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疆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的戈壁台地上,是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距今3325~1825年)的重要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可分为1~4期墓葬,在1987~2002年间遭到多次盗掘。该墓地属苏贝希文化,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分三个墓区,
新疆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西北的戈壁台地上,是吐鲁番盆地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距今3325~1825年)的重要遗址,年代从早到晚可分为1~4期墓葬,在1987~2002年间遭到多次盗掘。该墓地属苏贝希文化,总面积约5.4万平方米,分三个墓区,共发掘墓葬 600余座,墓葬布局有序,葬式以仰身屈肢为主,随葬品丰富,包括陶器、木器、青铜器、毛织物、武器、殉人和动物陪葬等(Zhao 2023;Zhang 2023;Lv 2024)。该墓地为研究新疆地区史前社会结构、人群健康及生业模式提供了重要资料。
洋海一号墓地
葬式
阶级分化是影响人类营养分配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通常高等级人群主导畜牧资源,而低等级人群更多依赖小麦、粟、黍等植物资源苟延残喘。
从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距今4000~3500年)及其同期罗布泊古墓沟墓地的同位素研究可知,新疆先民在洋海文化之前就已经在以红肉营养为主的前提下,在饮食中加入少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但小河墓地先民摄入碳水更多。牙齿古病理研究显示,两性社会地位和营养差异并不大,只有粗浅的社会分工。(He 2014)
总体来看,洋海墓地社会贫富分化始终呈现极端悬殊的状态,男性地位明显高于女性,随葬品分布呈现的不平等性显著。高等级墓葬随葬铜铃、海贝、竖琴等限制性物品,墓主可能为巫师或贵族,而普通墓葬随葬品简陋,甚至无随葬品或身首异处。社会存在明确的身份分层,包括巫师、拥有较多财富的贵族、工匠、普通牧民以及人牲,其中巫师墓葬早期集中分布,三期后地位下降,贵族逐渐占据主导,且高等级墓葬占比随时代降低,财富愈发集中于少数人。(Zhao 2023)
斧钺、铜铃和海贝仅在距今3325~3126年(一期墓葬)展现价值,即其所代表的巫师群体在这一时期社会地位较高,形成独特的阶级宗教统治下的巫师利益集团(Zhao 2023)。对同期的新疆下坂地墓葬进行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同时代已经出现明显的饮食分化(Zhang 2006)。暗示食肉人口和被迫食草人口的对立。
洋海墓地67号父系氏族墓地(据描述,虫博士推测为一期高等级墓葬)的男性墓主衣着华贵,戴有假辫子(虫博士推测,假辫子可能为早期男权为了彰显合法性而产生的装饰物),脚下摆放了五颗年龄约十四五岁的女性头骨,颅骨上有钝器击打造成的外伤,殉葬女性的身体被随意葬在男性墓主的周围(Zhang 2023)。该殉葬实证或为阶级宗教或世俗权力的象征。
至距今3025~ 2826年(二期墓葬)时,巫师阶层已经开始衰落,其世俗权力被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贵族所取代。贵族与普通牧民的区别在于随葬品中包含更多的竖琴、贵金属饰品、木冠饰等。(Zhao 2023)
距今2725~2426 年(三期墓葬)时,洋海社会开始转向农业,旱作农业人口向新疆迁入(Si 2013),出现以农产品用具为随葬品的大型墓葬(Zhao 2023),这种随葬品的转变可能暗示贵族群体带头参与农业的建设。从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来看,最初的农业建设应是畜牧业的基础产业。在古病理层面,龋齿发病率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摄取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虽然某一墓主的龋齿状况尚未细致研究,但同墓内另一个体(可能是陪葬个体)龋齿严重,明显不同于其他洋海先民的低龋齿患病率,暗示该个体为迁入的农业人口或被迫取食谷物的奴隶。
至距今2325~1825年(四期墓葬)时,随着农业的普及和畜牧业的发展,农产品用具的价值降低,更多地出现在小墓中(Zhao 2023)。这种现象暗示阶级分化的程度加深,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后,拥有畜牧资源的贵族群体与农业人群出现对立。与此同时,四期的马具频数发生降低,同样暗示阶级分化加剧,马匹使用权限的控制是分为区分低等级的农业人口和高等级的食肉人口。且进入第四期后,洋海墓地的东北墓向人群数量大量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分区分群现象。根据随葬品来看,四期东北向人群随葬农产品用具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墓向人群,再次暗示是东北向人群担任更多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其他少数墓向人群延续着以往的高等级食肉生活。
在文化转变方面,一期墓葬和二期墓葬所代表的整个青铜时代,墓主多为欧罗巴白色人种,权力受控于北来和西来的文化;青铜时代晚期,受控于黑海北岸而来的斯基泰文化;至三期墓葬所代表的早期铁器时代,蒙古人种明显增多,东方文化开始显现;至四期墓葬所代表的两汉时代,墓葬体现了匈奴文化和汉文化的流入(Si 2013)。东方文化和汉文化的流入,暗示增强了农业对洋海三期和四期墓葬主体先民营养学的影响。
东方文化流入
牙齿微磨耗分析表明,三期墓葬先民的牙齿颊侧面水平与垂直条痕比值平均为75.2%,接近狩猎采集人群,提示食物结构中肉类比例较高,与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一致(Zhang 2018)。此外,食谱营养学重建方面,结合牙齿微磨耗、稳定同位素及考古遗存分析,可知居民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粗放农业,肉食来源主要为羊、牛等家畜,狩猎也提供部分补充,植物性食物包括小麦、粟、黍等本地种植作物,但摄入比例较低。
洋海墓地样本处于狩猎采集人群标准
古病理研究显示,三期墓地居民(距今2625~2326年)眶顶板筛孔样病变患病率较高,成年个体为44.4%(明显高于现代华北和云南群体14.3%和17.6%),未成年个体达75%,成年女性(65%)显著高于男性(28%),这种病变与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该研究与现代医学研究结果相吻合,眶顶板筛孔样病变主要集中于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等营养不良群体,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Zhang 2006)
稳定性同位素表明洋海居民依赖畜牧业
然而,人类作为严格的食肉动物,如果稳定依赖红肉资源是不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的,这与洋海墓地严重的缺铁性古病理形成矛盾,必然有其他因素导致了洋海先民的贫血问题。
洋海成年眶顶板筛孔样病变患者
洋海未成年眶顶板筛孔样病变患者
研究指出(Zhang 2006),洋海青铜时代居民以畜牧业为主,食物结构以肉类为主、蔬菜摄入少(维生素C不足),并认为这和不良卫生状况是缺铁性贫血的诱因之一。事实上,人类可以直接吸收血红素铁。众所周知,这部分铁并不需要维生素C的参与,需要维生素C参与吸收的是植物源的非血红素铁。如果三期先民是每日依赖畜牧资源生存的,那么眶顶板筛孔样病变不会成为流行性疾病,该研究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意味着洋海目的流行病的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隐藏因素:
1、世俗观念的制约:参考近现代的游牧社会,牲畜是牧民的重要财富和生活保障基础,牧民不会轻易为了肉食而宰杀牲畜,只会在牲畜养殖量允许的情况下才会进行(Wang 2023)。牲畜的宰杀标准不是评估个体营养价值高,而是因其经济效益低。这意味着,牧民每年都要宰杀一定数量的牲畜以供肉食,包括年老母畜、弱畜、多余的公畜等。这种有倾向性的宰杀标准与洋海墓地中多见年老母羊与年幼公羊相对应。因此,洋海文化畜牧业虽然发达,但宰杀条件具有早期私有制的世俗价值制约,造成洋海三期居民周期性的肉类资源限制。
2、生业变革:从陪葬品来看,洋海三期墓地先民是最早一批经历社会生业变革的人群,为了发展畜牧业大力开发农业。人们虽然以肉食营养为主,但三期牧民可能摄入了更多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植物资源的摄入会增加维生素C的需求(Clemens 2016),同时降低了人体对铁元素的利用率。
3、同位素研究的不完善:研究指出(Styring 2015),新石器时代人类骨胶原蛋白的高N同位素值,可能是人类通过摄食畜牧业粪肥作物提高的。粪肥可以将谷物的N同位素值提高多达10‰,并且N同位素的值与施肥量成正相关。如果洋海墓地先民在发达的畜牧业基础上发展农业,通常会将牲畜排泄物用于灌溉,这将导致过高地估计动物蛋白在其饮食中的占比。然而,洋海墓地先民是否食用粪肥农产品致N同位素估计过高这一问题,国内研究并未讨论(Si 2013)。
4、寄生虫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世界各地大约二十亿人感染了土壤传播的蠕虫”。研究已将 “不良卫生状况” 列为缺铁性贫血的诱因之一,但并未展开讨论(Zhang 2006),而畜牧业和农业粪肥引入的寄生虫正是不良卫生状况的具体表现。全世界缺铁的主要原因是感染粪便污染的寄生虫(蠕虫,例如绦虫,吸虫和蛔虫),寄生虫可引起发炎和慢性失血。然而,寄生虫的感染与畜牧业本身关系不大,而与畜牧业副产品——粪肥——所支撑的农产品关系密切,这与旧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古病理研究相符。
洋海三期墓地居民的流行性眶顶板筛孔样病变的真相最可能是什么?为什么所谓的“依赖”畜牧业的洋海先民会出现与之相矛盾的流行性贫血性疾病?
新疆洋海三期墓地先民生活于动荡的早期铁器时代,那是一片肥美的绿洲和湿地环境(Jiang 2006),适宜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洋海社会不仅经历了神权向君权的转变,同样受到东方人口及其文化的影响。在生业层面,洋海墓地居民从曾经的依赖畜牧业转为农畜并重。在阶级层面,贫富悬殊差异逐渐扩大,社会矛盾日益激烈,阶级矛盾可能使得底层牧民或农民更多的依赖植物资源生存。
洋海社会畜牧业和农业产生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畜牧业产生的粪肥用于农业灌溉,提高农产品产出,同时造成底层人口N同位素升高以及肉类资源摄入占比较高的假象;另一方面农产品的富余可以供应畜牧业和更多的底层人口,但这也造成了四期文化中财富的极化。
然而,畜牧业的发展导致畜群的集中饲养,寄生虫病在畜群中广泛传播,粪肥农产品又使寄生虫的传播更加迅速,最终使寄生虫病成为流行性的人畜共患病,尤其使那些更多地取食农产品的底层人口患病率激增,同时因农作物引入的碳水化合物引发严重的龋齿。寄生虫病使只能周期性摄入肉类资源的底层人口的营养状况雪上加霜,尤其对儿童和中老年危害更大,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流行性眶顶板筛孔样病变。即使没有周期性摄入肉类的情况,单纯摄入少量粪肥农产品也会导致寄生虫病的传播,形成“粪-口-病”的闭环。
综上所述,高度依赖红肉资源的人群不会出现流行性的眶顶板筛孔样病变,但依赖农畜并重的早期混合型经济会产生这类流行性疾病,尤其是有粪肥作业的经济模式。因此,农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寄生虫病的扩散才是洋海三期墓地先民流行性眶顶板筛孔样病变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而非由饮食依赖肉类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的疾病。
那么,为什么古往今来的底层人口一定要更多地取食谷物呢?这便是数千年来“五谷为养”的骗局。或许,生活在3000年前的洋海先民,也正是被某些“正人君子”所惑,才酿成这种悲剧。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人要吃草、人要吃谷物、人要吃水果,甚至宣扬红肉有害论,即使他们比我更容易接近真相。否则,也不会有今天所谈的悖论和这篇文章了。
基于大量交叉证据(可在【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其他科普文章和视频学习),人类经过原始共产公有制时期的百万年演化,已经成为严格的嗜脂型纤细肉食性食腐动物,具有对大型有蹄类100%的营养需求,尤其对脂肪需求极高。从早期私有制时代遗留的现代杂食广谱饮食标志着人类生态位和营养级的降低,这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加剧、过敏、精神疾病、退行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风险的上升。
经过7年的实践和研究,【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厘定了“原始公社饮食”这一旧石器时代风格的饮食模式,作为原始共产公有制时期人类营养结构的重建。该模式更符合人类自然饮食的一般特征和最优生存策略,是通过演化人类学、现代医学等交叉学科论证得出的人类饮食安全模板。通过实践“原始公社饮食”,人们可以保持最高的生态位和营养级,只需依赖青年陆生大型有蹄类资源即可获取完善营养,并且自然地获得热量限制和生酮饮食的相关助益,从而实现延缓衰老、纠正表观遗传、降低慢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风险。您可以通过访问“【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的主页”,在置顶文章查看“原始公社饮食”的相关内容。
来源:显微解剖虫博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