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4年1月,根据临时中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朱德、周恩来率领前方总司令部从宁都撤回瑞金沙洲坝乌石龙村。这时,叶剑英已被调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担任合 并后的总参谋长。
1934年1月,根据临时中央的决定,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朱德、周恩来率领前方总司令部从宁都撤回瑞金沙洲坝乌石龙村。这时,叶剑英已被调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担任合 并后的总参谋长。
2月3日,中革军委改组,军委主席仍为朱德,周恩来,王稼祥任副主席。改组后的中革军委下设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总供给部、总动员部、总兵站、总卫生部、政治保卫部等工作机关。
总司令部为中革军委军事行政工作的统率机关,总政治部则 是红军的党和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关。
改组后的总司令部设六个职能局,分管作战、情报、通信、人 事、供给,训练(教育)等工作。
同时,各局机构、人员均有扩大,红军参谋工作建设达到鼎盛时期。为充分展示当时参谋工作全貌,兹将各职能局的工作内容及作用分述如下:
一、第一局的工作情况
第一局主管作战指挥工作,是总司令部发号施令的牵头机关。
1,出谋划策的作战科。
作战科除履行作战职责以外,还要兼做其他工作,因为那时中 革军委和总部首长均没有配备秘书,用孔石泉的话是:首长交待什么就做什么,什么工作都干,也就是参与党中央、中革军委和总部首长指挥红军行动和指导工作的计谋。具
体做法是:局长指定六个参谋,两人一组,分三班轮流担负24小时作战值班(每组正副各一,8小时轮换),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实行面对面领导,一切来往文件,电报等均由值班参谋承上启下。
另外两名参谋做局里的日常工作。
首长到部队检查指导工作,参加重要会议(党中央召开的会议除外),均派作战参谋跟随,当场决定的问题,能办的就地解决,现场处理不了的,回来办理。对于中革军委首长和总参谋长已经明确了的意图或授权处理的问题,值班参谋可以用首长、机关的名义,下达命令、指示和答复解决,事后报告。
值班参谋在这8小时内所做的工作,答复或处理的问题,均记 在《阵中日记》中。未尽事项则交给接班者继续承办,以保持连续 性。
红军总司令部序列表(1934.1~1934.9)-一第一局局长左权
作战科科长(缺)
[插图]
教育科、无线电总队,电话总队
一-第四局局长叶剑英
局下辖:人事、兵员、编装科--第五局局长宋裕和
[插图]
中革军委首长规定:作战参谋应了解与掌握全国红军的情况
和核心机密,做到有问必答,主动汇报。为此,要求他们在政治上对党绝对忠诚可靠,在业务上能起草文件电报,处理日常行政工作,机智办事。为使他们成为党中央,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长实施对红军的指挥与处理各项工作的助手,给他们创造便利的工作条件,党中央的决策一一主要是三人团的活动与意图,机要科、二局、三 局的内部业务,对作战参谋不保密。
总之,作战参谋在局长的具体领导下,及时搜集敌、友、我三方
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出建议,记录首长的意图决心,拟写出作战文书,迅速下达执行;对下面来的情况,立即研究,拟出处理意 见,上呈首长批示。
2。翻译电报的机要科。
机要科掌管机要密码,编制与翻译无线电报业务。
红军的机要译电业务,是在粉碎了蒋介石对苏区红军第三次
“围剿”,缴获了敌人的无线电台后发展起来的。不久党中央又派了我党培养的无线电报务干部进入苏区,编制了机要密码本子,才逐步建立无线电通信,同上海党中央和全国各地的红军建立了联络。
到撤离中央苏区时,从中革军委到各军团、省军区、主力师建立了机要译电业务。用无线电报同远离中革军委的部队进行联系,下达命令,报告战情,要比骑兵、步兵传递快得多。当时的电报速度等级分;平、急、火急、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因此,各军团、省军区、师属电台要与总部三局无线分队保持不间断或定时(行军作 战时)的联络。
电报的机密程度分:普译、密译(由机要组长或科长译)、亲译(首长自译或由他指定的人译)。
机要科的干部与译电人员,要严格遵守机密规定,一切来往电报的内容,对外不允许泄露,要守口如瓶。
机要科的值班制度,与作战参谋的值班相同。来往电报频繁 时,全科人员都参加工作。
机要科编制在一局的原因是,来往的电报内容多系核心机密,下达的电文又从值班参谋那里发出,这样就能加快译发速度,更便于保密,因为三局的无线电报务人员与机要人员互不联系,不知道 对方的联络信号和密码内容。
3。搜集敌情的侦察科。
侦察科掌管地面侦察把握敌友情况的业务。
来源:甘露糖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