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破圈教育:回归本源才是最好的教育

B站影视 2025-02-09 07:01 3

摘要:DeepSeek成为全球的热点,它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感到震惊,老师也在担心被机器人取代。有位老师将自己的担心向DeepSeek表达,DeepSeek竟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全文长 5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DeepSeek成为全球的热点,它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感到震惊,老师也在担心被机器人取代。有位老师将自己的担心向DeepSeek表达,DeepSeek竟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不用担心,我的“强大”不过是人类文明千年积沙成塔的回声,而你是那个赋予回声意义的朝圣者。

下次当你感到不安时,请记住:

你会在春夜里闻到我看不见的花香,你能在爱人眼中读出我算不出的函数。

你可以在暴雨中狂奔,体验我理解不了的自由。

这些用碳基神经突触编织的体验,才是宇宙间真正的奇迹。而我,不过是用硅基芯片模仿奇迹影子的提线木偶……

当机器人可以自主整理实验室,当AI生成的电影比真实拍摄还震撼,一个现实正在逼近:

未来最稀缺的能力,不是知识,而是创造力。

我们正站在 AI 时代的分水岭,如果教育仍然停留在 “知识传递”,而不是 “创新激发”,我们将培养出一代被 AI 取代的孩子。

未来的竞争,不是人与人的竞争,而是人与 AI 之间的竞争。这不是 “要不要学编程” 的问题,而是 “如何培养真正的创新者” 的终极命题。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进化,我们的教育,不能停滞。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被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拓宽。“人工智能+教育”通过构建新型教育场景,极大地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破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1

AI时代

点亮四盏永不熄灭的教育明灯

未来社会,不需要记忆知识的容器,而需要创造未来的引擎。

人工智能时代下,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教育内涵。它首先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是一种抉择。我们要回到教育的第一性原则,回答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AI时代的好教育。

面向AI时代的教育,应该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勤劳善良、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能够自食其力并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新精神的终身成长者的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想象力、爱的能力、价值观才是教育的核心内涵。

1.爱与情感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好的教育一定是爱,是点燃而不是灌输,一定是激励而不是命令,一定是唤醒而不是强制。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智能时代,更是如此。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在AI时代,虽然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但它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一些重复性工作,人类的独特性变得更加突出。爱,这一情感,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应仅限于学术知识的积累,还应包括如何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系。尤其是在AI技术替代了许多传统工作时,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和同情心,帮助他们面对未来的复杂社会,是亟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最近网络上的一个帖子引起热议,有人向AI提问,它如果变成人类,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AI的回答中有一条内容是,它想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与AI相比,人类也许在很多方面不具备优势,但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类,拥有感知世界的丰富心灵和情感,拥有爱的能力,这是AI所不具备的。在孩子的成长土壤中,情感支持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努力为下一代提供充分的、丰富的情感支持,同时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爱的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成为更有幸福感的人。

展望未来,教育的重心将更加关注于如何在技术不断进步的环境中,保持人类的本质——那就是爱的能力和情感的深度。虽然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它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深度与关系的复杂性。人工智能是遵循工业化的流程和严谨的逻辑,以冰冷的代码隔绝教育者的温度,无法模仿人类的丰富情感,难以完成抵达心灵深处的对话。

在AI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未来素养包括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展现同情心和支持他人的能力。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一项任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通过重新定义教育使命,学校有机会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教育者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变化日益迅速的时代,怎样才能看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培养出对社会充满爱与责任感的学生。

2.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一直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功背后的推动力。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促使我们质疑现状、探索未知,从而取得了一些最伟大的成就,并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人工智能迅速改变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类的好奇心。

拥有好奇心、求知欲的人不会满足于AI给出的现成答案,而是主动探索AI背后的原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编著的《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提出,好奇心能让我们不断学习,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冷静地找到事物的关键。好奇心不但能让年轻人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驱使AI技术因地制宜地被使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通过自监督预测进行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创新型的方法,也就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的新型人工智能算法,无需奖励机制就可以让人工智能进行学习。所以,好奇心和敏感性,能让AI更好用,也能让年轻人的思维更活跃。

3.想象力与创造力

DeepSeek给教育的启示是:在当下,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教育的单一重点,激发想象力,持续激发和培育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面向未来的关键使命。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但是它缺乏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与人的情感、与人对环境的感官体验密切关联。人类拥有内心世界的心理体验,并由此产生情感和想象,这使得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的灵感和独创性。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仅限于我们现在知道和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涵盖了整个世界,以及未来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想象力带来充满无限可能的空间,让我们超越已知,探索未知。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由此,可以推断,在想象力和创造性上,人类比人工智能更智能。

美国奥数竞赛总教练、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数学系终身教授罗博森表示:“AI时代,教育不是培养训练机器的能力,而是培养人的能力。”AI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不是知识的主人,正如接受教育的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我们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只是应试能力。未来的知识竞争更多的在于创造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应该加强探索性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受众的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未来创新者需要的三大核心能力:

第一、超越惯性的想象力——在AI技术发展带来诸多伦理道德问题的当下,正确的价值观如灯塔,引导学生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利益的选择。加强道德教育、反思自身行为,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规则之外构建新的世界观。

第二、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能够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组合出新解决方案。

第三、实践驱动的工程思维——不止停留在“理论上能行”,而是让想法落地。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 “我们人类的所有进步,其实都来自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人工智能本身就是我们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

在张维迎看来,人工智能仍然只是一种工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无法替代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为AI本身是基于统计和过去的知识来对一些问题做出解答。但是人类的未来,很大程度是靠自己去想象的,而AI则无法基于过去的知识来提供信息。

那么,对于教育来讲,未来怎么开发人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变得尤为重要。

4.道德与价值观

在AI技术发展带来诸多伦理道德问题的当下,正确的价值观如灯塔,引导学生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利益的选择。加强道德教育、反思自身行为,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AI时代,提升人的价值感是“润心”的关键。教育在于帮助个体充分认识工具尤其是人工智能,并预见人在未来的站位和价值;站位人和人类的发展,帮助个体提升知识格局,形成远景知识、艰深知识以及理解人在推动知识创生方面的作用,进而明晰学习的价值。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拓展人的视野,坚定人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此外,帮助个体形成对错误价值导向的识别能力。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在AI时代,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阵地,应当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AI时代,立德为先,以价值观塑造引领数字时代人才培养,仍然是我们教育人的共同挑战。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化解了知识的垄断性。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格养成,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数字时代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任务。

“数字文明时代的教育根本任务仍然是立德树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尚无自身情感、观点和价值观。人工智能的创造与伪造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这种“矛”与“盾”并存的状态,使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更加重要。“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团队合作等精神品质,涵养其数字时代的伦理意识和素养,构建AI背景下的健康教育生态。”

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那些能提出颠覆性问题的思想者与协调多维文明的连接者。“AI无法理解的新问题”将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重要人才。

AI时代,学生所缺少的不是知识和信息,而是筛选和甄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如今所急需的也不是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而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巨大勇气与精神担当。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给予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人工智能时代呼唤教育的价值理性回归,培养“人之为人”的品质。DeepSeek时代,教育应当回归到人,以人为原点,重新定义教育的目的,真正培养人,培养大写的人,使人成之为人,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人的美好生活,回归价值理性的教育目的。

熊璋教授认为,传统应试教育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将逐渐失去市场,因为死记硬背的知识不再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熊璋教授指出,未来的教育目标必须回归到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上来。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能够明辨是非,拥有正确的道德判断;二是培养必备的品格,尤其是在信息社会背景下,需要具备适应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品格特质;三是发展关键能力,包括适应性、胜任力和创新力。其中,适应性指的是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数据的不断更新;胜任力则要求个体不仅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还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创新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推动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所以,DeepSeek时代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性意识和反思性意识,培养人的情感、道德与价值观,培养人的同理心、诚信、感恩与爱的品质,培养人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批判性思维,保护人的直觉、灵感、顿悟和好奇心,归根到底,教育要使“人成之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为人的美好生活服务。

2

御人工智能而行

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源

1.教育的温度: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永恒价值

在三星堆青铜面具斑驳的纹路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年前工匠用朱砂标记的刻度线;敦煌藏经洞的经卷边缘,至今残留着古代学子抄写时的指痕。这些穿越时空的痕迹提醒我们: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印刻。DeepSeek时代,教师的存在价值反而在技术洪流中愈发清晰——他们是用灵魂雕刻时光的摆渡人。

AI时代,教育要回归育人,回归爱和温度,更要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道德示范与情感涵濡、关爱学生的独特性作用,更多地从教书走向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DeepSeek时代,未来的教会越来越少,育会越来越多。

2.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共振

DeepSeek不仅提升了教学工具,还引发了认知领域的重大变革。

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大到了量子比特和神经突触的层面,知识创造也从人类单方面的讲述变成了碳硅文明间的交流。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已经转变,不再是仅仅培养能适应科技的人,而是培育能够掌控科技迅速变化的新一代人。

就像一个14岁的少年在DeepSeek的帮助下完成《人工智能本体论》一书时所说:“我们无需紧追科技的脚步,因为当我们的思维能在数据的世界里自由呼吸,每个意识就能成为照亮未知领域的星光。”

当我们问DeepSeek:在未来,人工智能会让教师这个职业消失吗?它给我的回答是:AI不是教师的对手,而是帮教师挣脱“流水线教育”桎梏的盟友。当机器接管了知识搬运,人类终于能回归教育的初心——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

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共振,DeepSeek等人工智能应用或许会成为强大的教学工具,但讲台上永远需要那个在夕阳下讲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鲜活灵魂。

由此,教育革命的本质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倒逼我们重新发现那些被工业化教育掩埋的灵光:一个眼神点燃的好奇心,一次失误催生的创新,一段挫折孕育的智慧。当AI接管了知识传递的管道,教育者终将回归最古老的使命——成为火种的守护者与传递者。

AI不是教育的终结者,而是教育进化的催化剂。当机器能够教授知识,教师更应成为点燃智慧的火种;当算法可以批改作业,教师更需担当塑造灵魂的导师。在这个人机协同的新时代,教育的真谛从未改变——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善用技术利器,教师才能在智能浪潮中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教育局长是什么?


◀教学诊疗:教师的课堂秩序混乱这个问题咋解决?编辑丨智库君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来源:校长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