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智能化浪潮的深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的双重驱动。2025年2月,Figure公司发布具身大模型Helix,该模型通过统一感知、语言理解与学习控制,进一步攻克机器人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特斯拉、小米、小鹏等车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推
随着全球智能化浪潮的深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加速的双重驱动。2025年2月,Figure公司发布具身大模型Helix,该模型通过统一感知、语言理解与学习控制,进一步攻克机器人技术难题。与此同时,特斯拉、小米、小鹏等车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推动工厂场景落地与技术复用,行业竞争格局初现。
技术突破与车企跨界布局
1.具身智能模型推动技术升级
Figure发布的Helix模型首次将感知、语言与运动控制深度融合,解决了机器人复杂环境适应性的关键问题。该模型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多任务处理能力,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此外,特斯拉Optimus二代通过提升手部自由度(22个)与运动精度,进一步缩小与人类操作能力的差距,计划于2025年量产1万台。
2.车企技术复用加速产业化进程
小米、小鹏、蔚来等车企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快速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例如,小米CyberOne已在其工厂开展产线测试,支持家庭护理与陪伴场景;小鹏Iron搭载自研芯片与端到端大模型,实现15个可动自由度,并计划用于工厂生产实训。广汽集团推出的GoMate机器人采用可变轮足结构,运行速度达15km/h,可执行倒茶、搬运等精细任务。此类企业的入局,既降低了研发成本,也加速了供应链整合。
3.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
2025年2月工信部明确提出加快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期中国低空经济联盟启动“全国低空交通一张网”项目,为机器人提供协同网络支持。资本市场亦积极响应,A股人形机器人板块周涨幅领先,福莱新材、奥比中光等企业获机构密集调研,柔性传感器、3D视觉感知等技术成为关注焦点。
工厂与家庭场景加速落地
1.工厂自动化需求迫切
人力成本上升与智能制造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特斯拉计划2025年部署超1000台Optimus于生产线,完成装配、质检等任务;蔚来利用人形机器人实现车辆外观检测与工具融合,提升质检效率。广汽GoMate拟在传祺、埃安车间示范应用,目标替代危险作业与高重复性工作。
2.家庭服务场景探索起步
车企在拓展工厂应用的同时,亦瞄准家庭服务市场。小米CyberOne定位全尺寸仿生机器人,支持护理与陪伴功能;特斯拉则计划未来将Optimus从工厂延伸至家庭场景。尽管技术成熟度仍待提升,但车企通过AI与大模型迭代,逐步构建机器人交互与任务执行能力。
3.产业链协同与挑战并存
汽车供应链企业如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已切入特斯拉机器人零部件供应,但在电机精度、力矩等核心参数上仍需技术攻坚。行业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需差异化突破,例如福莱新材柔性传感器在灵巧手、躯干等部位的应用,以及奥比中光3D视觉方案与英伟达的合作,均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
人形机器人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工厂场景的率先落地为其商业化奠定基础,而家庭与公共服务场景的拓展则依赖技术持续迭代与成本优化。随着政策支持与跨界融合深化,行业有望迎来“技术-应用-生态”的正向循环。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