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战友陈民此文发我好几天了,主要是我(郭 磊)五一后才带外孙到北京,杂事多,刊发稍迟了点儿[捂脸]原本想发文前多叨叨几句,毕竟张殿礼老战友的文学创作“副业”竟如此不同凡响、有如此卓著成就![赞]着实令人敬佩![谢谢]其实我早就感受过群里热烈赞美的热度、而且几位
#以书之名#【战友美文】老战友陈民此文发我好几天了,主要是我(郭 磊)五一后才带外孙到北京,杂事多,刊发稍迟了点儿[捂脸]原本想发文前多叨叨几句,毕竟张殿礼老战友的文学创作“副业”竟如此不同凡响、有如此卓著成就![赞]着实令人敬佩![谢谢]其实我早就感受过群里热烈赞美的热度、而且几位老领导老战友的美评我也都拜读过,只是陈民老哥文中介绍的很详实了,再加上我至今还没完整的读过原著,就暂不“妄议枉谈”了!请共赏共享陈老哥的美评佳作[谢谢][玫瑰][作揖]——
高绪平(金大庄人) 供图
朱洪吉 供图
汤华中 供图
张殿礼 留影
一部跨越时代的“殿礼”
——读小说《槐花飘香》
文/陈 民
阳春三月,正是祖国北方槐花飘香的时节,我所在的原26军战友群里,新进来一位叫张殿礼的战友。在此之前,大约是在上个月里,群主高绪平处长曾将一篇评“槐花飘香”的帖子发给我,我看后疑问重生,不置可否。莫非这老头有什么恋花癖好,想吃槐花了么?可是不几天,群里却热闹起来。先是孙明勇团长的点赞,接着是于天松老政委的惊讶三问,再后来是高宗如老班长高屋建瓴般的书评。赵景涛总编自不甘落后,张传禄甚至在“今日头条”作了连载,就连“老夫子”启光大师也投出了橄榄枝……几乎是同时,所有战友都对那部名叫《槐花飘香》的小说,报以了掌声。当时,因为我沒读到那部书,更不认识作者,自然就对这件事默不作声。
张殿礼 留影
谁知不久,经我老班长高宗如从中牵线,我很快就得到了那部带着油墨味的《槐花飘香》。而且,作者张殿礼本人在给我寄书的同时,还嘱我读完后写个书评。本来,能得到一份免费的馈赠,是一件让我十分高兴的事,可这写书评的事却让我困难陡增。先不说我本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再说了对一个并不了解的陌生作者评头论足,这合适不!
好在的是,当我慢慢读完这部书,完全进入张殿礼小说《槐花飘香》腹地时,却感觉到对小说本身及作者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槐花飘香》恰如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槐树,根系深扎于皖西北的泥土,枝叶却伸展至时代的苍穹。这部近五十万字的鸿篇巨制,以槐树庄为棱镜,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农村从大跃进到新世纪的沧桑巨变。与寻常乡土叙事不同,它摒弃了猎奇式的民俗展览,而是以“迟开的槐花”为隐喻——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终在岁月沉淀后绽放出生命的醇香。不愧是一部跨越时代的殿礼。
曲建玲 供图
小说中的槐花既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符号,更是农民拼搏精神的图腾。作者以工笔画般的笔触描摹槐花“洁白如银霜”的视觉之美、“甜香氤氲”的嗅觉之魅,却更着力于挖掘其文化基因:即以槐树“耐旱涝、密度高”的物理特性,与农民“能隐忍,却倔强”的生命力形成同构。尤其巧妙的是“迟开”的设定——当桃李争艳时,槐花静默蓄力;待群芳凋零,它才以铺天盖地的姿态宣告存在。这一自然现象被升华为对后来者居上的礼赞,如主人公老槐根在政治运动中几经沉浮,却始终以沉默守护土地;又如槐花三次婚姻的曲折,恰似乡村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艰难觉醒。
不同于多线并进的常规史诗写法,张殿礼选择以“老槐根家族”为唯一主线,看似狭窄的视角反而成就了叙事的纵深感。这条“粗壮的绳索”(孙志保序语)串联起六十年的重大历史节点:从麻五“亩产万斤”的荒诞卫星,到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潮的阵痛,每个时代烙印都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具象化。例如“四清运动”中一场批斗会的描写,没有宏大口号,仅以老槐根被按倒时“脸颊紧贴泥土,嗅到槐树根系的腥气”的细节,便让历史的暴力与土地的宽容形成尖锐对峙。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得《槐花飘香》既是个体的生命史,也是一部浓缩的国民精神史。
我的战友高宗如,曾盛赞《槐花飘香》“传承了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
张殿礼(右)与他编剧的《军嫂》剧组导演孙清国等合影,该剧曾在央视播放
汤华中 供图
之风”,这对亳州所有问世的文学作品还是首提。而张殿礼对方言的创造性转化,摒弃了方言写作常见的奇观化倾向,将亳州口语提炼为一种诗性表达,如用“管不管?”的短促诘问表现农民直率的性格,以“磨叽”等俚语刻画官僚主义的迂腐。尤其精妙的是农谚的穿插——“麦怕清明连夜雨”既推动情节,又暗合人物命运。这种语言策略使小说既保有泥土的粗粝感,又不失文人作品的凝练,恰如槐花“质朴中见绚烂”的特质。
若说槐花的香气是“能钻进人梦里的乡愁”(袁海宁朗诵词),那么《槐花飘香》便是用文学复活的集体记忆。张殿礼以军人的筋骨、画家的视觉、农人的嗅觉,构建了一座文字的槐树林。在这里,每一片落花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缕幽香都是对土地的告白。迟开的花,或许正是为等待一个懂它的时代——而这部长篇的厚重与芬芳,终将在时间的长风中愈显其价值。
张殿礼(右)与当年的77师师长张明友合影
张殿礼(右)与当年的77师参谋长李良均合影
当年张殿礼(右)与230团团长刘风生合影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作者张殿礼曾经是一支野战部队陆军师的军事参谋人员。在我军数以百万计的将士中,能舞文弄墨者不计其数。从老一辈革命家肖克上将的《浴血罗霄》,到肖华上将 的大型舞蹈史诗《长征组歌》,再到五六十年代问世的军事文学作品,无不带着战争的色彩。而张殿礼作为一名从军多年,而且是专工军事的退役军人,却另辟蹊径,捧出了一部农村题材的宏篇巨制。当然,小说中也穿插了一些春生参军后的部队生活,以及脱下军装回地方后的从政经历。从这里我们似乎是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不得不说他的改型和逆袭是非常成功的。但愿他在文学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写出更好的书。更祝他半路出家,也能成佛。
2025年5月4日青年节于聊城
张殿礼(右)与河南省军区政委王为力(中、曾接任张殿礼任231团测绘员)等合影
刘长林 供图
陈民当兵时和近照拼图
【作者简介】陈民,曾用名陈功信。山东阳谷人,文化行者,笔名攻心谋略,城市主人,不幸言中,网名君临天下,信誉天下。山东公信法律与新闻事务所资深主任,山东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山东省首批颁证)。1957年生人,1976年11月入伍,从军多年,服役于原济南军区26军78师步兵234团,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后回地方做新闻、行政及法律工作,多次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法制日报》、《中国农民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聊城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类文学作品及专业论文等,并多次获奖。
来源:山石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