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岗观察 | DeepSeek浪潮下,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B站影视 2025-02-24 23:11 2

摘要: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该校的第八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2025年9月开始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简称“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该校的第八所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2025年9月开始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

从OpenAI的ChatGPT,到DeepSeek等本土大模型的崛起,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重塑了产业格局,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DeepSeek掀起全球科技界新一轮创新浪潮的背景下,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显然颇具深意:此举不仅是港中深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抢占全球AI高地的一枚关键落子。

透过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基因禀赋与规划蓝图,能从中清晰捕捉到以下信号: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一次区域战略的深化布局和教育模式的革新探索,彰显了深圳AI领域技术赋能的产业雄心。

揭牌仪式现场。

锚定国家战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策源地

“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的第一个初衷,是顺应全球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趋势,响应国家及地区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在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上,港中深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如是说。

徐扬生之言,既指出了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背景,也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其底气来源。

从先天禀赋上看,人工智能学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过去十年间,港中深既布局了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等高端基础研究机构,同时又孕育出一大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各类研究成果百花齐放。数据显示,该校目前已有40多名学者入选2024年人工智能与图像处理、网络通信、运筹学、自动化工程等领域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从区位布局来看,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亦非偶然。龙岗作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的创新强区,拥有华为、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以及300多家各类创新平台、50多个省市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动能澎湃涌动;香港则凭借丰富的国际化科创资源和顶尖高校资源,在基础研究领域一直占据独特优势。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恰恰体现了“深港联动”的战略意图——通过整合两地资源,逐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完整链条。

正因如此,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背后,隐藏着粤港澳大湾区对全球AI竞争格局的深刻洞察。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本土大模型技术虽已崭露头角,但在底层算法、跨学科应用等领域仍存在短板。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明确提出“汇聚全球资源”“配合国家战略,落实人工智能领域一流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这种“顶天立地”的布局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又扎根产业需求,或将为大湾区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重构教育范式 培育“AI+跨界”领军者

“人工智能学院是大学迈向AI教育、科研与创新前沿阵地的关键一步,肩负着深化前沿学科布局、服务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范剑青在就职演讲中直言。

诚然,面对DeepSeek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需求。港中深的应对策略是: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人工智能+X”的融合培养体系。

根据现有规划,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将紧密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和前沿方向,构建前沿学科体系,深化AI核心能力。目前,该院已建立一支涵盖多位院士在内的55名教师队伍,涵盖机器人、数字孪生、计算架构、AI for Science、AI for society 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同时,依托大学现有学科优势和诸多研究机构的支撑,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金融、生物、信息、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赋能多元学科创新发展。这种设计直指当前AI发展的痛点——技术专家往往缺乏行业知识,而领域从业者又难以掌握AI工具。

更具突破性的是人工智能学院对“全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许多高校单纯强调技术能力不同,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大学的全人教育传统,与各学院、书院紧密协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育路径与方案,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转型与前进培养具有引领作用的领袖型人才。

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国际化布局同样值得关注。学院由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范剑青教授担任创院院长,同时汇聚一批具有顶尖学术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构建“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这种开放姿态,正是应对AI领域国际竞争的必要准备。

打通创新链条 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俯瞰图。

回望港中深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无论是全球首款可沿主缆登顶索塔的主缆检测机器人“攀登者号”,还是在龙岗落地的国内首个应用华佗GPT技术的AI智能导诊系统,皆与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揭示了港中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发展逻辑——以应用为导向,推动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这种“产业思维”也贯穿于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科研平台层面,学院背靠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具备从理论探索到原型开发的完整能力。在技术转化层面,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础科学、医学、机器人、金融、商务、管理及社会等多个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可以预见,当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培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致力创建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应用示范区的龙岗相遇,双方必将碰撞出美妙的火花。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或将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生态。过去,深圳“快公司”模式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而香港学术机构则常被诟病“产学研脱节”。在此背景下,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通过构建“高校—实验室—企业”协同网络,有望破解这一难题。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当港中深学子带着最新算法进入华为全车智能场景或高巨创新无人机平台时,其爆发的能量将不可估量。

有观察人士认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使命不仅是培养顶尖人才,更是要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对中国AI产业来说,它或将书写这样的答案——如何在追赶国际前沿的同时,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可以说,置身于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浪潮下,港中深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既是一次水到渠成的成果,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宣言。在DeepSeek等新技术掀起的热潮中,它传递出这样一个清晰信号:中国AI发展的下一程,必须依靠战略定力、教育革新、产业变革与生态协同的多轮驱动。

版权声明:龙岗融媒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聂朦

编辑:刘芳菲 张星

本文来自【深圳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