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是一座被黄河与渤海同时眷顾的城市,从巴颜喀拉雪山出发的黄河逶迤而下,有94公里在此穿城而过。181公里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海域、130余万亩沿海滩涂,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向海而生,孕育了海韵河秀绮丽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海洋产业,所以世人常把滨州誉
“童眼看滨州”我与孩子们的研学之旅
文/杜鹃
滨州是一座被黄河与渤海同时眷顾的城市,从巴颜喀拉雪山出发的黄河逶迤而下,有94公里在此穿城而过。181公里海岸线、1896平方公里海域、130余万亩沿海滩涂,让这座年轻的城市向海而生,孕育了海韵河秀绮丽风景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海洋产业,所以世人常把滨州誉为渤海湾畔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里曾是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区,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20万子弟兵光荣参军、82万名民工参与支前,老渤海精神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了城市血脉。
很幸运,我能够出生在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而我更幸运的,是拥有一份推介自己家乡的工作。譬如“童眼看滨州”研学之旅,就是我和单位同事一起策划的活动,主要就是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们在滨州近郊研学,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亲近滨州的山山水水,身临其境感受家乡的美。
何必去远方,最美是吾乡。想想其实真的是这样,去发现美又何须远行千里之外,我们身边当下就有诗和远方。当我带着开发区一中的学生跨越黄河去研学,我们曾在黄河岸边齐声朗诵李白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当我们带着广播电视小主持人来到山海古邑无棣,登高望远,大家一起在碣石山上诵读曹操的名作《观沧海》;当我们行走在邹平樱花山的十里樱花长堤上,迎着绚烂芬芳的花雨,滨州先贤伏生舍命保护下来的《尚书》成了我们现场的教科书......这样的研学真的太有意义了!一边是滨州秀美的山水画卷,一边是传统文化穿越历史时光的隧道,在孩子们身上闪耀光芒。而我,则看到了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不停地在探寻,在观察,在记录。这是一趟对故乡的发现之旅,一群土生土长的滨州娃,仿佛第一次掀开这片土地神秘的面纱,真正了解到家乡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通过“童眼看滨州”我发现,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滨州这座城市,能带给我更多惊喜。我们成人对于那些可能忽略的事物,经常会被经验和理性所主导,孩子们却恰恰相反,他们往往会带着感性和想象去探索,他们眼中始终充满着好奇和纯真。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着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被一朵花吸引,为一条风情古街感到新奇,面对黄河滔滔向前的恢宏而欢呼、兴奋,或许这样才能找到原本属于我们内心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
研学途中,我时常和孩子们说,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都有着中国式的“乡愁”,每一个人的故土都是根,是源,是一个人情愫中最漫长的眷恋。无论天涯海角,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中对故土的那份牵挂与情怀永远不变。这些话语或许也是一种播撒,带着孩子们走遍滨州的同时,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埋下一些种子,让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读懂滨州这些词语可以一次次迎着家乡的春风生根发芽。
滨州还有无尽的色彩与内涵等待我和孩子们去挖掘,譬如这里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传统的吕剧、剪纸、西河大鼓、胡集书会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不胜枚举。范仲淹、杜受田、梁漱溟等名家名师都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说起历史名人,这里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子的故里,规模宏大,充满秦风汉韵的孙子兵法城就坐落在滨州的惠民县,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也是非常适合孩子们前去研学的好去处,期待有一天,我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入兵圣博大精深的智慧,在历史浩瀚的沧海桑田中徜徉,去感受千年以前金戈铁马的味道,以及滨州脚下这片热土独有的丰富与厚重。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