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保2.0编码库中有一个灰码的标记,也就是是俗称的“00码”,因为那些所谓的灰码通常指的是以00结尾的编码(并且下面已经有扩展出来更为细致的分类的编码可以供选择),在医保版编码库中通过底色涂灰标识,这些编码原则上不建议直接在临床使用,因为它们没有具体的临床意义
无效主诊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医保灰码
2.CHSDRG2.0版本明确提出的“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
3.未入MDC
无效主诊
医保灰码
医保2.0编码库中有一个灰码的标记,也就是是俗称的“00码”,因为那些所谓的灰码通常指的是以00结尾的编码(并且下面已经有扩展出来更为细致的分类的编码可以供选择),在医保版编码库中通过底色涂灰标识,这些编码原则上不建议直接在临床使用,因为它们没有具体的临床意义,而是作为一个分类下的非具体诊断的编码存在。这部分代码在医保DRG入组的时候就会出问题,所以大家一般也都不会将其作为主诊断。
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
CHS-DRG2.0的发布,给出了1849条不可做主诊断的编码,这些编码与之前的灰码都不同,通过比对,之前的灰码和DRG2.0中的不作为主诊断的编码里面没有重复的。
也就是说此前的灰码和此次发布的不作为主诊断的编码是不冲突的,可能是相互补充的,也就是之前的灰码还是不能用做主诊断,这些编码甚至作为其他诊断附加说明可能都会显得比较牵强,因为如果有更为具体的编码可以说明的,需要更为具体准确说明。而根据ICD-10的编码原则和编码共识,医保局另外再将一些特定的诊断编码制定为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列表单独列出。例如,某些诊断编码如“孕周、分娩结局、烧伤面积、HIV相关疾病、疾病个人史、术后状态”等不能作为主要诊断的ICD编码,将其规则明确为不可作为主诊断可入组。
-----《按病组(DRG)付费分组方案(2.0 版)》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B95-B97: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
(2)I25.2:陈旧性心肌梗死
(3)I50.9:心功能NYHA分级和Killip分级
(4)O26.9:孕周、孕次、产次
(5)P00-P04:胎儿和新生儿受母体因素及妊娠、产程和分娩并发症的影响
(6)R6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7)U82-U85:对微生物和抗肿瘤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8)V01-Y98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9)Z33:妊娠状态
(10)Z53:为特殊操作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但操作未进行
(11)Z80-Z99:家族史、个人史、术后、状态
需要注意的情况:“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与医保灰码不同,“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是可以作为其他诊断填写的。
未入MDC
(1)不进入任何MDC
除去医保灰码和明确提出的“不作为入组规则的疾病诊断”,还有一部分编码未进入任何MDC,导致不入组情况的出现,此类编码也不能作为疾病诊断使用。
1)T31-T32 烧伤/腐蚀伤累及的体表面积
住院患者,烧伤/腐蚀伤的部位一定能够明确,所以只能作为其他诊断使用。
2)Z37-Z38
3)Z93.000 气管造口状态
(2)只进入MDCP
1)P编码
2)非P编码:除了P编码以外,其他非P编码只进入MDCP的有:
需要注意的问题:《按病组(DRG)付费分组方案(2.0 版)》并未规定MDCP的主诊表,通过ADRG进行判断。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CHSDRG2.0版本的无效主诊断总结如下:
(1)B95-B97:细菌、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
(2)I25.2:陈旧性心肌梗死
(3)I50.9:心功能NYHA分级和Killip分级
(4)O26.9:孕周、孕次、产次
(5)P00-P04:胎儿和新生儿受母体因素及妊娠、产程和分娩并发症的影响
(6)R6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7)T31-T32 烧伤/腐蚀伤累及的体表面积
(8)U82-U85:对微生物和抗肿瘤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9)V01-Y98 :疾病和死亡的外因
(10)Z33:妊娠状态
(11)Z37-Z38:分娩结局
(12)Z53:为特殊操作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但操作未进行
(13)Z80-Z99:家族史、个人史、术后、状态
MDCP入组分析
MDCP 新生儿疾病,分为12个ADRG,其中4个手术组、1个非手术室操作组以及7个内科组。
PB1 新生儿(出生年龄<29天)心血管手术
PC1 新生儿(出生年龄<29天)除心血管外复杂手术
PD1 新生儿(出生年龄<29天)腹部手术
PJ1 新生儿(出生年龄<29天)其他手术
PK1 新生儿伴呼吸机支持
PR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PS1 极度发育不全(出生体重<1500g)
PS2早产儿(出生体重1500-1999g)
PS3 早产儿(出生体重2000-2499g)
PS4 早产儿(出生体重>2499g)
PU1 足月儿相关疾病
PV1 源于新生儿(29天≤出生年龄<1周岁)诊断的婴儿疾病
由于DRG2.0并未规定MDCP的主诊表,所以根据ADRG进行入组判断,入组逻辑如下:
(1)判断年龄:如果小于29天,那么一定进入MDCP;如果29天≤出生年龄<1周岁,那么判断主要疾病诊断是否在PV1列表中,如果在,则入组PV1,如果不在,则不进入MDCP。
(2)年龄小于29天的情况下,如果有手术,则根据主要手术进入PB1、PC1、PD1、PJ1;如果所填手术不在以上四个ADRG列表中,则进入MDCP中的内科组。(3)年龄小于29天的情况下,主要手术操作为呼吸机(包括无创呼吸机和有创呼吸机[小于96h]),则入组PK1。(如果有创呼吸机[大于等于96h],则进入MDCA。由于MDCA是先于MDCP判断的,所以不会出现有创呼吸机[大于等于96h]。)
(4)年龄小于29天的情况下,无手术或操作,如果主要诊断为P22.-,则入组PR1。
(5)年龄小于29天的情况下,无手术或操作,且主要诊断不是P22:
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在1500-1999g之间,且诊断中包含P07,则入组PS2;
出生体重在2000-2499g之间,且诊断中包含P07,则入组PS3;
出生体重>2499g,且诊断中包含P07,则入组PS4。
(6)年龄小于29天的情况下,无手术或操作,且主要诊断不是P22,同时诊断中也不包含P07,则入组PU1。
需要注意的情况:
(1)诊断中包含P07,可以是主要诊断也可以是其他诊断。
(2)早产儿的首页填写中必须有P07,否则可能导致分组异常。
(3)以上入组逻辑为个人推论,实际入组情况以各地分组器为准。
声明:以上图文源自病案小学生、不正经的病案人,仅做行业信息传递、学术交流,如发现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来源:小浪哥哥其实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