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下午三点,在深圳野生动物园两爬馆旁边,很多小朋友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蛇摸起来是什么触感?
昨天下午三点,在深圳野生动物园两爬馆旁边,很多小朋友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冰冰凉凉的!”
“又凉又滑的“
“摸起来好像橡胶,不像活物”
“我最怕蛇了!”
这个问题只有亲手摸过的人才能回答。
而这些答案,也是摸过的大朋友、小朋友在摸完后给出的真实一手反馈。
答案各不相同,大朋友、小朋友们对于蛇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胆小的还在犹豫,胆大的已经接过去了
有的镇定伸出手,有的惊慌缩着身子不敢上前,有的虽然恐惧还是颤颤巍巍伸出手,拥有了人生第一次摸蛇体验。
一些人怕蛇,一些人似乎对蛇无感,甚至还很好奇。
你是否有想过,怕蛇的人为什么会怕蛇呢?
深小野把这个问题抛给最近很流行的AI工具Deepseek,滑动查看它的回答:
01
进化本能:生存的“记忆”
远古威胁: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毒蛇是致命的威胁。那些能快速识别蛇并产生恐惧反应的祖先更可能存活并繁衍后代,这种基因倾向逐渐被保留下来。
快速感知机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蛇的视觉信息处理速度极快,例如在杂乱环境中,人眼能更快发现蛇的图片(比发现花朵或青蛙快数倍)。这种“优先检测”能力可能是进化形成的生存技能。
02
文化塑造:符号与故事的强化
负面象征:许多文化将蛇与危险、邪恶或死亡联系在一起。例如《圣经》中蛇引诱夏娃,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印度教中的“纳迦”虽神圣但也代表潜在威胁。这些故事代代相传,加深了恐惧。
民间经验: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地区,长辈常通过警告或真实案例教育后代远离蛇,强化了群体性的警惕心理。
03
心理学机制:恐惧的“先天准备”
预备学习理论:人类更容易对某些特定刺激(如蛇、蜘蛛)产生恐惧,因为大脑存在“进化预备性”。例如,即使未见过蛇的婴儿也会对其突然移动表现出紧张,而对现代威胁(如电源插座)则无此反应。
不可预测性:蛇的无声滑行、突然攻击行为触发人类对不可控危险的警觉,这种不可预测性加剧了焦虑。
04
生理特征:触发本能的“危险信号”
形态与动作:蛇的无肢身体、分叉舌头、快速攻击动作等特征,与人类熟悉的动物差异极大,易被归类为“异常生物”,激发本能的防御反应。
毒性关联:即使面对无毒蛇,人类也可能因联想毒液(肿胀、疼痛、死亡)而产生心理排斥。
05
个体差异:经验与环境的叠加
创伤经历:被蛇咬伤或目睹他人受伤的经历会直接强化恐惧。
信息传播:影视作品(如《狂蟒之灾》)或社交媒体上的蛇类攻击视频,可能放大恐惧感,即使未亲身经历。
恐惧症(Ophidiophobia):部分人对蛇的恐惧达到病理程度,可能源于遗传易感性或心理创伤,需专业干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涉及文化、心理、进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
害怕蛇的朋友,你是因为上面哪条原因?
出场配合讲解的蛇嘉宾有两条,分别是玉米蛇和猪鼻蛇,由饲养员带出来与大家见面。
上:玉米蛇 下:猪鼻蛇
不用害怕,均是无毒的蛇。有专业的饲养员在场,安全可控。
当然,除了近距离触摸蛇、观察蛇,还有饲养员在现场讲解互动,为大家科普关于蛇的各种知识。
带领大家了解蛇的起源、进化、外表特征、分类、能力、文化象征,认识蛇,了解蛇。
除了周末节假日下午三点的这场科普讲解中,你可以触摸蛇,感受蛇,了解蛇,还可以去旁边的两栖与爬行动物馆,看到更多的蛇。
那里有竹叶青、白化沙漠王蛇、加州王蛇、玉米蛇、美国牛蛇、白吻蛇、球蟒蛇、响尾蛇。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出现了多种动物,我们根据电影中出现的角色,设置了一些动物知识问答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答题
领取方式详见活动页面
答题送福利!只要做对其中的四道,就能参与抽奖,随机掉落投喂券、游乐券、公仔、蛇年台历、儿童票等奖品。
快来参与答题,你也可以把链接转给身边的朋友,邀请他们一起来答题,抽取好礼。
考验运气和知识储备的时候到了!
来源:深圳野生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