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研发组织进化论(上)

B站影视 2025-02-24 20:03 1

摘要:不少企业的研发组织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大多数企业采取职能型组织,从上到下纵向打穿,各专业各负其责,界限分明,但也因此导致部门壁垒森严,彼此割裂,和研发项目横向运作的特点严重不匹配,造成研发效能低下,产品经营无人负责。少部分企业由纵变横,采用横向拉通的事业部组织

不少企业的研发组织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大多数企业采取职能型组织,从上到下纵向打穿,各专业各负其责,界限分明,但也因此导致部门壁垒森严,彼此割裂,和研发项目横向运作的特点严重不匹配,造成研发效能低下,产品经营无人负责。少部分企业由纵变横,采用横向拉通的事业部组织,把研发纵向职能打散,组建一个个功能完整、研发中试齐全的产品事业部,结果却又产生了诸侯割据、短期功利化、技术削弱、忽略战略投入、资源固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华为的产品研发组织就很完善很先进,业界有很多公司都在学习华为的组织模式,但多数不得其法,有的机械照搬,但无法玩转,有的照猫画虎,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归根结底是没有搞清楚华为组织运行的原理和系统,搞清楚华为组织一路以来的进化规律和逻辑,从而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

有鉴于此,笔者在之前已阐释华为组织进化规律(详见拙文《华为组织进化论》)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剖析华为产品研发组织的发展之路,从中提炼华为产品研发组织进化的规律,分析其发展动因和成功经验,以帮助广大企业更好地开展研发组织建设。

总体来看,华为的产品研发组织的发展,主题依然是“升维”,分为五个阶段:

1987年,任正非创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他技术出身,公司名称中也带了“技术”二字,可谓初心。任总“由于幼稚,不幸地进入了信息产业”,开始代理香港PBX交换机。一开始利润不错,后来越来越多的代理公司涌入,竞争日趋激烈,利润开始大幅下滑,而且经常断货。1989年,华为开始着手从国内企业购买散件,自己组装生产24门的小模拟交换机,取名为 BH01,逐渐扩展到BH02/03等系列。

随着华为规模的扩大,上游开始卡脖子,任正非意识到,想要继续发展和壮大,必须走自主研发的道路,于是,华为租下了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三楼,集中全部力量,开始了破釜沉舟的自主研发。搞研发任总并不太懂技术,于是费尽心思忽悠来清华在读博士郑宝用,委任为总工程师开始第一款产品HJD48(也称BH03U)的研发,并在91年大获成功,销售额突破1亿元。但92年接着开发的JK1000却成为一场噩梦,因为它是落后的模拟技术,为此任正非不得不孤注一掷,全力推进更加先进的数字交换机的研发。为了确保成功,任总把数字交换机研发项目从制造部剥离出来,成立了与制造部并列的数字机组,至此,华为研发开始独立成军,组织架构如下:

当时采取的是总体组加项目组的分层技术管理架构:每个总体组下带一到多个项目组。总体组为技术负责,主要管技术方向和技术规划;项目组的项目经理为项目的进展负责,主要管人、管项目进度。在项目运作方面,则通过不断细分的项目组来实行目标管理。这种分层式强调总体技术规划下的组织架构,加强了对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组织运作,同时结合正在推行的目标管理,整体提升了产品开发的工作效率。

这个后来命名为C&C08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在93年研发成功后,华为再接再厉,从2000门到10000门,不断扩容并多面开花,进入到无线通信、传输等多类产品领域,销售额也节节高升,94年7亿元,95年翻番到15亿元。像数字机组一样,华为成立多个产品项目组,分别进行开发。但是,随着项目组的增多,市场一线要对接多个项目组,政出多门,需要整合。而且,这些项目组和市场、和其他部门打得不可开交。例如和销售打架,它们会说自己研发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就是销售卖不出去,而销售部则会反驳说研发做的产品客户看不上,而客户喜欢的产品研发又做不出来,双方相互指责,各不相让。再例如,它们和制造打架,研发会说我们产品设计很好,就是制造量产不行,制造会说研发设计上埋了一大堆雷。打来打去,任总在中间拉架也很头痛。怎么办?

问题出在产品项目组设置过于分散,职能过于局限,仅仅是产品开发,没有前面的产品策划,也没有后面的中试量产,是小研发。任总看到了问题所在,于是推动从小研发扩展成大研发,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应当做什么样的产品,把方向找到;第二个是能把想做的产品做得出来;第三个是能把想做的产品做好。

针对这三个问题,华为从95年起陆续进行研发组织升级,建立起覆盖产品全程的大研发体系。

1995年初,华为首先将所有项目组整合,成立统一的中央研究部,第一任总裁郑宝用,下设交换机业务部,由李一男担任总经理;智能业务部,由徐直军担任总经理;新业务部,由刘启武担任总经理;基础研究部,由徐文伟担任总经理;以及无线业务部、干部部、计划处等。

其中交换机业务部、智能业务部、无线业务部是面向产品的研发,其产品已经形成了生产和销售,因而有资格成为业务部;基础研究部是面向这三个部门做芯片的自主化设计。每个业务部下面,还设立了多个产品部,产品部负责人为总监,例如余承东就担任过无线业务部下的3G产品总监,产品部下面又设立项目组。

每个业务部除了要为产品的销售成功负责外,还要致力于技术领先,做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工作。为此,在各个业务部下面又设立有二级的总体组,致力于该领域的总体规划和技术研究工作。有些业务部还有一些特色的,属于本业务部各个产品都会用到的共同平台技术研究的专门部门,如交换机业务部下的信令部。

干部部是中研部专有的人力资源部,由于研发人员发展太快,研发人员在管理方面也有较多特点,与其他部门相比有较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专门成立干部部负责选拔、培训、薪酬、晋升培养事宜。计划处是统一审核、统一调度、申购实验室仪器、设备,做实验室物料计划、管理和控制的部门。

然而,整合的中央研究部还是没有解决那三个问题,于是1996年,华为将研究开发系统分为三大部分:战略规划办、中央研究部、中间试验部:

战略规划办:负责公司整体的产品战略研究和输出,指导中央研究部的产品研发方向,目标是回答 “做什么产品”, 负责了解、探索未来市场对新产品发展的需求,从众多的技术、市场信息中分析、提取公司研究方向,提出产品开发的可行性方案,以避免 “做错产品”。由郑宝用担任总裁;中央研究部:主要组织产品的会战,一旦认定某项产品的潜力,就全力以赴地攻坚,目标是 “做出产品”,以避免出现无法向市场按时交付产品的情况,由李一男担任总裁;中间试验部:负责产品的小批量生产验证测试、产品生产工艺、产品从研发转生产前的成熟度研究,目标是 “做好产品”,发现产品可能的质量问题并在研发早期加以解决,由郑树生担任总监。

三大部门的设置,完善了产品经营的关键功能,实现从“做什么产品”到“做出产品”到“做好产品”的完整布局。

在完善总部架构和功能的同时,华为也开始了区域的扩张,主要是成立各地研究所。95年成立北京研究所,96年成立上海研究所,后来还陆续成立南京、西安、成都、武汉、杭州、苏州等研究所,并从99年开始在海外成立研究院所,例如俄罗斯数学研究院、瑞典研究所等。

1998年,中央研究部下的基础研究部升级为预研部,由徐文伟担任总裁,开始系统性研发前瞻性的产品和技术。至此,华为实现研究和开发分离,并覆盖产品从规划到开发、中试量产,实现了完整的研发整体功能架构,成为大研发组织。

大研发体系,给华为带来了巨大进步,可能很多企业也进化到了这种组织形式,但问题是不是全都解决了呢?华为发现,这几个组织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产生了很多新问题:

战略规划办提出产品概念,交给中央研究部,如果中研认可还好,如果不认可,就会扯皮,造成矛盾,所以郑宝用、李一男内斗就非常激烈。当产品销售不好的时候,就发现没有人负责,每个部门都有责任,但谁都不对结果负责。这涉及到端到端经营的问题。当客服/制造等部门反馈问题的时候,发现可能这个问题会跟市场服务、研发等部门都有关,每个部门都认为是别的部门的问题,都不愿意去协同解决,协调非常困难。

归根结底,大研发组织还是纵向的职能型组织,各职能天然各自为战,难以协同,职能之间存在厚厚的部门墙,阻碍协作。另外各地研究所的管理也面临挑战。华为之所以成立异地院所,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贴近各地客户,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并享受各地的政策支持。但这也带来区域与总部三大部门纵横交织在一起的管理难题,例如一个西安研究所的无线产品部,到底是听西安研究所的,还是听中研的无线业务部的?各地研究所和三大部门在权责上如何划分?这些都困扰着华为的管理层,任总在积极思索解决办法。

一开始,华为的办法是“人肉拉通”,成立一个个跨部门的委员会,例如产品战略规划委员会、产品研发与行销委员会、产品营销委员会,由高层担任委员,并在其下建立一个个分委会,由跨部门的经理和骨干担任。华为意在通过跨部门的会议和协商强化协同,使横向的产品经营能够打通,但是发现效果很不好,各职能部门依然争吵严重,项目仍然低效运作。

然后华为在人大专家的帮助下想到了事业部和矩阵组织。1998年的《华为基本法》提出: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将是一种二维结构,即按战略性事业划分的事业部和按地区划分的地区公司。事业部在公司规定的经营范围内承担开发、生产、销售和用户服务的职责;地区公司在公司规定的区域市场内有效利用公司的资源开展经营。事业部和地区公司均为利润中心,承担实际利润责任。其中,事业部的划分可以是以下两种原则之一,即产品领域原则和工艺过程原则。按产品领域原则建立的事业部是扩张性事业部,按工艺过程原则建立的事业部是服务型事业部。扩张型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实行集中政策、分权经营。

事业部起源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统筹研产销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相比职能型组织以纵向为主,事业部是横向为主,拉通各个职能,成为经营单元。在华为,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都十分强大,如果用事业部把统筹起来,相当于是由纵变横,步子太大,难度极高,所以一步变横不太现实。但即使用上了事业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横向拉通的问题,只不过是把问题下移,从以前老板头痛变成事业部总经理头痛,各职能仍然会吵个不停,阻碍拉通,还会产生诸侯割据、资源固化等新问题。

更致命的是,事业部会分散宝贵的力量,把好不容易建立的研发大平台拆散为小团队,这与任总“坚持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的聚焦战略背道而驰,因此在主航道领域是采用不了事业部的,倒是在少数几个合资或非主航道业务,如后来卖掉的莫贝克、华为电气等,用上了事业部。所以事业部虽然写在了华为基本法里面,但基本上没怎么落地。

那么矩阵组织呢?它是一种被诅咒的组织,吉姆柯林斯曾在其名著《追求卓越》里声称:卓越的组织都不采用矩阵组织,因为它违背了组织的同一指挥和简单清晰的原则。很多国际公司也很排斥矩阵组织,因为无法驾驭。但是,矩阵组织也有优势,它是二维组织,纵横两个维度交织,在实现“横向拉通”的同时,保证“纵向打穿”,天然适合解决跨部门协同问题。

任总对矩阵组织也开展了研究和试点。96年6月,任正非说:“我们正在试验实施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分离,推动有序的分层管理组织与业务信息网络矩阵管理相互兼容。……行政系统管理是纲,业务管理是目,纲举目张。这种管理体系上的创新,将在根本上克服过去管理过程因信息不畅、失真而产生的瓶颈与失效,并且使责任到位、分工明确,有利于对各机构与各员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从而获得管理上的进一步开放,大大提高工作的正确性与成效。”

97年5月任正非说:“华为公司组织的特点还在它的矩阵结构和求助网络上。……华为横向的管理是业务流程,其关键不在于区别职权大小,而在于如何合理地控制流程的运转。在流程前沿的往往都是基层干部,他们十分敏感,由于流程流过他那一段,他就有授权,可以去解决问题。但由于任何执行人的能力都有限,不可能事事都懂,因此需要求助,向相关资源求助。纵向职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怎么灵活应变呢?资源怎么动态地合理配置呢?这么大的平台怎么运作呢?就是靠这个矩阵网络和求助网络,这是华为公司一个非常大的特色。矩阵网络就是从最基层的、最贴近客户、最贴近开发前沿的员工身上,从基层主管身上,捕捉机会、捕捉变化,他们对机会和变化是最敏感的。”

98年开始的IPD变革,进一步为矩阵组织的运行提供了流程,就像阵型有了阵法,可以有效运转起来,于是华为决定在大研发领域采用矩阵组织,推动原有业务部转型为横向拉通的产品线,从职能部门转型为端到端的经营型组织,从成本中心转型为利润中心。(待续)

课程预告:《向华为学研发薪酬》在线课程推出以来很多企业和个人购买,但是不少读者还是希望听直播,喜欢互动交流,所以本人特地安排3月16日举行一场直播课程,和大家分享更新的想法、工具,并深入互动交流,价格为1999元/人(赠送1小时课后交流时间)。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在线课程,链接如下:

来源:管理健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