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跨界 对短剧或许是好事

B站影视 2024-11-29 00:29 2

摘要:但风口差一点变成枪口。不到一周前,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接连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对“霸总”、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提示和规范,比如对“霸总”微短剧,要缩数量、提升质量,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真正的霸总来拍短剧,对“霸总”横行的短剧行业不失为一件好事。11月27日,360创始人周鸿祎自编自演的首部短剧发布。

说是短剧,周鸿祎打的是营销明牌:“如果花几十万拍部短剧,能播放达到几百万,比广告都划算,所以为了公司产品宣传,也就豁出去了。”

但风口差一点变成枪口。不到一周前,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接连发布管理提示,要求对“霸总”、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提示和规范,比如对“霸总”微短剧,要缩数量、提升质量,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霸总”治理只是缩影,针对的是短剧流量至上、内容低质,存在刻意制造冲突和爽点,偏离了主流价值导向。

游走在道德和法规边缘的价值观问题,往往关联生存问题。

近些年,得益于平台、制片方、用户场景等全链条的成熟,短剧被描述为“一本万利”。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短剧把热闹转化为收益,是跛脚前行。

当下,短剧收入的主流模式是付费,即用户试看后,花钱购买解锁后续剧情。如果雷同网络大剧的会员模式、院线电影的票房收入,短剧行业倒能慢慢实现成长升级。但在现实竞争中,短剧在获得付费收入之前,先要进行颇为夸张的“买量投流赌一把”。

区别于大剧大片,短剧普遍缺乏口碑效应,在赚钱之前需要疯狂花钱,即在主流社交平台投放导流广告。业界测算,买量投流的成本占比普遍达到80%甚至更高。

尽管制作成本低廉,但一部用户充值1000万元的短剧,实际利润可能不到100万元,这还是做成了爆款的前提下,因为大多数短剧即便投流换来的也是亏损。

某种程度上,短剧制作方不像内容生产者,更像流量平台的广告主。制作内容草草了事,重点在于花大价钱“买”用户,寄希望于收割用户覆盖成本。

当“赌”流量的成分如此重,怎敢奢望短剧从业者有较高的道德底线和品质追求。

因此,短剧产业走向成熟,需要强力资本和制作团队的介入,比如周星驰、王晶这样的资深电影人,和抖音、快手等平台的重视——不只赚取流量差价,还要绑定产业链,负起平台主体责任。

而周鸿祎代表产业链更纵深的一环,圈外力量的出现,一方面助力短剧概念破圈传播;另一方面,他“替中国企业家打个样,觉得以后各公司宣传产品要短剧化”的呼吁,尽管略显夸张且从企业立场切入,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重视短剧,通过营销和内容的合理配置,无疑能为短剧生产者送上真金白银,补上了这一新兴市场商业模式的短板。

有了更丰富的变现路径,短剧生产者和消费者进入付费、免费(广告收入)的良性博弈,就有可能绕开买量投流“赌一把”的陷阱,花更多精力进行内容创作。

这样看,影视剧里的营销并不完全是坏东西。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来源:北京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