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季学期已经开学半个多月,记者走访了解到,本学期起,十堰不少中小学校课间时长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赵慧 通讯员 黄堃 靳书敏)春季学期已经开学半个多月,记者走访了解到,本学期起,十堰不少中小学校课间时长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上午9:05,早上第一节课下课铃声响起,重庆路小学的学生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有的就近在走廊道跳房子,有的来到教学楼前后的空地,三三两两地比赛跳绳、打羽毛球、打篮球,校园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个学期一开学,重庆路小学就调整了作息时间,开始推行“活力课间”15分钟休息制,通过延长课间休息时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为心灵减压赋能。
为了让学生放松有度,重庆路小学还在每个课间的“尾声”设置了“课桌操”环节,让孩子们抖擞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重庆路小学副校长王澜介绍,学校推行了“五七三”的课间安排计划,前3分钟学生们用来上厕所、喝水,中间7分钟活动,最后3分钟预备回到教室,做好课前的准备,这样既不耽误孩子的日常活动,也保证了休息的时间。
创新玩法 课间“潮”有范儿
课间时长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这15分钟时间,同学们都在做什么?
地面上的格子里印着交通安全、防溺水和生活习惯等小常识,通过猜拳、投骰子,决定前进的步数……茅箭小学教学楼下的真人飞行棋游戏前,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学生刘怡君说,在玩游戏时,还学到了安全知识和消防知识,大家都感觉收获满满。
教学楼中央的空地,更是学生课间最爱的去处。大家排着队在“二十四节气”转转跳上玩起了接龙,锻炼反应能力的“追光小铺”、趣味跳房子和沙包飞镖等创新益智类游戏也人气爆棚。传统类体育活动也很受欢迎,操场上的乒乓球台前、篮球场上挤满了运动爱好者,丢沙包、滚铁环等活动也收获了不少小“粉丝”。
学生周怡炜说,自己最近迷上了滚铁环这项传统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还缓解了学习的压力。
从上学期起,茅箭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在传统游戏项目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一些新项目、新游戏、新玩法,组织开展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加长版”课间活动。
茅箭小学德育副校长李国源介绍,低年级以趣味游戏为主,培养运动兴趣;中高年级增加团队竞赛,强化协作能力,各项活动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根据最新体质监测数据,学生近视率同比下降了3.2%,肥胖率降低了1.5%。
除了户外的“晒太阳”活动,还有的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开发出室内互动游戏,让孩子们放松身心。
在东风51小学,下课时间,二(2)班的学生们分成了十几个小组,自由选择进行猜成语、写漂流日记、汉字五子棋、翻花绳、数字炸弹等特色游戏。六(2)班的课间,大家则把叠杯子玩出了五六种花样,考验集体协作配合和手眼反应力,即使足不出户,学生们也能得到充分的放松。
班主任姚梦凡说,这些游戏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
课间15分钟是学生短暂却宝贵的放松时光,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多地推出了15分钟课间时长的举措。记者了解到,从本学期开始,我市各地教育部门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推行此项举措,目前,市实验小学、重庆路小学、茅箭区致远学校、武当路小学、文锦学校、张湾区阳光小学、竹山县第二实验小学等学校已开始探索推行“课间15分钟”制。
课间延长 5分钟从哪来
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看似微小的调整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短短的5分钟是如何“挤出来”的?
在推行“课间15分钟”的改革中,多出的5分钟并非凭空增加,而是通过科学调整,对作息时间进行精细化重构。重庆路小学采用拆补的方式,从大课间、午休等长时段休息时间中拆出小时段,再均匀地补进各小课间。
重庆路小学副校长王澜介绍,原本在该校每天的五个课间中就有两个15分钟的课间时间,用来做眼保健操和学生的活动,调整后,把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下课和第三节课下课的10分钟延长到了15分钟,因学校开设有午托,这10分钟就顺延到午餐时间,孩子们由原来的11时50分就餐延至12时就餐,就餐时间不变,这样调整对于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一些学校则在课程安排上,为课间延长“抢”出时间。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等方式,让课间分布更加合理。
茅箭小学德育副校长李国源介绍,该校通过科学设计、调整作息时间及课堂教学时长等方式,实现了每节课课间活动15分钟。
东风51小学德育副校长李小玲介绍,该校通过优化教学结构、合理调整课时内容,把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
享受“一刻” 安全也“加码”
课间时间延长后,课间活动的安全管理成为了不少家长关心的问题。在“课间15分钟”落地实施过程中,安全保障也成为了学校考虑的重中之重。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保障课间活动的有序开展,大多数学校构建了新的管理体系,重庆路小学采用“大朋友+小朋友”的组合模式,每个年级组采用教师轮值制度,值勤教师在学生活动区域巡查,学生干部组成的“安全督导队”也活跃在各个活动区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同伴。
重庆路小学副校长王澜介绍,该校在各班召开主题班队会进行课间安全公约的制定和安全游戏的推荐,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课间,同时也养成互相监督的好习惯。
不少学校还对校园室内外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安排课间活动,并按照不同年级划分了不同区域,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在茅箭小学,楼层高的年级学生可以在下课后走进“廊道书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放松身心。
茅箭小学德育副校长李国源介绍,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了坚持与互助,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减少了,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更愿意主动参加家务劳动。
学生家长马利霞说,孩子回家总是说在学校特别的开心,玩游戏的过程中还有老师的陪伴,家长也很放心。
健康第一 体育又“加量”
课间延长只是保障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如何让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个学期,我市部分学校的校园体育活动“加时”又“加量”。
入校即运动,每天早上8:10,东风51小学的校园里就会准时响起动感的音乐,全校学生共同跳起韵律操、武术操等七彩阳光操,让清晨的校园充满活力。
东风51小学体育老师李晨曦介绍,该校每天开展两次课间操活动,在早读后、晚托前,做广播体操和学校自编自创的韵律操。
这个学期,除了加长版课间,东风51小学还通过培育推广足球等“一校一品”校园体育特色项目,积极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给体育课加质加量,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锻炼不少于2小时。
充分的体育活动,是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重庆路小学通过统筹安排,充分运用各类场地,配备相关设施设备和师资,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重庆路小学副校长王澜介绍,除了小课间的改变以外,该校每天除了体育课外,还有早锻炼的大课间,午休后50分钟的锻炼时间,下午两节课后的30分钟大课间时间,孩子们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远远大于2小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记者走访中也了解到,我市将有更多的中小学校积极创新探索,落实校园运动两小时,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健康地奔跑向未来。
茅箭小学德育副校长李国源介绍,该校还将继续优化大课间活动,建立个性化运动档案,开发更多非遗体育项目课程,定期举办亲子运动日,让健康理念从校园延伸到家庭。
来源:十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