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属于北京某211院校的小王——简历上赫然印着“华北电力大学”,实习经历缀满国网项目;另一份来自甘肃某双非院校的小李,专业成绩全院第一,却在“毕业院校”一栏写着“兰州交通大学”。
两名毕业生的求职日记
2024年秋招季,两份简历被摆上某省电力公司的会议桌。
一份属于北京某211院校的小王——简历上赫然印着“华北电力大学”,实习经历缀满国网项目;另一份来自甘肃某双非院校的小李,专业成绩全院第一,却在“毕业院校”一栏写着“兰州交通大学”。
三天后,小王收到总部管培生的录取通知,小李的邮箱里只有一条短信:“感谢投递,建议关注西部偏远县局岗位。”
这就是现实,也是电力就业市场最赤裸的“学历折叠”。
翻开中国电力就业版图,院校等级如同武林门派般泾渭分明:
“名门正派”:清华、华科等985院校毕业生,天然手握“直通券”。某东部电网2022年校招数据显示,核心岗位中985/211生源占比超75%。
“地方帮派”:如上海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双非“电力嫡系”,凭借行业人脉扎根本地电网,但晋升天花板肉眼可见。
“江湖散修”:普通双非院校学生,往往被“下放”至县镇变电站,一位贵州某县局员工自嘲:“我们不是‘电力工人’,是‘电力农民工’。”
某招聘负责人私下坦言:“不是我们迷信学历,但系统内‘传帮带’几十年,校友圈早把路铺好了。”
1.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
北京坐拥7所电力相关名校,而青海全省仅青海大学一所211。这种差距直接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悬殊——2023年国网青海分公司录取名单中,本地生源占比不足30%,余下名额多被外地名校生“降维抢占”。
2. 招聘规则里的“玻璃屏障”
某电力设计院HR透露:“系统内有个不成文公式:985=培养对象,211=技术骨干,双非=基层劳力。”更残酷的是,部分省份电网招考虽不明说,却将“双一流院校”设为简历初筛关键词。
本地企业偏爱本地院校本是常态,但在电力行业却演化出荒诞剧:
上海电力大学学生挤破头想进市局,却发现名额被交大、同济毕业生瓜分;
西北某双非电气生返乡应聘,却被要求“必须有东部211以上交流经历”。
一位网友辛辣评论:“电力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结果大家都卡在城墙上。”
并非所有故事都充满绝望。
案例1:长沙理工大学毕业生老张,扎根湖南某县局十年,凭借对山区电网改造的钻研,成为全省首个从乡镇站走进省公司专家组的“草根工程师”。
案例2:95后女生小林(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开发出配电设备AI巡检系统,让所在县局效率提升40%,破格调入研发中心。
他们的经历印证着:当学历的“出厂设置”不够亮眼,持续迭代的“系统版本”才是破局关键。正如某电网老师傅所说:“线路架得再高,最后还得接地气。”
面对Z世代求职者,电力行业正遭遇微妙变革:
“逃离电网”现象:某211高校调研显示,32%电气生转投新能源车企,理由很现实:“在电网熬十年科长,不如在比亚迪三年赚套房首付。”
技术重构规则:随着特高压、虚拟电厂等新技术爆发,某省电力研究院2024年社招中,反而从互联网大厂挖来多名双非背景算法工程师。
政策风向标:国家近期提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某偏远县局负责人感慨:“过去我们求着大学生来,现在得求他们会搞光伏、懂储能。”
电力,照见的不只是灯火
当我们在讨论电力就业时,本质上是在审视一个时代的生存逻辑——
有人用学历当敲门砖,有人把实干作登云梯;
有人困在系统的齿轮里,有人在技术的浪潮上起舞。
或许正如那条横贯中国的特高压线路:
唯有打破“电压等级”的偏见,
才能让每度电都找到发光的意义。
来源:图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