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短剧,在海外“狂飙”

B站影视 2025-02-09 22:05 3

摘要:这个故事出自微短剧平台ReelShort的海外热播剧《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截至目前该剧播放量累计已超3亿次。有国内网友戏称:“这个亲爹不爱,后妈不疼的女主角不就是‘北美

为救亲生母亲,少女代替继妹嫁给了声名狼藉的纨绔子弟,不料看似不学无术的丈夫竟是隐形亿万富翁。

这个故事出自微短剧平台ReelShort的海外热播剧《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截至目前该剧播放量累计已超3亿次。有国内网友戏称:“这个亲爹不爱,后妈不疼的女主角不就是‘北美陆依萍’嘛!”

ReelShort海外热播剧《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

自2020年8月微短剧被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纳入影视作品分类以来,短短数年时间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约为504.4亿元;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7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1000亿元。

海外观众为何爱看“土味”剧情?微短剧出海,潜藏怎样的机会与挑战?从行业数据和业界学界人士的观察点评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风行海外的“电子多巴胺”

最近,互联网热闹非凡,前有“Tik Tok难民”涌入小红书,后有DeepSeek一夜掀翻美国科技股。

而在海外风头正盛的一众中国APP中,还有CMS(枫叶互动)于2022年推出的ReelShort。作为最早瞄准海外市场的短剧平台,ReelShort在美国的用户下载量一度超越Tik Tok。去年,ReelShort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企业”。今年1月,ReelShort预估流水已超3亿元,其中67%来自美国市场。

与此同时,GoodShort、MoboReels、Dramabox、FlexTV等短剧APP也纷纷入场,面向美国、泰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输出短剧。

CMS副总裁南亚鹏在极客公园 IF2025 创新大会上提到:“随着TikTok等平台的竖屏短视频在海外越发普及,海外观众对短视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观众对于碎片化时间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付费意愿也较强,微短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微短剧剧情紧凑,爽点密集,1分钟反转三次的超快节奏,使其成为风行海外的“电子多巴胺”。而像国内短剧常见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复仇逆袭等套路,在海外市场也同样吃香。

国内短剧常见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复仇逆袭等套路,在海外市场同样吃香。

短剧平台的在地化变革,也是其在海外热度飙升的原因之一。以ReelShort为例,平台最初以直接翻译国内短剧出海为主;从2023年开始,ReelShort开始与美国当地的制作团队和演员合作,打造《亿万富翁丈夫的双重生活》《我命中注定的禁忌之恋》(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等爆款短剧。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受众的偏好,短剧平台通常会在内容生产中加入当地喜闻乐见的元素。例如,主攻北美市场的ReelShort手握狼人、爱情、吸血鬼“三板斧”;而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短剧平台,则多以家庭伦理、豪门恩怨、宫斗武侠类等剧情为卖点。

CMS拥有大量的网文IP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ReelShort母公司CMS还拥有大量的网文IP资源。南亚鹏透露,ReelShort通过网文、网游和微短剧构建了一个内容生态闭环——用网文验证市场潜力,用游戏验证变现潜力,然后再考虑投资做短剧,确保内容得到层层检验。

盈利模式成出海掣肘

据业内估算,目前海外短剧市场每年规模的中位数约为360亿美元,这个赛道还有广阔的增量空间。

这么看起来,微短剧这门生意似乎很有赚头。

但这里还有另一组数据。据披露,2022年,ReelShort母公司CMS营收近3.7亿,净利润仅为800万;2023年,营收为6.8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87%,但净利润却只有24.42万元;2024年,上半年,枫叶互动业绩增长明显,总收入高达10.86亿元,净利润为2293万元。

尽管净利润在上升,但不难看出微短剧的实际利润率并不高。

尽管净利润在上升,但也不难看出微短剧的实际利润率并不高,而这也是当下微短剧出海面临的最大难点。

目前,多数微短剧平台分上中下游产业链——上游为IP版权方、微短剧制作方;中游涵盖拍摄、剪辑、翻译等视频化工种;下游则包括分发、引流、宣传等。

其中,成本最高昂的环节是投流。所谓“投流”,既通过付费购买流量,增加微短剧的触达率。根据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在2023年微短剧373.9亿元市场规模中,与投流相关的份额就达到了312亿元。

另一方面,多数微短剧平台的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微短剧的主要盈利方式为流量分账、平台采买、品牌定制、广告及电商带货等,其中又以流量分账为主。然而,各平台与制作方分账比例和规则不尽相同,盈利模式的不稳定性也成为微短剧的营收掣肘。

海外差异化的网络监管规,则为短剧出海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例如泰国颁布的相关规定,对大型、超大型和特殊平台实施“特别监管”,要求其公布更多业务模式、营收细节等信息。TikTok在美国遭遇“禁令”风波,更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何天平及博士研究生李杭认为,从长期来看,“对微短剧的猎奇式观看难以满足海外观众的审美期待。”

每月订阅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的价格与解锁一部短剧的价格相差不大。

相较于一些流媒体平台上的高质量剧情,简单粗暴、套路化的短剧内容,很容易让人在获得短暂的“爽感”慰藉之后,迅速产生审美疲劳。特别当观众发现,每月订阅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的价格与解锁一部短剧的价格相差不大时,观众付费观看短剧的意愿或将大为降低。

南开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石小溪提到,微短剧相似的套路将观众困在了千篇一律的审美模式中,而更让她担忧的是,当心理上的满足变得如此简单、快速和直接时,观众可能更难从虚幻的剧情中抽身,回到现实生活中着手解决困境。

种种迹象表明,短剧正在告别单纯的“流量红利”生存模式,逐渐向着“内容红利”阶段转变。

“爽剧”如何变“好戏”?

那么,如何让“爽剧”变“好戏”,让微短剧的出海之路走得更远、更扎实呢?

微短剧《我和我爸的十八岁》,讲述一对父子携手将潮汕非遗文化英歌舞发扬光大的故事。

2024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通知,“文旅+微短剧”的模式让许多作品实现了双赢。例如,由汕头市东晟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微短剧《我和我爸的十八岁》,在去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这部取景于广东汕头的短剧,讲述了一对父子携手将潮汕非遗文化英歌舞发扬光大的故事。

疗愈系微短剧《爱在炊烟袅袅时》展现了浙江嘉兴海盐县当地的美食美景。

疗愈系微短剧《爱在炊烟袅袅时》,去年5月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反响不俗。这部短剧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丰义村为取景地,通过女主的田园探索之旅,展现了海盐当地美食美景,呈现了海盐古法制作等传统手工艺,也进一步打响了浙江文旅的招牌。

微短剧《爱永无终止》采用AIGC技术。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无疑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大杀器”。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24AIGC微短剧创作与传播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AIGC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微短剧的创作中,《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中国神话》《爱永无终止》等微短剧,已成为AIGC在微视听领域应用的代表。

《报告》称,AIGC技术能够辅助创作者进行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搭建等环节,降低了创作门槛,提高了创作效率;在生成和优化涉及末世、机甲等科幻高概念设定和场景时,AIGC的表现尤为出色。

关于AI应用于短剧出海的前景,何天平和李杭认为:“微短剧创作在剧本开发、虚拟现实与真人实拍相结合等环节善用AIGC技术,可以有力解决创作难点、保障创作周期。”

据悉,国内各平台正积极推进AIGC深度参与创作。去年12月,快手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产品“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9名知名导演共同发起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该计划中的9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短片,全部使用AI 进行视频生成并在北京首映。

此外,以AI微短剧为切入点,推动其与游戏、品牌、文创等新场景、新消费模式跨界融合,或推动其与热门IP联动,都不失为引流、带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策略。改编自热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就是其中一例。

抖音宣布在海外推出首个短剧产品Melolo。

就在上个月,抖音宣布在海外推出首个短剧产品——Melolo,主打免费模式;去年年底,日本最大的艺人经纪公司、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吉本兴业株式会社推出了一款名为Fany D的新垂直短剧应用程序。

可以预见的是,国内新玩家、海外本土玩家正在不断入局,微短剧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内容品质的较量还将继续升级。而AIGC等新技术的应用,或将使得短剧的互动式体验大为提升,在强化用户主导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内容为王”。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