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此以往,人们的身心逐渐被疲惫所笼罩,时不时便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发呆的状态。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目光呆滞,脑海中一片空洞,思绪仿佛暂时脱离了身体的掌控。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快节奏、高压力以及频繁加班,已然成为现代都市人群中愈发显著的状况。
长此以往,人们的身心逐渐被疲惫所笼罩,时不时便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发呆的状态。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目光呆滞,脑海中一片空洞,思绪仿佛暂时脱离了身体的掌控。
不过,先别为此感到焦虑。发呆绝非坏事,相反,它对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人究竟为什么会发呆呢?
其实,发呆是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调节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不经意间出现的自发安静状态,属于自我保护和调适机制的一部分。据专家介绍,在高压环境下,如果人们无法及时有效地管理自身情绪,那么这种负面情绪将会给家庭生活、工作以及社交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当人处于发呆状态时,大脑的意识活动会相应减弱,此时人脑处于一种清醒却又放松的状态,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精神调剂方式。
当我们进入发呆状态并放松入静时,脑电活动主要以α波为主导。在这种脑电活动的状态下,我们会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舒适。其中,中间α波(频率在9赫兹 - 12赫兹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信息的收集更为迅速,记忆力也能得到增强,是促进学习与思考的理想脑波。
当大脑充斥着α波时,人的意识活动会受到明显的抑制,逻辑思维和推理活动难以进行。此时,大脑依靠直觉、灵感以及想象等方式来接收和传递信息,从而使我们更具创造力。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发呆会引发机体的松弛反应。这是一种由下丘脑主导的综合性反应,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美国哈佛大学的赫伯特·本森教授对松弛反应进行了定义:当受试者身处安静环境且处于松弛状态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综合性的生理变化。具体而言,心脏的泵血量会降低,心跳速度减慢,血压也会随之下降;机体的耗氧量减少,全身骨骼肌的张力下降,肌肉得到放松,四肢会感到温暖;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同时会促进合成代谢以及相关激素(如胰岛素)的分泌。
这种松弛反应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强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进而使生理觉醒水平明显下降,让我们获得深度的放松。在这种深度放松的状态下,大脑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相关研究表明,经常保持松弛反应状态,能够让机体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有利于我们对抗各种应激情况,优化自身的性格。比如,对于那些争强好胜、容易急躁以及常有时间紧迫感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性格特征,发呆能够起到改善作用。此外,发呆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对减少焦虑情绪有着显著的效果。
发呆与禅定、冥想、静思以及某些传统的健身气功类似,都能使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区别。禅定、入静等方式通常是人们主动且有意识地去进行操作的,而发呆更多地是一种自发且无意的行为。正因如此,发呆对环境、时间等外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少,这使得它更加简单易行。
由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自身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发呆。比如,当我们因为连续加班而感到疲惫不堪时,不妨适时地停下来休息片刻。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放空,进入冥想放松的状态,舒缓一下紧张的身心。这样,后续我们再去做事情,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那些生活节奏较快的人来说,还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发呆。例如,在乘坐地铁、飞机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或者在一个任务结束后、两个任务之间的短暂空档等零星时间里,都可以找个机会发呆放松一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开车等红灯或者排队前进期间是不适合发呆的,因为这些情况下发呆容易引发危险。
发呆时的姿势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如果条件允许,头部可以靠在后面,或者由手臂给予支撑,这样能让头颈部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从而更有利于产生充分的松弛反应。有时候,我们在发呆时可能无法很快地放松下来,这时候可以尝试回忆自己以前经历过的一些轻松愉悦的场景。比如,想象自己置身于温暖舒适的海滩上,感受着阳光的照耀、海风的吹拂以及海浪的声音,让自己的身心逐渐放松。
在舒缓身心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配合进行深度的呼吸,尤其是腹式呼吸。具体做法是,将注意力聚焦在腹部的肌肉上,然后有意识地主动收缩或者舒张腹肌,这样连续进行5 - 8次缓慢的腹式深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不仅能有效地减轻我们身上的压力,还能为大脑补充更多的氧气,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
加入1个运动社群,这样可以在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支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饮食方面,要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科学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的食物,以此来实现膳食的多样化,确保身体能够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
需要明确的是,发呆虽然是一种有效的舒缓方式,但要想真正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面临的工作压力以及内心的负面情绪等主要因素进行改善。
对于那些长期过度加班的劳动者而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尤为关键。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之处,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避免对自己提出过高的主观要求,以及对所处环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学会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在人际交往方面,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亲朋好友倾诉内心的烦恼和困惑。此外,培养一些适合自己的业余爱好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些爱好,我们可以在闲暇时光中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并且适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勇于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当我们在生活中出现焦虑、抑郁、严重失眠或者不安全感等问题时,一定要积极面对,主动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借助专业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恢复健康。
除了个人的自我调节和努力之外,家庭的和谐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就像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和能量的补给站,无论我们在忙碌的一天中经历了多少疲惫和压力,回到家中都能感受到放松、愉快和幸福。我们应该乐于与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快乐的事情还是痛苦的经历,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我们内心的负担,还能为第二天的生活重新积蓄能量,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这个时代,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着实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诸多沉重的压力。为了帮助大家缓解这种压力,实现身心的放松,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放松方法。
打盹放松法无论你身处何地,家中温馨的沙发上、安静走廊的长椅上,或是行驶的汽车座椅上,都可以尝试打盹。只需短短10分钟,就能让你仿佛给精神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泉,重新变得精神振奋。
想象放松法不妨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你深深喜爱的地方。将全部的思绪都聚焦在这个美好的想象之上,让自己逐渐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想象的深入,你会感受到精神逐渐放松下来,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被抛诸脑后。
静坐放松法在享受美食之前,或是开始工作之际,不妨抽出3 - 5分钟的时间。轻轻闭上双眼,慢慢地做深呼吸。想象着清新的空气如丝丝细流,缓缓地被吸入腹部,让腹部像气球一样慢慢鼓起;接着,再将体内的废气彻底地呼出,仿佛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一并排出体外。这样简单的练习,能够让你的大脑瞬间清醒,工作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按摩放松法轻轻地闭上双眼,用手指尖有节奏且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注意要保持同一方向旋转,让肌肤在按摩中感受到放松与舒缓,仿佛所有的紧张都在指尖的触碰下渐渐消散。
呼吸放松法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整个肺部,然后屏住呼吸,感受身体的张力,最后缓缓地呼气,将所有的浊气排出体外。每个阶段都持续8拍,让呼吸的节奏与身体的放松相协调。
腹式呼吸放松法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平躺在地板上,让身体自然地放松下来,然后轻轻闭上双眼。慢慢地吸气,感受腹部像气球一样逐渐鼓起;接着,慢慢地紧缩腹部,再缓缓地呼气,让腹部恢复原状。如此反复进行几次后,你会感受到腹部的肌肉逐渐放松,全身的疲惫也会随之减轻。这种呼吸方法不仅在平躺时可以做,平时站着、坐着也同样适用。
摆脱常规放松法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做事。不妨尝试经常使用各种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你平时不常做的事情。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能够为生活带来一些新鲜感和乐趣,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
借助音乐放松法在吃饭或者干家务的时候,不妨播放一些自己喜欢的音乐。欢快、美妙的旋律能够为这些日常活动增添不少乐趣,让你在忙碌中感受到轻松与愉悦,从而缓解精神压力。
书写倾诉放松法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回到家后仍然无法放松下来,那么不妨拿起笔和纸,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或者不愉快的经历一口气全部写下来。写完后,将那张纸撕下扔掉,仿佛也将所有的烦恼一并丢弃,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
整理环境放松法一个杂乱无章的居住环境会给人一种失控的感觉,从而放大我们白天的压力。因此,在睡觉前不妨花上5分钟的时间,将住处收拾得整洁有序。当你第二天醒来,看到整洁的环境,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愉悦起来。
发展兴趣放松法培养自己对各种有益活动的兴趣,并尽情地去享受其中的乐趣。无论是绘画、阅读、手工制作还是其他活动,都能让我们在专注中忘却烦恼,放松身心。
伸展运动对于消除身体的紧张十分有益。你可以尝试各种伸展动作,让全身的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舒展,仿佛给身体做了一次深度的按摩。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轻轻地闭上双眼,放松全身的肌肉。然后,默默地进行一呼一吸,以深呼吸为主,让气息在身体内缓缓流动,带走所有的疲惫和压力,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来源:脑健康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