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英口述历史——医生,就是为病人而生的

B站影视 2025-02-24 19:49 2

摘要:李继英: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南京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1968 年知青插队期间曾做过赤脚医生,1978至1983 年,进入辽宁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西医。1991年至1993年赴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系统研习中医,曾先后跟随名

【人物简介】

李继英:194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南京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1968 年知青插队期间曾做过赤脚医生,1978至1983 年,进入辽宁医学院医疗系系统学习西医。1991年至1993年赴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系统研习中医,曾先后跟随名医薛伯寿(蒲辅周大师弟子)、冉先德(冉雪峰大师弟子)、龚宗谨(龚志贤大师弟子)、国医大师徐景藩、国家级名中医谢昌仁等学习中医。1995 年被评为南京市“白求恩杯”先进个人,1999 年获南京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称号。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在南京市中医院任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2003 年分别获江苏省政府及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 年获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2009 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会员。2024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脑病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顾问。

骨子里的热爱,终成中西医结合专家

【口述历史】

我1948年3月9日出生,原籍是四川成都。小时候我爱看电影,赵丹主演的国产影片《李时珍》,荡气回肠。片中的“李时珍”让我印象深刻,长大后做一名李时珍那样的医生变成了我童年时的梦想。

知青岁月的李继英

李继英(前排右二)与一起插队的队友合影。摄于1968年5月

李继英(中排右一)当选小庄子公社出席绥中县第六次妇代会代表留影。摄于1973年4月

我高中读的是辽宁锦州第一高级中学,这是东北地区的一所重点高中,每年的大学升学率以及清华、北大录取率远远高于同类学校。我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拿到了六张“三好学生”证书。如果没有“文革”,我可能早就走进重点医学院校,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人民医生了。1966年,我高三毕业,即将高考时,高考停止,“文革”开始,我成为一名知青,到农村插队。在农村边劳动,边担任赤脚医生工作。1977年“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我考进锦州医科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因“照顾夫妻两地分居”政策,被分配到南京。彼时,南京市中医院按上级要求要开办急诊科室,需要一些西医,我就来到南京市中医院开始了我的正式行医生涯。

1983年8月,李继英(前排左四)在锦州医学院学习时留影

我刚到南京市中医院时在急诊科工作,面对的都是极难的危重病人,中医院的西医比较少,所以我自己是一边干,一边看,一边学,有不懂再问,这样和医院里的医生就熟悉起来,也认识了当时我们医院的老院长傅宗翰,他是我们金陵医派开山鼻祖张简斋的关门弟子。傅院长的中医功底非常深,他本身有支气管哮喘,有时会到我们急诊挂点儿水。有一次我就跟他说,总用这些激素类的药,会产生耐受。我建议您用点中药,就是麻杏石甘汤,以这个为底,再加点其他的药,我说您是大师,您懂的。他听我说的话,觉得我还有点内行。他就跟我说,你是西医,到中医院来一定要好好学学中医,学好中医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后来他见到我好几次,每次都是嘱咐我这句话,还特别推荐我跟刘永年老师学习。刘永年老师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医功底都很深,刘永年老师也鼓励我要好好学学中医。

我在急诊工作遇到的一位病人让我再次加深了对中医的认识。病人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一位资深专家,祖籍浙江,住在南京夫子庙老门东。老人是一位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的患者,生命只剩下分分秒秒。鼻孔在吸氧,静脉输液速度很慢很慢。他呻吟着、喘息着,嘴巴里不停地念叨一个名字,满房间站着他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这些子女有居住在南京的,也有从英国、香港、新加坡刚刚赶到南京市中医院的。他的女儿告诉我,父亲念叨的是他的长子,从美国来南京,入境太慢,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爸爸。我明白了老人的心理,现在医生救治乏术了,病人也不贪恋人生了,他仅仅想与长子见上一面,长子越洋过海,就是来见父亲的最后一面。这时病人反复说要解大便,我知道这是很多病人临终时的症状,解下大便,干干净净上路,这在中医叫做“脱证”,只要解下大便,紧接着就气脱。所以我趴在病人的耳边告诉他:“你要配合医生,千万不能解大便,尽一切力量憋住,这样你就能看到你大儿子一面了,他已经进医院大门了!”我用右手掌紧紧堵住病人的肛门,向里面推,持续了十分钟,只见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急速推开病房门,瞬间跪在父亲面前,与父亲双眼对视,泪流满面,老父亲则微微露出笑意。接着我感觉堵住肛门的手掌处暖烘烘的大便流出,一股气也扑到我的手掌,病人气息已断,命已归天。家属的哭泣声此起彼伏,还连连对我表示谢意。中医对生命的诠释是深刻而精准的,我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脱证”、“气脱”的含义。此外我体会到医生的职业就是时时刻刻想到病人的需求,医生,就是为病人而生的。

李继英(左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学习时留影

1991年,医院推荐我到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直属广安门医院参加卫生部第八届西医学习中医研修班。这里师资力量强大,我们的任课老师薛伯寿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又到北京跟随蒲辅周大师学习。另一位任课老师冉先德是中医世家出身,祖先六代人先后担任清廷御医,其父冉雪峰曾任中医研究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我们上课的教科书则比照国内中医药大学第5版教材,学员是主治以上西医医生。学习是忙碌辛苦的,两年以后毕业考试通过,我如期拿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颁发的毕业证书,回到南京我向医院科教部门负责人刘永年教授汇报后,按刘老师吩咐立即转到江苏省中医院进修。这次进修与以前到医院各科室轮转不同,只是跟随省中医院著名内科专家门诊抄方,我曾跟随省中医院著名的脾胃专家徐景藩、风湿病专家汪履秋、肾病专家张继泽等名家抄方学习,在南京市中医院工作时又跟随谢昌仁专家

查房、抄方,这时我已经能比较熟练地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手段独立开展门诊,所开处方渐渐被病人接受喜欢,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西医结合医生,中西医结合专家。

所以,我的从医生涯由四个时段组成:农村赤脚医生——西医——中西医结合医生——中西医结合专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继英工作照

【历史现场】

高中毕业的李继英来到农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插队期间,繁重劳动后,李继英总要挤出早、晚休息时间自学两本书,一本是《农村医生手册》,包括西医、中医、解剖、病理、制药等诸多内容。还有一本书《针灸治疗简介》,这是一本李继英投入较多精力学习和实践依赖的教科书。

李继英介绍说:我对中医有独特的情感和热爱,源于在农村当赤脚医生那段经历。在农村,我治疗最多的病例是腰腿痛、头痛、中风、中暑。这都是农民在辛苦劳作中最容易发生的疾病。这也是我最早开始接触中医,了解中医,并在日常工作中应用中医。

突出中医治疗特色,领衔创办脑病专科

【口述历史】

1998年11月,南京市中医院领导为了医院的发展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科室——脑病专科。当时我们中医院只有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即肛肠专科,它保持这个称号已有30年。院领导希望脑病专科好好办,有朝一日也会成为重点专科。可能是考虑到我中西医兼修的专业特长,在对全院25个临床科主任遴选后,院领导最终把这项责任交给了我。从此,我便开始了在中医脑病专业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当时医院给我的条件是:9名医生、16名护士、1层楼的病区、20张床位。领导问我还需要什么帮助,我想了想回答:要一台电脑。那时电脑还是奢侈品,医院各临床病区均未配置。有了这台电脑,我每天都在网上游弋、查阅大量的医学期刊,学习现代医学治疗脑病的前沿信息,学习国内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先进经验,也学习卒中康复的最新进展。在信息时代,谁抢先一步获得信息,就有抢先一步获得成功的可能。靠这台电脑,我搜集到大量医学前沿信息。我把获得的信息整合后变成创办新科室的理念:提出“突出中医特色、针药结合、急救和康复结合、中医和西医结合”的总体诊疗策略,提出在中风病的治疗上重视两个环节:第一是脑梗死急性发作的6小时之内,采用溶栓治疗或我发明的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尽快恢复脑的循环障碍;第二是早期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和预防卒中后的五大功能障碍,即运动、语言、吞咽、尿便、情感智能障碍,我感觉这些治疗理念若落到实处,我们的疗效肯定会在本地区处于优势。

为了脑病专科,首先要培训技术力量。我和国内专科技术领先的四家医院取得联系,派出四支队伍外出学习,有些是我亲自带队。2名医生到北京朝阳医院学习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术,1名医生及1名护士到北京中国康复中心学习卒中康复技术,2名针灸医生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中风针灸治疗技术,1名医生到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学习神经介入技术。这些都是当时治疗中风的顶级技术。

我又给全科医护人员讲了两次课,一是急救技术,用于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时的抢救;二是如何提高科室医疗服务的水平,想以此提高全科人员的工作质量。有了以上的铺垫,病区虽然刚刚开张,但由于医疗技术全面,服务态度良好,进步飞速。

李继英(右)与同事,和患者在南京市中医院脑血管病区合影

我们脑病科建科的那个年代,国家提高了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国家卫生部认定脑血管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病种,并专门成立了脑血管病办公室,提出这个疾病有“四高”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脑血管病既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我们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必须要把它作为我们攻坚克难的首要目标。我建议医院领导将“脑病专科”改为“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领导非常支持,2000年,南京市中医院新组建的“脑血管病科”,提出了“看中风,到市中”的宣传口号。

如何将”脑血管病专科”办得有特色,得到病人的满意、同行的赞许、领导的支持呢?我们是中医院,当然要把突出中医特色放在首位,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药、针灸是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两把利器,以往各自治疗,疗效大打折扣。中风急性期和康复期治疗方法和原则不一样,两者紧密结合必将提高疗效。中医和西医结合更是将人类的智慧集中在一起为提高中风病的治病疗效服务。

突出中医特色,针药结合是我们最初拟定的办科宗旨。中药在中风病的治疗上从古至今都占有重要地位,我推崇《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论述,古人先贤告知我们元真一通,疾病消失。中药治疗疾病古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细细品味“通”为八法之本。基于这个思路,我们研制了治疗中风病的六种自制制剂:中风急救合剂、偏瘫复原合剂、中风球麻合剂、中风消积合剂、稳心律合剂、定眩颗粒,分别针对我们提出的中风后五大功能障碍,即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尿便功能障碍、情感智能功能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其中尿便功能障碍特别学习借鉴了南京市中医院国家级名中医的“通腹泄浊法”来治疗中风后的排便功能障碍。几种自制制剂深受临床医生和病人的好评,成了许多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的首选课题。

由于办科模式明确,医院领导大力支持,科室影响力迅速提升,病人迅速增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全院领导职工为之振奋。医院新病房大楼启用后,院长首先想到让我们病区上楼扩大床位,从原来的28张床位扩大为56张。我们这种办科模式在当年还是新鲜事,国家卫生部机关报《健康报》以“华东地区首家中医卒中单元”的题目向全国介绍我们科室,以后江苏及全国50多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到我科参观学习,并按照我们的办科模式改建自己的科室。

我用六年的时间将一个刚刚成立的科室带进了省市重点专科,国家重点专病的平台上,虽然耗费很多心血,却感到非常欣慰,我总算没有辜负医院上下的重托。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是我奉献给她的最宝贵的礼物。

退休后的李继英

【历史现场】

在努力把脑病科办成重点专科建设之路上,李继英团队申报了多项科研课题,其中由李继英主持的“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导师,李继英通过此课题先后培养了4名研究生,个个出色。同时,南京市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牵头,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共建起脑病研究室。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聘任李继英担任全省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次成功举办全国性或全省性的中医脑病诊疗进展学习班,受到学员广泛好评,被省学会评为先进分会。

在李继英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南京市中医院脑血管病专科先后成为南京市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建设单位。

发明通脑活络针刺法,造福众多急性脑梗患者

【口述历史】

我们的中医特色急救方法给许多病人带来福音。南京航天管理学院的一位离休干部因急起头昏黑蒙,四肢软瘫,来我们专科就诊,磁共振提示脑干梗死,这种病例在以前即使救活也是瘫痪在床,需人终身服侍。我给她采用通脑活络针刺法针灸配合输液治疗,获得成功。治疗后她语言思维清晰,活动自如,生活完全自理。她的女儿把她发病时的情况及磁共振图片拿给其他三甲级医院的神经专家看,人家都不相信能有这样的治疗结果。中央电视台4频道洪涛信箱《中华医药》栏目专门前来采访这个病例,并制作成专题节目,2003年及2004年两次向海内外观众播放,影响很大,引来美国、新加坡、香港的病人前来就诊。

创建“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主要基于缺血半暗带理论,该理论认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核心部位神经细胞已经缺血性坏死,脑梗死周围存在缺血半暗带,及时恢复血流就能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现代医学的溶栓治疗是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最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曾是主要的溶栓药物。缺血半暗带理论揭示了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必须在逆转缺血半暗带的时间窗内进行。西方国家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时间窗是症状出现的3-6小时之内。

《临床中医内科学》书影

《新编中医诊断大全与临床应用》书影

通脑活络针刺法以头针为主,体针为辅。大脑是唯一具有双重动脉供血的器官。来自前方的颈内动脉系统和来自后方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在颅底形成Willis'环,起着侧支循环的重要代偿作用。风池穴进针的朝向正对着Willis'环,百会和四神聪穴从颅顶进行平冲降逆。太阳穴正对额、颞、蝶骨汇集的“翼点”,这是颅骨骨质最薄处,颅内针感最强。人中穴,是传统意义上的急救穴。中风、中毒、中暑、休克、昏迷中常用此穴。最新研究该穴有调节Willis'环的代偿、促进半暗带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抑制促凋亡因子Bax的表达,防止梗死区向半暗带扩散的作用。率谷穴对准大脑中动脉,治病机理推测针刺时捻转提插的动能有效地转化为神经组织的生物电能,再转化成为推动颅脑气血流通,加速侧支循环的动能,有助于恢复缺血半暗带组织的血供。通脑活络针刺法可以有效解除急性脑梗死发生初始脑动脉的痉挛,这是最本质的机理。

通脑活络针刺法对比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优点显著。传统的溶栓治疗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如引起 颅内出血、眼底出血、胃出血等等,通脑活络针刺法不会这样,溶栓治疗前必须要查头颅CT及血液凝血因子等,通脑活络针刺法则不必,这就大大节省了病人的“治疗时间窗”。溶栓治疗费用不菲,通脑活络针刺法则大大节约了费用,这对高发病率的脑梗死病例特别是对农村、城市低收入人群尤为获利。

美国八十六届国医节暨中医学术交流大会会刊封面

2015年3月,李继英参加美国八十六届国医节暨中医学术交流大会,并作主旨发言

通脑活络针刺法已经获得多项学术成果及奖项。比如“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04年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2012年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2010年被江苏省卫健委认定为向全省城乡医疗卫生单位推广的急救项目,2011年10月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责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将“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作为“全国急诊新技术”向全国推广;2015年3月22日,我随中华中医药学会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当地举办的“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主办方特请我做”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主旨发言,反映友好而热烈。

李继英(左一)与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张臻年主任合影

我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南京中医传承指导教师,我深刻了解到事业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我注重对品德高尚、工作尽责、学习努力、有担当创新精神的后辈青年人的培养,张臻年就是这样的青年专家,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在中医氛围中长期耳濡目染,政治上进步有担当,在大学期间就加入共产党,学习上努力刻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获得博士研究生的学历。他刻苦耐劳,视病人如亲人,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欣赏他的工作态度,极力挽留他在当地工作,他深知南京市中医院对他的培养和期待,毅然选择回到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继续工作,现在他已经是主任中医师、多次获得医院及省市表扬奖励,在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主持工作,这是值得每一个医学生学习的楷模。

投身医学这么多年,我深感做一名称职的医生很不容易。在医生身上应体现一种人文精神:一是善良,爱护生命;二是智慧,对知识充满渴求;三是高尚,有人的尊严,不做金钱的奴隶。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名科学家,一个知识分子。“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医学知识如海洋,我搏击其中,既看到了海洋的广阔深邃也体会到了劈波斩浪的艰辛、快乐。希望每位医学生都可以做到德术兼修,成为一名德术双馨的医生。

【历史现场】

为什么会想到用针刺法治疗中风?这一创新思路来源于李继英当年做赤脚医生时的一段特殊经历。

两位五十多岁的女性病人,都是突发中风,到了县医院,医生说没有好办法,开点药回家养着吧,其中一个病人手脚冰冷活动不了,吃完药就躺在炕上“养病了”,一两个月后瘫痪肢体依然如故,毫无起色。另一个病人家里条件差,必须自己起来一瘸一拐的给全家人烧饭,农村是那种柴灶,生火中必须拿一根拨火棍,时不时挑起灶内的柴草让空气进去火势才旺,她坐在板凳上一边挑动着柴草,一边不时地用拨火棍间歇的敲打自己瘫痪的手脚,也在头上乱敲,经过两三个月,她瘫痪侧的肢体竟然慢慢能动了,生活基本自理了。

李继英介绍说:当时我并不能用医学理论解释这两个病例。十多年后我组建脑病科时,提出用“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科研课题,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于我在农村做赤脚医生时遇到的这两个病人的经历。

【采集时间】2024年6月18日下午

【采集地点】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医院

来源:长三角视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