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换别的小孩早哭天抢地了,可邓绥硬是咬着牙没吭声。旁边人问她疼不疼,她却说:“夫人是疼我才给我剪发,不小心弄伤我,我要是哭闹,老人家得多难过呀。”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别人,这份隐忍和宽厚,从小就显出来了。
在东汉时期,有位皇后没当皇帝,却实实在在掌权十六年,还被后世赞为“贤后”,这人就是邓绥。
论起古代女性政治家,她和唐朝的长孙皇后一样拔尖,堪称“皇后中的典范”。她的故事,从童年就透着不一般。
邓绥五岁那年,发生过一件小事。太傅夫人喜欢这孩子,亲自给她剪头发。老人家眼神不好,剪刀一偏,把邓绥前额划破了。
换别的小孩早哭天抢地了,可邓绥硬是咬着牙没吭声。旁边人问她疼不疼,她却说:“夫人是疼我才给我剪发,不小心弄伤我,我要是哭闹,老人家得多难过呀。”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别人,这份隐忍和宽厚,从小就显出来了。
要说邓绥,从小就爱读书。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就懂《诗经》《论语》。哥哥们在家学习,她就凑在旁边跟着钻研古籍,整天捧着书,家务事压根不关心。
她母亲看不下去了,说:“女孩子家的,不学着做女工,整天看书有什么用?将来怎么嫁人?”邓绥没反驳,白天乖乖学针线,晚上接着点灯读书。
父亲邓训倒是支持她,父女俩常一起讨论学问、规划未来,家里人看她这么爱读书,都叫她“诸生”,跟称呼读书人似的。
等邓绥长到十五岁,出落得漂亮又有气质。邓家是皇亲国戚,她顺理成章进了宫。一进宫,她就跟别的宫女不一样,不打扮得花枝招展去争宠,整天规规矩矩、客客气气的。
别的妃嫔穿金戴银,她就穿素色衣服;宫里宴会,别人使劲表现,她就躲在后面。
有一回,她穿的衣服颜色跟阴皇后撞了,马上回去换一身,生怕冒犯了皇后。跟汉和帝说话,也是谨谨慎慎,多一句都不说。
时间长了,汉和帝觉得这姑娘不简单,既有学问又懂规矩,心里头越来越看重她。
可树大招风,阴皇后看邓绥这么得宠,心里头犯堵,琢磨着得除掉她。有一回汉和帝生病,阴皇后在宫里咬牙切齿地说:“等皇帝好了,我非得收拾邓氏,让她全家都没好果子吃!”
这话让一个婢女听见了,这婢女受过邓绥的恩惠,赶紧把消息告诉她。邓绥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想着与其被人陷害,不如自己了断,还能保全家老小。正要喝毒药,身边侍女赵玉一把拦住,骗她说皇帝病好了,这才没出事。
后来,阴皇后因为搞巫蛊被废,汉和帝想立邓绥当皇后。邓绥连着好几次推辞,说自己不够格,怕担不起这个位子。架不住大家一再劝说,二十二岁那年,她终于成了皇后。
邓绥当上皇后还是一样低调,宫里赏赐的东西,她分文不取,吃穿用度跟以前一样简朴。汉和帝看在眼里,对她更是信任。
汉和帝去世的时候,邓绥才二十五岁。他们的长子刘胜身体不好,没法继位,邓绥就抱来刚出生百天的刘隆当皇帝,自己做起了太后,开始临朝听政。
这一掌权就是十六年,期间她干了不少大事。那时候汉朝刚经历战乱,老百姓日子苦,她就轻徭薄赋,减免赋税;西域那边不稳定,她重用班超的儿子班勇,稳定了边疆;匈奴来侵扰,她派兵抵御,让西边好几年没打仗。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防着外戚专权,自家亲戚当官的,她都严格约束,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邓绥当政这些年,没像武则天那样称帝,可手里的权力不比皇帝小。她处理国家大事,既有手腕又有分寸,该硬的时候硬,该软的时候软。
宫里人都说,太后虽然掌权,却从来没为自己谋过私利,心里头装的全是国家和百姓。她去世之后,老百姓念叨她的好,史书上也给她记了重重的一笔,说她是“兴灭国,继绝世”的贤后。
这邓绥从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再到执掌朝政的太后,靠的是什么?是小时候的隐忍宽容,是读书学来的智慧,更是身处权力中心却始终不迷失的本心。
她没留下皇帝的名号,却用十六年的执政,在历史上刻下了“贤后”两个字,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实在是不容易。
直到现在,说起中国古代的女性政治家,邓绥的名字依旧闪亮,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女人掌权也能治得天下太平。
来源:趣史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