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唱响地名三部曲,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B站影视 2025-02-25 01:09 1

摘要: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独特“名片”,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近年来,河口区以“乡村著名行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通过唱响地名“便民”“经济”“文化”三部曲,全面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独特“名片”,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近年来,河口区以“乡村著名行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通过唱响地名“便民”“经济”“文化”三部曲,全面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奏响“便民曲”,畅通乡村信息路

为破解乡村“有路无名”的困扰,河口区制定了《河口区村(社区)内部道路命名(更名)操作规范》,极大地增强了乡村道路命名的规范性。经过全面排查,梳理出需命名的乡村道路多达600余条,并确定了20个村先行开展命名工作。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182条乡村道路的命名,让乡村道路从此有了清晰的“身份标识”。

与此同时,河口区着力畅通“地名上图”渠道。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小程序以及互联网地图平台,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地名志愿服务队、快递员、村干部、地名爱好者等群体纷纷响应,积极自主采集上报道路、商超、快递驿站等地点和兴趣点信息,数量达300余条。这一举措为快递进村、农货进城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效打通了乡村信息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奏响“经济曲”,拉动乡村发展新引擎

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河口区奏响了响亮的“经济曲”。一方面,充分释放地名能量,大力拉动乡村旅游经济。以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为基石,积极推动地名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地名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线上发布了周末“一日游”、“海洋文化风情观光游”“红色基因沉浸修学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并对黄河海洋文化观景点、红色文化研学点等进行集中宣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此外,通过举办“五一槐林赏花季”“金秋槐林艺术季”等活动,全方位、多元化地展现了河口地名文化韵律和人文风采,同时也为地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另一方面,河口区着力培育地名好品,全力拉动乡村产业经济。精心打造了河口区“1 + 5”地名文化品牌体系,大力推广“地名 +”模式,将地名文化巧妙融入乡村产品品牌塑造过程中。积极宣传梁家苹果、五一黄金桃、东鲍井冬枣等一批颇具特色的乡村特产,以地名建设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依托河口区电商物流产业园平台,建立起“地名 + 农产品 + 电商 + 寄递”服务体系,实现了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与寄递服务下乡、农村电商建设等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畅通了乡村振兴的“邮路”。

奏响“文化曲”,传承弘扬地名文化

河口区高度重视地名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奏响了动人的“文化曲”。首先,深入实施地名文化挖掘工程,专门设立了6个文化研究工作组,按照黄河(海洋)、石油、军垦、民俗、地名、革命历史等类别,精心编写系列丛书,借助文艺作品生动讲述河口地名故事,让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地名文化得以充分挖掘、保护与传承。在此过程中,组织采编、完善了12篇乡村地名故事、地名传说等,丰富了地名文化内涵。

其次,积极参与地名视频拍摄工作。投身《齐鲁印记·守望地名》微视频拍摄项目,拍摄了《黄河故道神仙沟—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精彩展现了河口区沿黄地名的独特风采。同时,组织拍摄《河口:为乡村“著名” 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擦亮了美丽乡村的地名“名片”。

此外,河口区还广泛开展地名作品征集活动。组织了“五彩新淤地 诗词话地名”“魅力河口,探寻最美地名”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参与,共征集到诗词、散文、赋等地名文化作品200余篇。联合举办书画摄影展,征集到河口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内容的作品1000余件。并且组织了地名知识征集答题活动,征集河口地名试题200余道,举办答题活动21场,吸引了1000余人参与其中,在全区营造出了传播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通讯员 荆月婷)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