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脏是人体的“无声英雄”,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储存营养等多项关键任务。而由于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它受到损害时往往不会立即发出警报,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
肝脏是人体的“无声英雄”,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蛋白质、储存营养等多项关键任务。而由于肝脏没有痛觉神经,它受到损害时往往不会立即发出警报,等到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发展到了较严重的阶段。
尤其是饮食习惯的不当,成为现代人肝脏受损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以为,只有长期酗酒或感染病毒才会导致肝病,但日常饮食中的一些“隐形杀手”正悄悄地侵蚀着肝脏健康。
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注意远离这些高危食物,以减少肝脏负担,降低患病风险。
酒精对肝脏的危害早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当酒精进入体内后,90% 以上需要肝脏代谢。
代谢过程中,酒精先被转化为乙醛,而乙醛是一种强烈的细胞毒素,它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导致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长期饮酒的人,最常见的肝病就是酒精性脂肪肝(AFLD)。
这是由于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促进脂肪在肝脏内的堆积,导致肝细胞内充满脂肪滴,最终形成脂肪肝。
据《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21年的研究,全球范围内约30% 的肝硬化病例与长期过量饮酒直接相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由于社交、应酬等因素,酒精摄入量远超健康标准,导致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明显增长。
尽量戒酒,尤其是已有肝脏疾病的人,避免酒精进一步损害肝脏。
控制酒精摄入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相当于一瓶 500ml 的啤酒或一小杯红酒)。
饮酒时搭配食物,避免空腹饮酒,以减缓酒精吸收速度。
现代社会,含糖饮料、精制甜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但过量摄入糖分,尤其是高果糖食物,会显著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风险。
肝脏是糖分代谢的主要器官,当糖分摄入过多时,肝脏会将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短期看,这种储存机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长期大量摄入糖分,特别是果糖,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从而形成脂肪肝。
科学研究支持:
2022 年《中国肝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 NAFLD 患者数量已超过 2 亿人,而含糖饮料(如奶茶、碳酸饮料)是 NAFLD 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饮用超过 1 瓶含糖饮料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比不喝含糖饮料的人高出 56%。
减少奶茶、碳酸饮料的摄入,改喝温水、淡茶或柠檬水。
减少精制糖的使用,如少吃蛋糕、饼干、糖果等。
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苹果、蓝莓等,而不是高糖水果(如葡萄、荔枝)。
在南方潮湿环境下,花生、大米、玉米、坚果等食物极易霉变,产生一种名为黄曲霉毒素的剧毒物质。
这种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1 类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细胞严重受损,甚至诱发肝癌。
黄曲霉毒素会引发肝细胞突变,加速肝硬化的进程,还可能导致肝癌。
据2020 年《中华肝脏病杂志》的一项研究,黄曲霉毒素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南方潮湿地区,霉变食品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不吃发霉的食物,如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等。
存储食物时保持干燥,使用密封容器,并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
定期检查食物的新鲜度,发现霉变立即丢弃。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炖、焗等,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
多吃富含 Omega-3 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有助于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坚持每周 1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肝脏健康。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但它却没有痛觉神经,很多时候即使已经受到损害,人们也难以察觉。
最好的保护策略就是未病先防,从日常饮食入手,减少对肝脏有害的食物摄入,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戒酒等。
肝脏健康,才能支撑身体的正常运行。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肝脏健康,远离这些“隐形杀手”,让身体更轻松、更健康!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众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