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水节气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雨水渐增,自然界开始从“冬藏”转向“春生”。但许多人一提到“雨水”,就忙着祛湿,反而忽略了初春的“寒湿并存”特性。
雨水节气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雨水渐增,自然界开始从“冬藏”转向“春生”。但许多人一提到“雨水”,就忙着祛湿,反而忽略了初春的“寒湿并存”特性。
《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春天是升发阳气的黄金期,阳气足才能驱散寒湿,否则湿气会“黏”在体内,引发湿疹、关节痛、腹泻等问题。从中医角度考虑,此时养生应“先暖阳,后祛湿”,否则可能越祛湿越伤身。
雨水节气的气候特点:寒湿交加
1. 阳气初生,寒气未退
雨水虽属春季,但“倒春寒”频发,地气上升遇冷易成雨,形成“寒湿”气候。人体毛孔初开,阳气如嫩芽般脆弱,稍有不慎易被寒湿侵袭。
2. 湿气渐重,但脾阳不足
雨水后湿气增,但此时人体经过冬季的“闭藏”,脾胃阳气尚未完全复苏,若一味祛湿,如过度喝凉茶、吃薏米等,反而会损伤脾阳,导致湿邪更难排出。
这些行为可能“耗阳助湿”
1. 盲目喝凉茶:寒湿体质者越喝越虚,可酌情找医生辨证开具适合的代茶饮。
2. 过早减衣:雨水节气气温波动大,脱秋裤太早易让寒湿侵入关节。
3. 剧烈运动:过度出汗会耗气伤阳,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三类人尤其要注意“养阳驱寒”
1. 阳虚体质人群:面色苍白、易乏力、怕冷、手脚凉、易腹泻等,可适当吃羊肉汤(酌加当归、生姜)。
2. 女性:经期前后避免淋雨涉水,防寒湿导致痛经、白带多。
3. 老年人:关节退变者,可佩戴护膝,艾灸命门穴(腰部)温肾阳。
雨水养生两大原则:温阳为主,祛湿为辅
1. 先“暖阳驱寒”,再“温和祛湿”
·忌过度祛湿:盲目用寒凉食材(如生薏米、冬瓜)会压制初生的阳气,导致寒湿内滞。
·宜温补脾肾:通过温阳食物(如韭菜、葱、姜)和穴位艾灸,帮助身体“化湿为气”,湿气自然随阳气升发而散。
2. 重点保护三处“阳气开关”
·腹部(脾胃所在):避免露脐装,可热敷或搓热掌心捂肚脐(神阙穴)。
·后背(膀胱经循行):晒太阳时多晒背部,激发“督脉阳气”。
·脚踝:“寒从脚起”,穿袜子盖住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睡前艾草泡脚驱寒。
常用穴位保健: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每日按揉或配合艾灸,健脾温阳,增强免疫力。
关元穴(肚脐下3寸):搓热后掌心温敷,补益元气,驱下焦寒湿。
雨水是“播种阳气”的时节,养好初春的阳气,才能为全年健康打下根基。
孟旭
主治医师
专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痤疮、白癜风、荨麻疹等皮肤科常见病,皮肤病的光疗、光动力治疗等。
出诊时间:皮肤科光疗室 周一到周五全天
来源:健康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