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层面持续推出人形机器人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对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系统性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标志着国内人 形机器人产
国家政策:多条政策出台,鼓励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
国家层面持续推出人形机器人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对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出系统性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标志着国内人 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首次针对人形机器人发布专项政策。政 策的出台将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养老、服务等多领域加速落地。
地方政策:各大城市积极跟进,相关政策陆续出台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国内各大城市积极跟进,出台相关政策助力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北京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 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征求意见稿,计划到 2027 年培育 50 家以上核心企业,推出 50 款以上产品,实现规模化行 业应用 100 项以上;上海、广东、杭州等地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从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吸引等多维度发 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各领域加速落地。
产业联盟和基金:多点开花,共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在国家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大力扶持的背景下,各地以成立产业联盟和产业基金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2024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产 业联盟正式成立,联合优必选、小米等领先企业,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力推动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2025年2月7 日,广州市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也宣告成立,联合越疆机器人、新松机器人等重点企业,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产业基金也在各地踊跃设立。仅2024年,国内就有多家产业基金成立,总投资规模数百亿元。产业联盟与基金的成立促进了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有望助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快速落地。
海外政策:通过补贴、减税等政策支持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格局下,各国通过补贴、减税等政策支持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美国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2024年发布的 《AI政策路线图》,通过专项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举措,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为研发先进传感等技术的企业提供高额 补贴;加拿大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助力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硬件发展;日韩围绕自身的核心技术进展战略布局。
海外人形机器人厂商一览
海外人形机器人发展较早,多国均有优秀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美国老牌人形机器人企业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研发了Atlas等机器 人;新兴人形机器人企业以特斯拉为代表,Optimus人形机器人通过高度自研实现低成本量产,2023年已有多个原型机可自主行走, 目标成本低于2万美元,计划未来量产至百万台级。挪威1X Technologies的EVE机器人已在美国和欧洲投入使用;日韩的三星、软 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积极拓展,于2024年分别推出RB-Y1和Neo Beta,全球处于较领先水平。
特斯拉:美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清洁能源公司
特斯拉是一家美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清洁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公司于2003年7月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卡洛斯 成立,设计、制造并销售电池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固定电池储能设备、太阳能板和太阳能屋顶等。公司核心成员为CEO马斯克、 汽车部门副总裁Tom Zhu、Optimus负责人Milan Kovac等人。
特斯拉Optimus:全球领先,27年有望量产50-100万台
特斯拉Optimus有望率先实现量产。2021年8月,在特斯拉AI Day活动中,埃隆・马斯克首次正式宣布tesla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概 念,其定位是帮助人类执行危险、重复和枯燥任务。2022年10月,首个工作原型“bumblec”亮相,展示了行走、搬运箱子等基础 能力,配备特斯拉自制电机、驱动模块,以及与车辆相关的电池、传感器技术。2023年12月,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发布, 步行速度提高30%,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改善,重量减轻,手指有触觉感应。2025年1月宣布2027年有望量产50-100万台。
Agility:商业化进展领先,仓储物流场景已有多个合作
商业化进展迅速,与多家企业达成商业合作。2019年Agility推出Digit V1,与福特合作自动化送货上门业务。2022年亚马逊参投公 司,2023年10月亚马逊与公司正式合作,在西雅图仓库做digit的物流测试;2023年与GXO合作,将digit应用于物流分解货物场景; 2024年11月与舍弗勒合作,计划2030年在全球工厂部署大量digit机器人。
Figure:最新估值或高达395亿美元,业内认可度高
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截至目前累计融资约7.5亿美元。2023年5月,Figure展开首轮融资,由风投公司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领投,成功筹得7000万美元,为其早期研发和产品迭代注入了关键资金。2024年2月,更是吸引了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巨头 约6.7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这轮融资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资金实力,助力其在技术研发、生产规模扩大等方面大步迈进。据彭博社报 道,2025年2月,Figure计划筹集15亿美元,估值高达395亿美元。
华为: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人形发展
华为成立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2024年9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同年11月15日启动运营。该创新 中心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致力于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产业示范应用场景为牵引开展 技术攻关和联合创新,为研发成果及产业化技术搭建创新枢纽。
联合企业攻克大模型、精细制造等核心瓶颈,与16家企业签署备忘录。在首期方案的基础上,具身智能根技术实验室提供共性技术底 座,大脑根技术研发及产品化涉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算力,小脑关键技术研发则包含柔性自动化装配、柔性自动化测 试、多机器人协同制造、通用双臂精细制造等。此外,创新中心开启联创项目,华为赋能具身智能技术,联合本体厂商及制造企业解 决技术难题。兆威机电、中坚科技、拓斯达、埃夫特、禾川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16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
国内布局人形机器人的车企一览
国内多家车企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比亚迪率先与优必选、智元合作,并自主生产机器人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目前已在汽车板块 投入150台研究人形机器人,计划2026年投入超2万台,若测试顺利,2025年预计采购1500台左右。小鹏汽车在2024年11月6日的科技 日活动中推出了AI机器人iron,它身高178cm,体重70kg ,拥有62个主动自由度,已进入工厂工作,聚焦工厂、门店等场景。吉利与 优必选合作,Walker S1已完成在极氪宁波工厂第二阶段的工作,还在领克进行第三阶段实训,开展充电枪插拔和物料搬运测试。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具有产业基础,有望实现较快降本提质
人形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等产业有重合的零部件产业链,有机会比新能源汽车更快实现降本提质。人形机器人的的感知层包括 各类型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决策层主要为芯片,执行层包括手、脚、腿等。和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汽车类似,人形机器人同样需要 电机、传感器、减速机构、电池、轴承、结构件、冷却系统、控制器、芯片、软件等部件。
关节自由度是人形机器人突破的重点环节。人形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原理相同,均由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机构构成, 工业机器人的成熟技术可以在优化后复用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原理
机器人关节驱动主要由伺服系统完成:机器人“大脑”(运算决策系统)发出指令→“小脑”(控制器)作出具体运动控制指令→伺 服驱动器接收指令后驱动执行机构运动。其中执行机构由电机(空心杯电机/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末端执行器件组成,减速器 的作用是将电机转速降低,带动末端执行器运动→末端执行器装有位置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等传感器件,将运动信号检测并反馈至控 制器→控制器根据反馈信号对指令进行对比和调节。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