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能力不输同事,加班比谁都狠,可晋升名单上永远没有我的名字。
hi,我是周亦见。
前些年我在职场打拼时,总有个困惑:
明明能力不输同事,加班比谁都狠,可晋升名单上永远没有我的名字。
直到读了《毛选》,我才恍然大悟:
一个人能走多远,从来不取决于你多努力,而在于你是否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
生态位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你在某个系统中被需要的角色。
就像草原上的狮子负责捕猎,鬣狗专攻腐肉,每个物种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职场、生意场、甚至人生赛道,本质上都是生态位的博弈。
你卡在底层,不是因为你不行,而是因为你死死攥着一个注定被边缘化的位置。
01
你的价值,由生态位决定
《晋书》里有个叫王祥的人,被吹捧为“二十四孝”中的道德标杆。
但翻开史料会发现,他一辈子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能稳坐三公高位,活到85岁寿终正寝。
为什么?
因为他精准拿捏了司马家族的生态需求:
当权者不需要他展现才华,只需要他做个不管事的“吉祥物”。
曹魏时期,司马家为了控制徐州,需要一个“无为而治”的县令。
王祥在地方上放任豪强、不搞改革,完美满足了司马家“稳定压倒一切”的诉求。
后来他被调到司马老家温县,继续扮演“透明人”,让司马家族牢牢掌控地方实权。
等到司马昭掌权,又把他抬到太尉的高位,只因这个位置需要一位德高望重却毫无威胁的老臣装点门面。
你看,生态位的本质是“被需要”。
你能提供什么价值,从来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由所处系统的核心利益决定。
就像公司里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往往不如会写PPT、能替领导背锅的“心腹”升得快。
02
死守错误生态位,注定沦为炮灰
我有个朋友曾是某大厂的“技术大神”,通宵改代码、拿过集团创新奖,可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个高级工程师。
去年裁员潮一来,他成了首批被优化的对象。
喝酒时他红着眼问我:“凭什么那些不如我的人当了总监?”
我反问他:“你搞技术时,想过公司真正的生态需求吗?”
大厂早过了拼技术的阶段,现在要的是能带团队压成本、能讲故事拉融资的操盘手。
他天天钻研代码,就像在沙漠里卖雨伞,再努力也无人买单。
而那些“不如他”的人,早早就切换到管理、战略、资源整合的生态位上,自然成了系统里的“必需品”。
人最可怕的不是无能,而是错位。
就像某本“名著”里的应伯爵,他清楚自己就是个给西门庆捧哏的“帮闲”,所以从不争权夺利,反而靠插科打诨混得风生水起。
但现实中多少人活成了“错位的王祥”?
明明在技术岗,却抱怨领导不欣赏自己的管理才华;
明明做销售,又嫌弃应酬喝酒不够体面。
03
破局的关键:像资本家一样思考生态位
教员在《矛盾论》里写:“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普通人总盯着“内因”(提升能力),却忽略了“外因”(生态位选择)也很重要。
想突破阶层,你得学会用资本家的视角看问题:
第一,识别高价值生态位:
公司里哪个部门预算最多?
行业里哪条赛道增长最快?
老板最近在会议上反复强调什么?
(比如教培行业崩塌后,直播带货的“投流操盘手”成了新贵;AI爆发后,哪怕只会调参数的“提示词工程师”也能月入3万)
第二,主动制造稀缺性:
某上市公司老板曾告诉我:“我提拔人从不看KPI,只看他能不能补上系统的短板。”
早年他公司技术薄弱,就重用了能整合外包团队的“粘合剂型”人才;后来融资困难,又提拔了会讲故事、能搞定投资人的“PPT大神”。
生态位的价值,永远与系统的痛点深度绑定。
04
警惕“伪生态位”陷阱
有人会问:“我跳槽/转行/创业了,为什么还是混不好?”
答案很残酷:你可能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坑。
真正的生态位切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新位置有更高的价值密度(能接触到核心资源、决策链、超额利润)
第二,你的优势与新需求高度匹配(别用木匠的思维去干铁匠的活)
某粉丝曾向我哭诉:他从互联网大厂跳到国企,本以为能躺平,结果发现这里论资排辈更严重。
我直接点破他:“国企的生态位本质是‘关系网维护者’,你一个只会写代码的理工男,进去不就是送人头?”
生态位不是赌场,不能靠运气押注。
它需要你像猎人一样潜伏观察,像棋手一样推演三步,最后像战士一样精准出击。
写在最后:
最高明的玩家,从不被动等待生态位,而是主动创造生态位。
扎克伯格创建Facebook前,哈佛根本没有“社交网络”这个生态位;
李子柒做古风视频时,YouTube上也没有“东方田园IP”的赛道。
他们不是在现有系统里找位置,而是直接搭建了新系统。
普通人虽然说很难有颠覆性创新,但可以做到:
1、在岗位上开辟“子生态”(比如销售员专攻某细分行业,成为领域专家)
2、用跨界思维重组资源(比如把自媒体运营经验迁移到传统行业获客)
3、抢占生态链的关键节点(比如不做直播主播,专做投流数据分析)
就像王祥,他未必有多高明的权谋,但他看懂了司马家需要“道德牌坊+地方傀儡”的生态需求,于是把自己活成了定制化解决方案。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升不上去”时,别急着自我怀疑。
记住毛选里的那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切换生态位,不是逃跑,而是战略转移。
毕竟在财富的战场上,活下来的才是赢家。
(在历史案例中解读教员的思维,并转换成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获取方法:
来源:周亦见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