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很难想象,这位缔造了全球半导体代工模式、被台湾地区民众奉为"护岛神山"创造者的商业巨子,童年竟是在战火与逃亡中度过的。上世纪30年代,张忠谋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担任宁波财政局局长,军阀混战的动荡迫使全家四处迁徙,足迹遍布宁波、南京、广州等多地。
台积电总部大楼内,夜已深沉。
"真的要签这份合同吗?美国政府的条件会让我们失去自主权。"秘书的声音略带颤抖。
张忠谋手持烟斗,银发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他凝视窗外台北闪烁的灯火,这座见证他崛起的城市,如今却似乎无法继续庇护他一手打造的芯片帝国。
"签。"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仿佛在切割黑夜的寂静。"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这一刻,没人察觉到,一个半导体巨头的命运正在悄然转向,就如同当年这位老人颠沛流离的童年一般,命运始终掌握在他人手中。
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演。
你很难想象,这位缔造了全球半导体代工模式、被台湾地区民众奉为"护岛神山"创造者的商业巨子,童年竟是在战火与逃亡中度过的。上世纪30年代,张忠谋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担任宁波财政局局长,军阀混战的动荡迫使全家四处迁徙,足迹遍布宁波、南京、广州等多地。
6岁到11岁,他在香港的日子本该平静,然而日军占领香港后,12岁的他又随父亲逃往上海,后来又辗转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解放战争爆发,一家人再度逃往香港。少年张忠谋就这样在颠沛流离中培养出异于常人的冷静与韧性,这种气质日后成为他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利器。
"乱世造英雄"这句话在张忠谋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那个曾经缺少安全感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最能给予他稳定与掌控的道路——深入到当时最前沿、最具确定性的科技行业。
十几岁时,张忠谋独自前往美国求学。在哈佛大学读了一年后,他转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这位东方面孔的年轻人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仅用三年就完成了本科与硕士课程。然而命运再次插手,家道中落的现实使他无法继续攻读博士,作为家中独子,他必须尽快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
1955年,年轻的张忠谋进入半导体行业,后来加入了德州仪器。在这里,他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才能,更是罕见的犀利与洞察力。这种特质很快引起企业高层注意,他在公司如鱼得水,并在有了稳定收入后完成了博士学位。
到了1971年,德州仪器已发展成为行业巨头,而张忠谋也晋升为资深副总裁,成为美国大型公司第一个管理层华人。在那个年代,德州仪器甚至能与英特尔、摩托罗拉这样的"行业巨无霸"一较高下。这本该是令人满足的成就,但张忠谋骨子里的创业因子却悄然萌发。
他不愿一直"寄人篱下",甚至对总裁接班人的位置也不屑一顾。在德州仪器度过了整整25年后,他选择离开,与妻子离婚后回到台湾地区,开始了人生的第二幕。
办公室里,张忠谋的手指轻敲桌面,眼神中透着坚定。"我们不与芯片设计公司竞争,只做代工,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事们面面相觑,半信半疑。
1987年,已经56岁的张忠谋提出了"芯片代工模式"的创业构想,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在此之前,芯片设计和制造一直由同一家公司完成,张忠谋却看到了产业分工的可能性。他创办了台积电,仅专注于芯片制造环节,不涉足设计领域,避免与客户直接竞争。
这一大胆尝试起初遭到业界质疑。1990年,台积电与联华和全球智慧全都陷入亏损,那是张忠谋心情最为沉重的一年。但他从那颗在战火中历练出的坚韧心脏中汲取力量,咬牙坚持了下来。
"你看到的不是风险,而是机会。"他常这样对团队说,声音里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独特的管理模式使台积电很快拥有了50多位全才,且高层流动性极低。公司也逐渐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严谨、专注、不追求多元化,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这样的战略使台积电在半导体代工领域一骑绝尘。
随着成功的降临,张忠谋的标志性形象也深入人心:一头银发外加一根烟斗成为他亮相的经典装束。台湾地区民众对他推崇备至,视他为"岛内最杰出的企业家"。他站在商业巅峰,享受着无上荣光,直到郭台铭的崛起才让这种独尊地位有所动摇。
然而,张忠谋的傲气也随之膨胀。随着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这位老人甚至曾表示:"中国大陆绝不可能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在他看来,台湾地区已经控制了"所有渠道","扼住喉咙"的权力掌握在他的手里。
办公室外的阳台上,张忠谋凝视着远方的海平面,烟斗中的烟丝缓缓燃烧。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份骄傲会在未来变成一种讽刺,就像童年时那个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自己,命运终究不由自己决定。
从德州仪器的高管到创建台积电,从56岁高龄创业到缔造半导体帝国,张忠谋的商业传奇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当地缘政治的漩涡开始将台积电卷入其中,他心中最大的担忧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那个曾掌控行业命脉的企业,正在被更大的力量所掌控。
2017年,台积电举办了一场盛大的"30周年庆典"。英伟达CEO黄仁勋、高通CEO莫兰科夫等半导体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台湾地区本土商业名流如郭台铭、徐旭东也悉数到场。表面上是为企业庆生,但明眼人都看出了另一层含义:张忠谋即将离场。
就在庆典开启的10天前,已年满87岁的张忠谋宣布将在次年6月正式交出权力退休。对这位老人而言,或许这是一次体面的告别,但他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年,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抉择。
凌晨三点,张忠谋从梦中惊醒,额头渗出冷汗。窗外,台北的夜景依旧璀璨,但他心里却翻涌着惊涛骇浪。刚刚,他梦见自己创立的台积电被连根拔起,像当年童年流亡般,飘零在大洋彼岸。
"这不会是真的,"他低语道,声音却有些发颤,"台积电怎么可能离开台湾。"
然而,现实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2020年,中美科技角力日趋激烈,台积电被迫承诺在美国凤凰城投资120亿美元建厂。这个决策宛如一把双刃剑,既是应对地缘政治压力的举措,也意味着台积电的命运正在从张忠谋的掌控中滑落。
"你们不明白,"在台积电董事会紧急会议上,已退休的张忠谋语气罕见地激动,眼镜后的目光如炬,"美国想要推动半导体本地制造不可能成功,这种努力是徒劳、浪费且昂贵的!"
他的警告像是投入深井的石子,激不起任何水花。随后的发展更是超出了他的预期:120亿美元的投资被追加至400亿,而到了2025年3月,台积电竟宣布将对美国再投资1000亿美元,建造"最先进"的芯片生产设施。
从120亿到1000亿美元,这绝非台积电自身意愿。张忠谋内心清楚,美国政府早就觊觎台积电的核心技术,而台湾地区当局为求保护,不惜以台积电为筹码,换取所谓的"安全保障"。
"这就是政治的现实,"在一次私人晚宴上,张忠谋对老友苦笑道,掌心紧握酒杯,指节泛白,"年轻时,我像一叶孤舟四处漂泊;如今,我创立的台积电也开始了漂泊之路。我们都逃不过历史的轮回。"
美国的"拿来主义"昭然若揭:既然台积电掌握了世界最顶尖的芯片制造技术,那就设法将其据为己有。台当局将台积电当作"投名状",甘愿交纳这笔"保护费",而台积电作为一家企业,纵然手握核心技术,在国际政治的博弈中也显得无能为力。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正在迎头赶上。有数据显示,美国芯片行业中华人数量高达25万,这些人才正在成为中国大陆追赶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在西方国家工作的高科技人才选择回到祖国怀抱,中国大陆正在全方位推动芯片行业发展。
张忠谋曾经的傲慢言论"中国大陆绝不可能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霸主"正在被现实一步步消解。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反而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意识。如今,中国大陆已能实现9成常规芯片的自给自足,正朝着完全自主可控的方向迈进。
这一切变化让张忠谋感到既震惊又无奈。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他罕见地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从1962年起,我就是美国人。"这句话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更是对台积电未来走向的一种默认。
"我们解决了芯片代工的所有瓶颈问题,如果要全面封锁中国企业,中国也无能为力!"在采访中,他的言辞强硬,但眼神深处却透着一丝未能察觉的不确定。
他口中的"我们",指的是美、日、荷、韩、台湾等盟友,这表明张忠谋已将台积电与西方阵营紧密绑定。然而,作为芯片行业的资深人士,他内心深处或许比任何人都清楚: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会因为封锁而停滞,中国大陆在芯片领域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回望张忠谋的一生,从战火中逃亡的孩童,到站在半导体行业顶峰的商业巨子,再到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卷入国际政治漩涡的老人,他始终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和奋斗。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永恒的商业真理:再强大的企业,也难以逃脱时代浪潮的裹挟。
夕阳西下,张忠谋站在台北高楼的阳台上,远眺着日落。那根标志性的烟斗已经熄灭,但他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
"我以为我创造了历史,但最终还是被历史所创造。"他喃喃自语,声音被晚风吹散在空中。
他想起自己当年创办台积电时的愿景:打造一个永远"不与客户竞争"的芯片代工巨头。然而如今,台积电因美国的介入而不得不与中国大陆客户"竞争",甚至是"对抗"。这种讽刺,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
"或许,命运从来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他终于释然地笑了,如释重负。
这位86岁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商业世界的无常与个人意志的有限。他的传奇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更在于直面了这个帝国被更大力量吞噬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商业与政治、个人与历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商场如战场,成败转瞬间。而真正的智者,不在于赢得多少战役,而在于能够在输赢之外,看透命运的本质。
好了,本期的商业人物记忆就到这里,关注博主,让我们一起在他人世界里体会百态人生。
来源:小松人物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