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正在杀死 SaaS?

B站影视 2025-02-24 17:40 1

摘要:从大数据分析到自动化客户服务,AI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软件和服务的理解。那么,AI真的会“杀死”SaaS,还是会推动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AI在SaaS领域的影响,揭示其可能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并为企业和从业者提供前瞻性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从大数据分析到自动化客户服务,AI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软件和服务的理解。那么,AI真的会“杀死”SaaS,还是会推动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AI在SaaS领域的影响,揭示其可能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并为企业和从业者提供前瞻性的见解和应对策略。

当 OpenAI 用 20 美元 / 月承包整个办公室的文案工作,当 DeepSeek 把大模型推理成本打下一百倍,我盯着手机里刚续费的某 CRM 系统账单 —— 每个席位又涨价 35%,但功能列表和五年前几乎无异。

这就是 2024 年最残酷的商业现实:AI 正在让传统 SaaS 的定价体系加速崩塌。

01 通胀陷阱

过去三年,SaaS 行业集体上演“通胀狂欢”。Zoom 把基础套餐从 14.99 提到 16.99 美元,Figma 企业版价格翻倍,Canva 悄悄取消免费商用素材 —— 在增长放缓的焦虑中,提价成为财报的速效救心丸。

更魔幻的是 AI 附加费:每处理一个工单加收 2 美元,每次智能回复收取 0.5 美元,这些零敲碎打的 “AI 税” 让 ACV(年度合同价值)持续膨胀。就像在自助餐厅,老板不仅提高入场费,连拿餐夹都要扫码计次。

02 通缩前夜

但水面下的裂痕正在蔓延。某国际电商平台引入 AI 客服后,坐席数量从 300 骤减至 80 个,虽然支付了 50 万美元的 AI 模块年费,但总体支出下降 40%。这揭开了 SaaS 行业最深的恐惧:当 AI 真正发挥作用时,客户需要的功能单元会指数级减少。

举个通俗例子:自来水公司今年将水费涨价 20%(通胀),但同时每个家庭都安装了节水设备,用水量减少 60%(通缩)。最终居民总支出反而下降 —— 这就是 AI 带给 SaaS 的 “价格悖论”。

03 生死时速

Cursor 用 AI 把代码生成效率提升 10 倍,但定价仅为传统 IDE 的 1/3;DeepSeek 的 API 调用成本是 GPT-4 的 1%,但准确率相差无几。当这些“价格屠夫”撕开缺口,传统 SaaS 的护城河正在变成财务负担。

最危险的信号来自企业采购决策链的变化。CTO 们开始用“AI 价值密度”重新评估预算:这个 CRM 系统每月 90 美元,能替代多少销售人员的工时?那个项目管理工具涨价后的 ROI,能否跑赢购买 ChatGPT Team 账号?

04 生存法则

在杭州某 SaaS 企业的作战室里,我看到墙上贴着三条军规:

任何新功能必须证明能替代 X 小时人力。价格变动需附带可量化的 AI 效能报告。建立 “功能折旧” 模型,每季度评估技术残值。

这或许揭示了未来的生存法则:SaaS 的价值计量单位,正在从“用户数 × 功能点”转向 “替代成本 × 效率增益”。

05 思考

我观察到两个矛盾现象:一方面 AI 确实在创造新的价值维度(如实时决策、预测分析),另一方面这些创新又在解构原有的价格体系。

这像极了数码相机颠覆柯达的故事 —— 不是技术不够好,而是价值载体发生了不可逆的迁移。怎么理解?

技术代际错位的本质

柯达并非败在技术落后 —— 他们 1975 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原型。问题在于其 90% 利润来自胶片冲印业务,当影像存储介质从「物理胶片 + 化学工艺」迁移到「数字传感器 + 存储芯片」,柯达的整个价值链突然失去锚点。

价值载体的维度迁移

传统 SaaS 的价值载体是「功能模块的堆砌」——CRM 的价值在于管理 1000 个客户信息,项目管理软件的价值在于协调 20 个任务流程。而 AI 时代,价值载体变成「替代人类劳动的当量」—— 这套系统每月 90 美元,但能替代市场部 3 个人工智能文案的工作量。

商业模式的不可逆坍塌

就像柯达的胶卷销量在 2000 年后呈现断崖曲线(从年销 8 亿卷到 2010 年不足 5000 万卷),当前 SaaS 行业面临的是「功能通胀」与「价值通缩」的剪刀差。当客户发现用 20 个 AI Agent 能替代 50 个 SaaS 功能点,原有按席位 / 模块收费的模式就会像遇到酸性溶液的金属支架般腐蚀。

当 Zendesk 用 AI 处理 80% 的客服请求时,它实质上成为了自己传统许可模式的掘墓人。或许 SaaS 行业的终局,是演变为“AI 效用服务商”,按实际创造的经济价值而非软件使用量计费。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无法证明每美元支出对应具体商业成果的产品,将会像拨号上网时代的 ISP 一样被遗忘。

作者:爱撸猫的产品仔;

本文由 @爱撸猫的产品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