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天冷必做,不少杭州人熬夜赶工!件件都是“限量版”……

B站影视 2025-02-24 13:16 1

摘要:每年冬天,很多杭州人开始穿针引线,给自家的小朋友织一件贴身的毛衣,有时为了赶在天冷之前完工,不少人还会熬夜织毛衣。

"

每年冬天,很多杭州人开始穿针引线,给自家的小朋友织一件贴身的毛衣,有时为了赶在天冷之前完工,不少人还会熬夜织毛衣。

自己手织的毛衣,虽然不如买来的样式精美、针脚整齐,却有着浓浓的爱意。最重要的是,每一件都是“限量版”……

"

邂逅家住小河直街的沈阿姨,纯属缘分。那日和朋友在吉祥寺附近看到一位老奶奶,头戴棕红色毛线帽,身穿毛背心,一看就有点年头了。我们停下脚步和她攀谈起来,知道老奶奶年过九十,最喜欢穿毛衣,她说都是大女儿织的,用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毛线,这么多年拆了织,织了拆,一直不忍心丢弃。

正在研究针法时,路过的沈阿姨看到了,她补充道,这是单线元宝针,还说这毛线可能是六七十年代从新疆部队里带来的,当时八元左右一斤。我们一听遇到专家了,忍不住和沈阿姨交流起来。

皮肤白净气质优雅的沈阿姨,头戴黑色呢帽,精神抖擞。年轻的时候在杭州望江门的棉毛针织厂二轻公司,八十年代的针织厂已经是半自动生产模式,一个人一天可以摇六斤毛线,规模化量产,出口各个国家。这家公司一直到2017单位改制的时候变成私营企业,主要产业支柱是羊毛衫,全自动机器流水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款式花样越来越多,也难怪现在手工针织的人越来越少了。

图源/杭州妇联

冬日暖阳,好日常在,人间烟火,谁能不爱,记忆的碎片忽然间复苏,沈阿姨开始回忆起杭州知青去萧山插队,毛线衣领衔时尚主流的光辉岁月。

沈阿姨说,那是1977年,她的哥哥从黑龙江插队回杭了,但当时她的户口已经迁到萧山,所以她还是决定继续去萧山插队。当地农民没毛衣,穿的都是土布,大多为蓝白条纹,千篇一律,而杭城姑娘沈阿姨却拥有款式众多的时兴服饰。当她身着藏青色一字领一袖长涤卡套装出现在插队的农村时,莫过于来了一位省城大明星。外套上四个圆形纽扣,是有机玻璃做成的,阳光下闪烁着灿烂光芒。

当天气转热,阿姨脱下外套露出的绿色毛衣,才是让人更为惊叹的低调炫耀。那是一件绿色毛衣,有着当时最流行的半高领,后面装三四寸长的拉链,有种炫酷工业风格。大家围着她羡慕不已的时候,阿姨自然是最开心的。

这件衣服阿姨一直视若珍宝,即使被女儿嫌弃好丑,空闲时还是会乐滋滋地穿起来。她说,文二西路的桂花城南门,还有一群酷爱手工编织毛衣的人,可以去那里看看,说不定还能买到纯手工毛衣。

图源/都市快报

怀旧不是用来逃离,怀旧是一种氛围,氤氲你的一生。在毛线编织的弯弯绕绕中,内心也开始起起伏伏,那天回家,我找到了好多童年时期穿着手织毛衣的照片,那是时光倒流的痕迹。

那个穿湖蓝色卫衣的是小学时的我,裤子口袋里鼓鼓囊囊的是那时候流行的勾勾球,就是自己用钩针编织的毛线球,一下课就开始勾,有时候上课也会勾。我旁边那个最萌的罗伊,毛线衣花色很别致,袖子和袖口都有绿色点缀,胸前粉色和绿色两种颜色穿插织出长方形条纹,这样的织法技术含量就比较高了。旁边纯红色何家小美女,她的一袭红衣也是令人着迷,稚嫩的脸庞配上这天真烂漫的脸蛋,比起现在那些滤镜下的儿童写真更有震人心魄的力量。

我小时候穿的毛衣基本出自妈妈之手,此刻禁不住给妈妈打了电话,一起踏入毛衣的时空之旅。

图源/19楼

1979年,爸妈经人介绍,开始谈恋爱。爸爸为她买了28元一斤的毛线,这在当时可谓是大价钱了,算是礼品中的爱马仕吧,能够拥有一件质量颇佳的毛衣,这是多大的殊荣!

但是妈妈思量再三,织了一件鸡心领毛衣给爸爸,这样的温暖牌定情信物,在当时非常流行,织围巾,织手套,一针一线,都是手心里的温柔,都是海誓山盟最直接的体现。如果当时有朋友圈,妈妈肯定会发一张爸爸穿着毛衣憨笑着的图片,文案配上“情定三生”。

妈妈织这件定情毛衣的棒针,是后院竹林里直接砍了竹子削的,那时候买银光闪闪的金属针过于奢侈,就地取材最省钱快捷。

毛线针有长针、短针、粗针、细针,根据针法花色需要选用。那时她只会毛衣中最简单的针法,就是上下针,她说还有横挑直挑,比较复杂。有的从领子开始织,有的是袖子和前胸后背分开织再拼织,听得我云里雾里。

织毛衣是慢工出细活的典范,和缝衣服一样,针脚粗细是鉴定标准之一。毛线的紧密和美观、收口的尺寸,都是衣服是否完美的评判。

图源/行周末

妈妈却是一个马大哈。我小时候有一件湖蓝色的毛衣,两只袖子有长短,把长的袖子卷起来,一穿好几年。小时候天真,一时兴起时,把长的那只放下,甩来甩去当水袖,也是别样的快乐。

如今我问她,为什么长的袖子不能拆掉一些重新锁口,她很专业地说,这件毛衣是横挑,袖口起针直接到肩膀是一部分,拆的话要整个袖子都重新织了。说着说着,她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如果织毛衣的时候能够细心点,两个袖子多对比,就不会误差这么大。我听了似信非信:这是和别人聊天聊得多起劲,才会导致两个袖子长短相差十多厘米啊!

现在智能手机人手一个,大家聚在一起也没话题了,那时候一空下来就是拎个小篮子,篮子里装着线团毛线针,哪里有人就哪里会合,一边聊天一边织毛衣,时不时互相切磋一下手艺。冬天,中间放个火盆,脚往木架上面一搁,手也不冷了。你的是萝卜丝针,我的是马海毛,你的是鸡心领,我的是蝙蝠袖,你教我用两针并一针织出个小蝴蝶,我用五色毛线五针法织出花毛衣……

图源/杭州妇联

在织毛衣的世界里,妈妈们你追我赶,比拼谁是“时髦精”。哪家穿的款式新花样多,哪家就会成为饭后的焦点,有好多人慕名而来讨教针法。

这时候,小孩子就会充当“童工”,缠毛线的活儿可少不了我们。买来的毛线是一绞一绞的,外面有着书腰一样环绕的标签纸。我们两手前平举,把毛线圈在手臂上,大人用一张硬壳纸作为毛线球的起点,将毛线往上绕,我们就像自动化机械臂一样,要跟着大人的缠绕速度随时调整手的幅度,不然很容易把线弄乱,那可就要帮倒忙了。很快一卷线圈绕好了,一个毛线球也诞生了,它的一头系在毛线针上,即将出征履行自己伟大的使命。

随着机器织造的兴起,手工织毛衣逐渐被机器取代,手工毛衣成了人们眼中落伍土气的代名词,也没有人愿意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织毛衣了。

但是毛衣带给那一代人的回忆,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只要想到织毛衣,仿佛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织毛衣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

更是藏在我们心底里的

亲情与温暖的象征

很多小伙伴都有过这样的儿时记忆

在一盏昏黄的台灯下

看着妈妈手持竹针

灵巧地将五彩斑斓的毛线

编织成一件件厚实而柔软的毛衣

毛衣很暖,能抵御严寒,更能暖心

你的衣柜里是否有一件

“限量版”手织毛衣呢?

欢迎在评论区里晒一下吧!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hangzhoufabu@qq.com。

资料/富阳发布

文字/陈晓英

制图/叶丛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