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剧吴晓宇:用学术精神创作,希望中国动画赋能年轻受众

B站影视 2025-02-24 22:46 1

摘要:当《哪吒2》再次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时,人们把目光也聚焦到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成熟与进步。从《大圣归来》到《哪吒2》,中国动画人用一部部匠心之作,向世界证明着“东方力量”的崛起。在这背后,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创作者,他们用笔尖勾勒梦想,用创意点燃希望。今天,我们

当《哪吒2》再次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时,人们把目光也聚焦到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成熟与进步。从《大圣归来》到《哪吒2》,中国动画人用一部部匠心之作,向世界证明着“东方力量”的崛起。在这背后,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创作者,他们用笔尖勾勒梦想,用创意点燃希望。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有着相似追梦经历的中国动画编剧——吴晓宇的故事。

两个月前,由吴晓宇带领团队精心打造的科幻科普喜剧《42号旅舍之外星来客》(下称《42号旅舍》)上线播出。这部作品是国内首部专为9岁-12岁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科幻喜剧,凭借其大胆创新的剧情和科普教育意义,迅速吸引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吴晓宇的电脑里,存储着许多有关这部剧的文档与表格,包括市场调研、喜剧类型分析、“05后”受众心理洞察等各个方面。她喜欢这种如同学术研究般的创作方式。而对年轻一代的敏锐洞察力,也使她精准捕捉到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吴晓宇认为,作为一个一线创作者,不仅要具备艺术的灵感,更应怀揣一颗“公益心”,“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治愈受众,让他们从中找到共鸣,激发他们积极面对人生的勇气,从而赋能青少年。”

01 先有研究后有剧

《42号旅舍》的故事,源于一个奇妙的设定:某天,一个以外星人为主题的旅舍,竟然真的迎来了一位扎着双马尾的傲娇外星“少女”。此时,旅舍里有前来度假的小学生兄弟俩以及一位千金大小姐。阴差阳错下,他们开始共同经营旅舍,招待外星朋友们。

在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里,人类员工们发现,外星人的生活方式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像人类一样,每周开例会;为应对考试也会挑灯夜读;会为了保持身材而坚持健身……

这部剧于去年11月28日在腾讯视频上线播出。该剧因抽象、搞笑与科幻、未来感并存,同时含梗量满满,首播当日便登上腾讯站内儿童剧榜单Top1,并且连续多日蝉联榜首。最新数据显示,该剧在腾讯视频平台的热度突破5844,有将近8000名网友在线讨论剧情。网友们纷纷给出好评“娃们终于有自己专属的科幻剧看了。”“挺有趣,介绍给我上大学的妹妹看!”

奥玛玛与牛油果

1月初,在北京海淀的隔岸小山工作室,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42号旅舍》的总编剧吴晓宇。或许她的名字对大众来说有些陌生,但是她的作品早已被许多人熟知,比如兼具口碑与票房的《姜子牙》《西游记之再世妖王》、儿童剧《米小圈上学记》《故宫里的大怪兽》等作品的剧本正是出自她手。

采访日的前一晚,吴晓宇才刚刚结束跟剧组的出差任务,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回北京。可这忙碌的节奏并未停歇,就在采访当天上午,她又投入到了两个多小时的编剧讨论会之中。紧锣密鼓的工作安排,于她而言,早已是常态。

时间拨回2007年,彼时的吴晓宇尚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开始接电视台和影视公司外发的动画剧本写作工作。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毕业后,她曾在出版社担任漫画编辑,也在视频平台从事过制片人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成长,吴晓宇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我发现,我还是更热衷于开发与创作的工作,而IP孵化和剧本创作,可能是最适合我的。”

于是,2013年,吴晓宇带领一群才华横溢的编剧,成立了“九灵番编剧工作室”,开始深耕动画剧作领域。如今,小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隔岸小山文化传媒”公司。

由吴晓宇编剧的《故宫里的大怪兽》截图

在吴晓宇看来,剧本创作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灵感迸发,每一个项目的诞生,都离不开团队前期的深入调研与实践。此前,在创作一个关于快递员的剧本时,她和团队成员就真的去亲身体验了快递员的工作。他们一大早去到快递站,骑着快递小车,跟随快递员查验包裹、送货,甚至还参与了售后工作。这一过程为剧本注入了更加真实与生动的细节。

在最近播出的作品《42号旅舍》的孵化阶段,吴晓宇和团队同样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功课。

吴晓宇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她笔记本电脑中保存着的一个文件夹,里面的资料文档几乎涵盖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国外的儿童电视剧。整个团队在完成这些国外儿童剧的拉片工作(一种解读影视作品的方式)之后,又对当下国际流行儿童剧的类型进行了细化分析,发现带有儿童职业体验的科幻喜剧在市场上尚属空缺。而上述所有调研和分析资料都是吴晓宇口中的“产品说明书”,必须先于剧本完成。

正是在此基础上,《42号旅舍》应运而生,精准地填补了国内这一类型片的空白,也就是说,从类型片的角度而言,这部剧融合了儿童、职场经营和硬科幻元素,混搭的风格看似稀奇古怪,实则是编剧们“有意而为之”的成果。

《42号旅社之外星来客》中的四人组

02 洞悉受众心理,

专研“05后”群体

除了扎实的调研,一部动画作品的原创孵化背后也蕴含着编剧对受众的深刻洞察。编剧吴晓宇长期深耕于儿童剧、亲子剧以及青少年剧等诸多领域,她也因此对不同年龄段年轻受众的心理状况有所了解。

“文艺作品,究其本质,是一种为受众提供娱乐的服务形式,是要服务于受众心理的。”在吴晓宇看来,尤其是在当前的影视创作环境下,新一代年轻观众正在崛起,逐渐成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理解这一群体的需求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儿童剧创作过程中,吴晓宇接触了不少的孩子,她的团队常在围读剧本或观看影片时,邀请小演员们一起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发现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比起语言往往更依赖肢体动作,“从孩子们的心理层面看,类似动画片中肢体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才是他们极为喜爱的。”

除了观影习惯的差异,吴晓宇还注意到,9岁-12岁的孩子的心理需求与9岁以下的孩子也有所不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获取更深奥的知识,甚至不畏惧一些成年人都难以理解的复杂概念。

她解释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爆发期,他们对这些高深的知识接受度极高。对他们而言,像硅基生命、脑机接口、时间折叠、虫洞这些高深的科学概念,就像一张社交名片。如果有孩子能谈论这些,他们会觉得自己特别酷,同时也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因对青少剧也有所涉猎,为了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吴晓宇还特意钻研过“05后”群体的调研报告。虽然吴晓宇本身是“80后”,但她在精神层面上与“05后”完全可以接轨。对于他们的喜好和特征,她可以滔滔不绝。

比如,吴晓宇形容“05后”群体有诸多独特之处:“他们热衷于打造和经营独特的人设,对国漫青睐有加,那些有着10多年历史的经典IP往往在这代人中颇受欢迎。”

吴晓宇出现在活动中

在对青少年观众的心理需求进行剖析时,吴晓宇还敏锐地总结出一些细微却不容忽视的差别。她认为,男孩子更倾向于战斗、打怪升级和有关友情、理想等热血激情的内容,而同时期的女孩则普遍更早成熟,会更加聚焦自我认知和自身成长的题材。

“对于呈现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的故事,我们不仅要在视觉上提供美丽的画面,还要在心理上给她们一些成长的引导。女孩越早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越能帮助她们健康成长。”吴晓宇说。

03 怀揣公益心,

让作品为年轻观众赋能

吴晓宇的编剧团队目前正着力开发一部充满中国传统武学元素的作品,讲述一群女孩练拳的故事。故事以东方武术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非简单地描绘女孩们为了变得更强大而练习武术,而是更深层次地关注她们精神世界的成长——通过练拳,她们的内心变得愈加坚韧、强大。

吴晓宇解释道,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保护自己、防止霸凌的故事,更是希望女孩们在面挑战时,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的作品。

吴晓宇还特别提到,文艺作品应对刚成年的女孩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女性这两类女性受众发挥教化与启发的作用。她指出,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面临容貌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可能是脸上有雀斑,身材不够苗条,或肤色不够白皙。

好在近年来一些动画,如以古巴裔女孩为主角的作品,都在试图通过作品传递自信与自爱的价值观,这也潜移默化地鼓励女孩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

吴晓宇认为,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恰恰是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亟需得到的心理疗愈。

另外,作为一线创作者,吴晓宇也不掩忧虑——青少年的优秀动画作品匮乏,导致了这一群体的文化“断档”。她说,自己的女儿就是从观看《海底小纵队》,直接跳跃到观看《奔跑吧兄弟》真人秀综艺节目。“从幼儿到青少年,再到成人,文艺作品应该相互衔接,平滑过渡。”

在吴晓宇看来,恰恰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中的关键期,他们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作品的影响。因此,面向少年群体的创作者更应怀揣社会公益心,“我希望创作的作品既有少年气息,又充满正能量,不仅是呈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要为青少年赋能,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

《42号旅舍之外星来客》海报截图

04 国漫被赋予期待,

创作者面临新的时代课题

创作的公益心不仅指向个体责任,更映射出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吴晓宇开始深入思考国内动画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吴晓宇对创业初期的行业氛围仍记忆犹新——那是影视行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当聚焦到影视行业中的动画这一垂类时,她发现情况有所不同。在当时,动画行业尚未达到发展高峰,众多从业者还处于创作的探索过程。

直到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才真正为国内动画行业带来了新契机。这部电影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创下当时国漫的票房纪录,也被媒体评为国漫曙光。

“那时,国漫的崛起成了热议话题,大家开始意识到,动画电影不再仅仅是儿童的专属,已经逐渐走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吴晓宇还回忆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独立创作者、导演和编剧投入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中。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为这些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事实上,正是这波涌动的浪潮催生了《姜子牙》《大鱼海棠》和《哪吒》等高票房动画电影。

回顾一路的成长,吴晓宇坦言,每一个项目和作品的完成,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收获,不单单是艺术创作的提升,更多是对项目开发认知层面的升级。

从零起步的过程中,吴晓宇也曾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她曾认为,动画电影必须酷炫,视觉效果越震撼越好。而随着经验的增多,她逐渐意识到,IP的研发以及剧本故事的创作才是重中之重。“我现在会把每个项目看作一个产品,而不仅仅是一个文艺作品。”她说。

吴晓宇认为,今天,动画创作在题材上依然有巨大潜力待被发掘。从《封神榜》到《西游记》《山海经》系列,虽然这些经典的神话题材不断被改编和挖掘,但“我们可以再做细化,比如把神话与喜剧结合,神话和悬疑结合,这些方向目前仍然有很多的空白。”吴晓宇说。

经典的神话题材不断被改编和挖掘

05 改编经典IP:既是“翻新”

更是文化的延续

近年来,中国的原创动画,尤其是“国漫”,承载了更多的期待。文化自信正在成为驱动创作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注重在创作过程中挖掘本土化资源。像《山海经》《姜子牙》《西游记》等经典作品,都充分展现出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

吴晓宇和她的团队也在不断突破创作边界,走出创作“舒适圈”,开展文化采风,探访民俗和非遗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有趣的传统文化元素。

“其实,当前的文艺创作中,能够真正植入并传承传统文化深厚价值的作品仍然较少。不少作品要么流于表面,要么与现代元素结合得不够,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而非浮光掠影式的呈现。”吴晓宇说,这也正是她创作的核心理念之一。

采访中,吴晓宇还提及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打造的诸多经典动画,像《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兄弟》以及《宝莲灯》等,这些作品历经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

当下,吴晓宇及其团队正在对部分经典IP展开改编创作工作。她谈道:“过去那些蕴含品德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今已经被改造成充满热血冒险元素的题材,被赋予了时代的新特征,诸如勇气、探索、自我认知这类主题被融入其中。尽管形式上发生了改变,然而我们并没有摒弃原有的精神内核,而是在其基础上赋予经典IP新的内涵,这既是一种‘翻新’,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吴晓宇深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需求有多复杂与微妙。作为一个母亲,她对这些需求也有着格外深刻的体察。也正因此,她心中始终怀揣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看来,自己的创作不应仅仅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更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让其承载更高的社会价值。

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注重在创作过程中挖掘本土化资源

从早期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到今天,动画创作者工作的方向也随时代变化发生了明显转变。在吴晓宇看来,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动画作品大量充斥着超级英雄、大场面、拯救宇宙等元素,呈现了一个充满爆炸性和震撼力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代的演进,文艺作品正逐渐回归到故事所传达的价值本身。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化传承作用,以及作品能治愈哪些人群,是新一代创作者面临的课题。

吴晓宇指出,这里的“治愈”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义,更广泛地指代作品能让受众产生共情,让受众看到希望和正向的价值,并激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

采访中,吴晓宇还对近期《哪吒2》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一事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从动画电影编剧的专业视角出发,吴晓宇认为,《哪吒2》为她打开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她多次观影并深入分析了影片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构成。“用行业内一位电影人的话来形容,《哪吒2》的故事与人物设置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吴晓宇说,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这部影片都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及不同需求的观众。除了故事丰富饱满,人物形象立体生动,主题鲜明深刻,“燃点”也是恰到好处,这些都为动画电影编剧在创作新故事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吴晓宇还指出,《哪吒2》的成功现象还彰显了中国特定类型故事的独特魅力及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传统神话、历史故事,还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都具有强大的世界影响力,能够吸引全球年轻观众乃至全年龄段观众的目光。而从创作环境上看,吴晓宇认为,《哪吒2》的成功为创作者营造了极为有利的创作空间。资本对中国动画行业的信心也会随之大幅提升。“在这样良好的发展趋势下,创作者更应把握机遇,潜心钻研,扎实做好每一个故事,精心打造每一个项目。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故事质量不佳或项目敷衍了事,再好的机遇也难以成功。”吴晓宇说。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 | 林艳 张彬

编辑 | 张彬

校对 | 罗晶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来源:泽北荣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