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几天我朋友给我讲了她女儿和朋友出去玩的事。
那天她女儿的好朋友小彤兴致勃勃的来邀请她们一家春游野餐。
“听说那边的风景特别好,正好适合春天的野餐呢!”两个小女孩兴奋不已。
就在她们规划出行日期和野餐工具时,我这个朋友的妈妈突然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担忧:“闺女,我看你们发朋友圈说要去郊外玩,一定要小心那个蜱虫!网上说,被蜱虫咬了可能会很危险”
“蜱虫?那是什么?”两个小女孩好奇地问,就连我这个朋友也有些懵:“妈,我们只是去踏青,能遇到那种虫子吗?”
“可不能大意!蜱虫就喜欢躲在草丛里,一不小心就会咬人。被咬了可能会感染很严重的病,甚至危及生命!”她妈妈赶忙回答。
给我说了这事之后,我不由得竖起大拇指给朋友的妈妈点了个赞,春季到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尤其是经常处于户外的人。
如果大家家里也有人喜欢春天出去游玩,那么这篇文章一定要了解清楚!
春天一到,不少人喜欢去郊外露营、野餐,但你或许从未注意到一种藏在草丛中的小虫子--蜱虫。
它只有芝麻大小,却能“杀人于无形”。被它咬一口,轻则发烧头痛,重则器官衰竭甚至还有丧命的可能。
你可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仅仅在美国,每年因蜱虫叮咬导致的莱姆病病例就超过47万例。
而在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等蜱传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为什么被蜱虫咬了会这么危险?
蜱虫还有一个唬人的名字“行走的病毒库”,它至少能携带38种病毒。其中最危险的就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这种病毒会攻击人体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引起患者高烧不退,浑身出现出血点,甚至多器官衰竭。
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提到,SFTSV的死亡率高达12%-30%。
更可怕的是,蜱虫传播这种病毒时,就像快递员送包裹一样“高效”:它叮咬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物质,能让病毒直接混入人体血液中。
举个例子,河南一位农民被蜱虫咬后,3天内血小板从正常值(125-350×109/L)暴跌到20×109/L,全身出现瘀斑,最后靠输血才捡回一条命。
并且,蜱虫还可能携带像莱姆病螺旋体这样的细菌。莱姆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蜱传疾病,在被蜱虫叮咬后,莱姆病螺旋体进入人体,它就像一个超强的破坏者。
在感染初期,可能只是在叮咬部位出现红斑,很多人可能以为只是普通的皮肤过敏,不太在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会在体内扩散。更可怕的是,它能够突破血管屏障,侵入脑部。
美国疾控中心警告,如果莱姆病未即使治疗,30%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
除了传播病原体,某些蜱虫自身就携带毒素。
澳大利亚的麻痹蜱就是个典型,它的毒素能阻断神经信号传导,导致患者从腿部开始麻痹,逐渐蔓延到呼吸肌——就像身体被“断电”。
2018年《临床微生物学评论》的研究显示,这种毒素会干扰钠离子通道(神经信号的“开关”),24小时内就可能让人呼吸困难。
治疗延误 蜱虫咬人后,很多人因为“手忙脚乱”反而害了自己!数据显示,六成死亡案例都是耽误了黄金时间。最常见的三大作死操作:
硬拔虫子:一着急直接上手拽,结果把蜱虫脑袋扯断在肉里,感染风险直接翻倍;
酒精火烧:以为涂酒精、用打火机能逼退它,实际上蜱虫受刺激会狂吐毒液;
心大拖延:想着“不就个小虫子嘛”,等发烧、关节痛了才去医院,早错过莱姆病吃药就能好的72小时救命期。 咱们现在知道了蜱虫叮咬后为啥那么危险。
可光知道这个还不够呀,得防患于未然嘛。那咱们就得知道蜱虫都爱在哪些地方出没,这样才能躲着点。
还有啊,如果不小心被咬了,得知道咋处理才好,这可都是很重要的事儿呢。
蜱虫可不是随便出现在小区里的,它们有固定“老巢”。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下面这些地方堪称蜱虫的“五星级度假村”:
草丛/灌木丛:尤其是膝盖高度的草地(蜱虫不会飞,但会跳到你腿上搭便车)。
树林边缘:徒步小径两旁的树叶背面,蜱虫会趴着等你经过时“偷袭”。
动物出没区:农场、牧场、宠物窝附近(蜱虫靠吸血为生,动物是它们的“自助餐厅”)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以下是处理方法:
拔虫错误操作:用打火机烧 → 蜱虫受热狂吐毒液;
涂风油精 → 刺激虫子分泌更多唾液;
徒手硬拽 → 虫头断在肉里,感染风险翻倍。
正确操作:
① 用尖头镊子(别用圆头!)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
② 垂直向上匀速拔出(别旋转!蜱虫口器没螺丝纹);
③ 虫子装进密封袋送检(能救命!医生靠它判断病原体)。
虽然概率极低,但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可能感染!比如:徒手帮家人清理蜱虫伤口(SFTS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拔下的活蜱虫爬到其他人身上。所以,对上伤口进行紧急处理时,一定要戴手套。2、消毒+就医
自行处理:用碘伏或酒精给伤口消毒,但千万别挤伤口(会把残留毒液挤进血液);
必须就医:哪怕你觉得拔干净了,也要去医院!医生会用显微镜检查是否有残留口器,并根据蜱虫种类开药(比如莱姆病需在72小时内吃多西环素)。
划重点:孕妇或儿童被咬,不要犹豫,直接打120!蜱虫毒素对免疫力弱的人群更致命。
3、后续观察 被咬后30天是必要的观察期,出现以下症状立刻挂急诊:
3天内:发烧、头痛、肌肉酸痛(可能是病毒感染);
1周内:皮肤出现“靶心红斑”(莱姆病标志,中间红、外围白圈);
1个月内:关节肿痛、面瘫(细菌已入侵神经)。
春天出去游玩很放松,但是呢,蜱虫就像个埋着的雷,可危险了。
咱得时刻记着要预防蜱虫咬自己。要是真瞅见被蜱虫咬了,可不能瞎弄,得按照正确的法子来处理,麻溜儿地去医院瞅瞅。
这小蜱虫看着小,可不能小瞧它。
多小心一点,就多一份安全,这样咱就能痛痛快快地享受户外的好时光啦。
[1]《当心!一种致命小虫进入活跃期》,代小佩,2022-06-16
[2]《丽水医疗机构急诊病人蜱虫叮咬情况及预后分析》,叶贝贝;杜望;谢美玲;杨圆;周翠玲,2024-12-05
来源:医学减重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