在被记载的长征文献里——新华网2024年资料这么写——红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本来一个教师,不知怎么就在队伍里当了大小“官”。实际情况当然复杂多了,许多夜晚,部队陷入死局,唯一的出口是向前。他要负责鼓气,鼓动士气,这活其实真不好干。他没法和大家都交心,到最后其实也只是走在队列中间,不时解大家的难题。
但也并不是每个夜晚都那么高昂。长征快到怀玉山的时候,部队遇到大围剿。通常的历史书都写“红军毅然突围,将士踊跃”,但据现有的温州党史资料实际补录,过程极其艰苦,实则更多的是害怕、混乱、风声鹤唳。当时,刘英在跌倒时也曾犹豫,想过如果一切结束,自己的信仰到底剩下什么?不过说不定是身后还有太多人,关键时刻就是死撑着冲上去了。他毫不退缩?其实说不准——历史是春秋笔法,但真实的人在生死那刻总是迟疑的啊!
这一仗很难打。具体数据在温州档案馆有记载,红十军团伤亡过半。刘英自己身中多处枪伤,跌倒后被俘,糟糕到极点。他不是毫无恐惧地面对敌人,传言说他看着敌人端着刺刀来也会慌,咬紧牙不说话。审讯室里,酷刑一波接一波,现在不少口述史料能对上细节:灌辣椒水、烫烙铁、敲竹签,2022年的南昌烈士馆里就还展出当年用过的刑具。刘英忍耐力很强?可能吧,可主要还是无路可退。他那点微薄的理智告诉他,要撑住,这点本事也只能用在这里。
敌人甚至放软态度,软硬兼施。有饭菜有干净衣服,有人低声劝诱。但刘英始终硬着头皮,说不定心里也有过迟疑。毕竟这是人性的挣扎。旁人说他大义凛然,可换位想,痛苦面前没人敢拍胸脯。可他就是一声不吭,早晚有那么一刻是真内心清楚,不说就是活下来最基本的办法。只是没想到,眼见时间一长,叛变者递了线索,刘英的身份彻底暴露。1942年二月,他再被捕,押往温州方岩,等着新的审讯轮番打来。牢房里气氛阴冷,朋友去探望也被挡在门外。他心里到底是绝望多一点,还是还有点希翼?谁知道!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绝不背叛!”这句口号在老战友们口中被不断重复,可事实是,他其实常常在夜里自言自语,整个春天只剩下疼和等待。整个五月,他的伤口发炎不止一次,有时候他甚至想主动结束一切。倒不是说没信仰,只是身体最终会胜过意志。也是,五十多次刑罚,肋骨断了好几根——有官方医学报告支持,这不单是传说——普通人早撑不住。刘英就是这样在妥协和坚持之间反复拉扯,结局其实也很简单,就那一天,1942年5月18日,他的生命停下了。
他在方岩马头山上离开,年仅36岁。被葬下时,附近村民还以为是谁家的倒霉蛋。后来消息传到苏区,才晓得又少了个做事的人。据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2023年春季补录数据,刘英的事迹和投身教育、坚持信仰的细节被编进教材,成为县志不可或缺的一条。他精神很伟大?不一定伟大,反正真实,真实比英雄还重要。
刘英死后,故事像长了腿一样传开。每次官方缅怀英烈,总有人念到他。可实际上,他的名字在村里已经越来越少被提及,新一代人也许根本不认识。只是到了清明的时候,瑞金总要有人去墓前摆两束花,一年一次,比什么表彰都实在。历史总是会在某些缝隙里顽固地留下痕迹,无论人们记不记得。
究竟,英雄是否需要被铭记?或许普通人的不屈比传奇还让人放心。刘英一生,也不过是经历家庭、学校、战争、牢狱,他不是神,也不是铁人,正因为如此,每一次选择都显得格外真实。他在坚守和动摇之间徘徊,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拉扯,这才让他没有和历史的光环彻底重合。也许,这才是我们真正该看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据来源:新华网、温州党史档案馆、中国革命历史纪念馆(2022-2024年数据)
历史在很多时候不会特意起立鼓掌,多数英雄其实成不了传说;但不管怎样,像刘英这样的人,他们的一生怎么说都是有点价值的。
来源:好学晚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