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的非遗传承画卷上,一位追梦少女正以坚韧之笔描绘着传统文化的绚丽图景。2024级民族手工艺专业的学生王瑞,虽被右髋关节病痛与家庭困境的双重考验所困扰,却以对非遗技艺的满腔热忱,在逆境中谱写出动人的传承乐章。
在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的非遗传承画卷上,一位追梦少女正以坚韧之笔描绘着传统文化的绚丽图景。2024级民族手工艺专业的学生王瑞,虽被右髋关节病痛与家庭困境的双重考验所困扰,却以对非遗技艺的满腔热忱,在逆境中谱写出动人的传承乐章。
康复治疗期间的每一次疼痛,都化作王瑞精进技艺的动力。重返校园后,她将病榻上的坚韧转化为指尖的艺术,以创新思维重塑民族服饰,在传统纹样中融入当代审美,让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在领口袖口的剪裁中,奏响传统与潮流的交响乐章;以灵巧双手再现剪纸艺术,在纸屑纷飞中定格草原骏马的飒爽英姿。短短一载春秋,20余件融合服饰、剪纸、刺绣的精品力作相继诞生,既是青春奋斗的见证,更是学校非遗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
她的故事只是众多学生青春追梦的一个缩影。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民族手工艺专业创新打造的“教学—实训—生产—研发”育人体系,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15个专业实训室与24间生产车间构筑实践平台,19位专业教师与4位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双导师”团队,为学生搭建起通往内蒙古农业大学工艺美术系等高校的成长阶梯。刺绣、皮雕等9大非遗技能体系,让传统工艺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重焕光彩。截至目前,共承担了6期全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开展了多期刺绣、民族服饰、皮雕等全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研发产品1500余件,专利申请作品50余件,版权30余件。
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的特色育人模式,生动展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活水源泉。
文:张静
通讯员:娜仁(旗职业中学)
监制丨康世平
主编丨苏媛
审核丨张有林
编辑丨吴庭薇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