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运会到世运会……为什么是成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4 20:26 1

摘要:44年后,时尚范、松弛感、硬实力的世运会,遇上了与其气质高度契合的成都,于是有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牵手。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成都以重磅赛事鸣奏出赛事名城的交响;从“小奥运”到“二级奥运”,成都又一次站在世界聚光灯下。

1981年,当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组局”举办第一届世界运动会时,可能没想到世运会能受到如此的关注。

44年后,时尚范、松弛感、硬实力的世运会,遇上了与其气质高度契合的成都,于是有了这场举世瞩目的牵手。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成都以重磅赛事鸣奏出赛事名城的交响;从“小奥运”到“二级奥运”,成都又一次站在世界聚光灯下。

由此引发两个问题,世运会为什么在成都举办?3年时间,举办两次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会怎样?

国际影响力的“保鲜剂”

今年7月,莱茵-鲁尔大运会举行期间,国际大体联主席雷诺·艾德动情回忆,“成都和国际大体联一起写下了一个成功的故事”。两年前的夏天,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雷诺·艾德不吝用“精彩绝伦”来形容这场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从来不是静止的丰碑,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持续的活力注入。国际赛事就是城市最强劲的活力源之一。今年,成都世运会的圣火,再度点燃激情之夏,这座城市将继续刷一波世界级的“存在感”。

↑《哪吒2》核心创作团队成员在传递火炬现场。

相比奥运会,世运会走的是“小而美”路线。如果说奥运会像“三好学生”,门门功课优秀,世运会则是“兴趣班达人”,专攻小众技能。今年成都世运会的攀岩、腰旗橄榄球、垒球、棍网球、壁球等项目,已成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当许多项目从世运会的“小众”,走向奥运会的“大众”,成就了两大运动会的奇妙缘分,也更明晰地显露着世运会的分量。

赛事即城事。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历来都是“两个赛场”。体育的竞赛场上,运动员奋力拼搏;城市的竞逐赛中,同样需要全力以赴。

一年前的塞纳河畔,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以大胆和天才的方式,成功地将这一场世界上最盛大的活动推向了新的高度”,巴黎就此实现三办奥运会的壮举。德国卡尔斯鲁厄,这座诞生了卡恩等足球巨星的体育名城,也将在2029年成为第一个两度举办世运会的城市。

世界名城为何如此青睐大型赛事?因为综合性国际赛事,仍是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和城市能级的首选。众多国际城市将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选路径,也看重大赛综合效益对城市的长期润泽。在GaWC世界城市评价体系中,承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是体育方面的核心指标之一。2024年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成都提升了13个位次至全球第58位,这与大运会等国际赛事的“加持”密不可分。

看看躺不平的“巴黎们”就知道,城市能级的提升,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久久为功。每一次综合性国际赛事,都是城市能级提升的突破口。从伦敦到海牙,从杜伊斯堡到成都,世运会已成为一座座名城全球影响力的“保鲜剂”。

一场特殊的“压力测试”

国际大型赛事的本质,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极限压力测试”——既考验硬件设施的承载力,更丈量软件服务的精细度。世运会的特殊性,让这场测试的难度系数陡增。

成都世运会预计规模有望创历届之最。作为综合性国际赛事,世运会相当于34个单项世锦赛在十余天内集中上演。这种“多点并发”的赛事密度,对交通调度、安保保障、志愿服务等协同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更具挑战的是其“复合性”。论项目,成都世运会集非奥项目、奥运项目于一身;论人员,集健全者、残疾人运动员于一会。这意味着,城市必须准备“通用方案”与“个性服务”两套体系,在标准化中见精细,在差异化中显温度。

办赛如烹小鲜,既要守规矩,更要懂变通。成都世运会的27个竞赛场馆中,18个是既有场馆局部功能调整,9个是依托湖泊公园搭建的临时场地。这些“非标场馆”的诞生,恰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缩影:在市民权益与赛事需求间找到平衡点,在规范标准与灵活创新中开辟新路径。过早施工会挤占公园休闲空间,过晚则可能延误工期,这种“时间差”的精准拿捏,考验的正是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成都国际轮滑中心,世运会轮滑项目比赛场地。

细节是口碑的基石。一座外国城市在某次大赛中,曾因奖牌英文“World Game”少写一个“l”变成了“文字游戏”(Word Game)。这样的疏漏警示着:赛事无小事,任何环节的松懈都可能消解前期努力。成都的应对之道,在于“软硬兼施”——赛场硬件上坚持标准,赛事组织上追求细节,让运动员感受到被重视,让观众体验到被尊重。

节俭办赛则是另一场隐性测试。在简约办赛理念下,成都世运会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陋、精心换取精彩?开幕式在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长达430米的“天府之檐”区域举行,闭幕式选在成都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空间,凸显公园城市特色。成都世运会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既合理控制成本,又无损呈现精彩。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正是在一次次“压力测试”中,城市不断增强韧性,变得更加强大。

如何破解“白象效应”

举办国际大赛是一把双刃剑:办得好是城市名片,办不好可能陷入“白象效应”。

在经济学领域,“白象效应”被用来描述贵重资产维护成本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现象。国际赛事东道主城市如何避免“白象效应”,是一场综合而持久的治理考题。

国际上的教训和经验均有镜鉴。为举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而修建的大型体育场,因维护费用过于高昂,不得不在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二年实施爆破。而1991年大运会举办城市谢菲尔德的赛后场馆利用效率很高,持续举办各类赛事、演唱会等不同活动,体育场馆变身“城市会客厅”。

黯然与光鲜,分水岭在一个“融”字,这也是破解“白象效应”的核心——让赛事资产“活起来”。

成都的答案正是“融合”,不让赛事成为“一次性消费”,而是转化为文商旅体融合的新动能,将体育场馆嵌入城市日常,让体育赛事带动文旅消费。

↑7月4日,成都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雅安站举行。

“世界运动会将为成都提供一个巨大的跳板”,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表示,“世界运动会不仅可以带动体育活动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非奥运项目可以吸引很多家庭、朋友、俱乐部成员来观赛,游客回国后会口口相传在举办国的旅行”。

念及此,对于世运会为何牵手成都,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世运会与成都是绝配,一个好玩,一个会玩,自然就“玩”到一起了。

所以,这个夏天,在这座好玩、会玩的城市,投入到世运会的激情中,度过一个燃情之夏——看最有时尚感、松弛感的赛事,享健康美好人生,不亦乐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