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冶金技校那些事

B站影视 2025-02-01 11:05 3

摘要:从坊间对这所技校的有关历史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所技校于一九七八年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批准恢复建校,一九七九年正式招生,原名为“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批准规模为800人。

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初,在陕西省渭南地区华县莲花寺,有一个很著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它就是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

从坊间对这所技校的有关历史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所技校于一九七八年经陕西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批准恢复建校,一九七九年正式招生,原名为“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批准规模为800人。

一九九五年,由于管理体制的变更,学校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从此更名为“陕西有色金属技工学校”。

一九九八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学校下划陕西省,隶属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系陕西省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但是,事实上这所技校的校名更改从1985年当年毕业的应届生中就已经开始了。

在当年该校为应届毕业生颁发的毕业证书上,笔者发现,毕业证封皮为“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而毕业证内芯纸质页上学校的钢印已经换成了“陕西省有色金属技工学校”。

从1979年开始招生,再到1989年这所技校整体从华县莲花寺迁至现在的渭南华州区南街前,在十年的办学过程中,这所技校都是在华县莲花寺这个偏僻的小镇度过的。

如今,昔日的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校园,早已成为了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冶炼分公司的一个职工家属区。

走进位于陇海铁路北渭南华州区莲花寺镇冶炼厂的东家属院内,探寻当年的陕西冶金技校旧址所在地,可以看到这里仅剩下了当年教职工的住宅楼,和学生宿舍大楼、教师办公大楼、以及学生食堂。那一排排的教室,还有学生洗澡的浴室、锻炼的操场早已经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了。

当时,在铁路还没有大提速前,陇海铁路大动脉上,每天东来西往停靠在莲花寺这个四等小站的客运列车就有八趟,加之,这里南靠少华山,北依关中平原,处处是荷花池塘,遍地是竹林植被。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310国道和陇海铁路在这里穿越而过,这所技校尽管位置偏僻,但是在周边百公里也是家喻户晓,很有名气。

当时的莲花寺小镇,不仅有陕西省冶金技校,也有渭南农校(分部),莲花寺八一中学等学校。

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生以来,先后开办了采矿、选矿、汽车修理、电工、车工、铸造、冶炼、钳工、化验、矿山机械、汽车驾驶、计量、铆焊、管工、制药、半导体、锅炉、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礼仪、模具、数控加工、机电一体等二十三个专业(工种)。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建校以来,在四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这所技校先后为陕西省冶金系统输送和培养了成千上万名的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工人。仅仅为金堆城钼业公司一家企业,就输送和培养了万余名的优秀技术人才,而学校旁边这里新建的钼冶炼厂近千名职工中就有50%以上的人来自于陕西冶金技工学校。

这些毕业生在金堆城钼业公司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在金堆城钼业公司六十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仅从这个技校毕业的学生中,就有成百上千的人成为了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处级和科级干部,还有更多的人成为了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匠”人才、技师、高级技师,以及各工种岗位的优秀技术工人。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陕西渭南华县莲花寺的这所陕西省冶金技校的教学基地内,有四栋教职工住宅楼、一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学生食堂、一个操场、一间浴室、还有七八间教室、一个校医务室,每年学校的教职工和在校生基本维持在500-800人。

在陇海铁路南边则是技校学生的实习工厂。学生在学习期间经常会来这里进行电钳焊等实操练习。遇到校内工厂无法安排的专业和实习科目时,学校便将这些学生安排到全国各地对口的工厂或者实习基地进行实操演练。

生源充足,毕业学生素质和技术水平高,能够独当一面,企业和社会信誉度好,就业有保证等,是当时这所技校的最大优势。

二十世纪,这所技校属于陕西省教育部门和冶金部西安分公司以及金堆城矿联合办学的,每年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二生源是来自陕西冶金系统和金堆城矿区内部的定向委培生,其余三分之一生源,则是面向陕西省其他地方,招收参加社会统招考试而录取的考生。

那个时候能上技校的都是城镇商品粮户口,农村户口的学生是没有资格上技校的。

技校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比大学都吃香。因为技校属于本土学校,学生毕业后都会被分配在本地的国营企事业单位工作。

记得我读高中时曾经读过一篇来自官方大报纸的消息。报纸上介绍说很多北京和上海的考生,他们宁愿在本土上技校,也不愿意去外地上大学、上中专。因为他们一旦去外地上了大学、上了中专,就很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了,所以很多成绩优异的考生就选择了报考技校,而不报考外地的大中专院校。

当时的陕西省冶金技校,学生食宿基本全是免费的。每个月月初,学校都会给每位学生发一本够吃一个月的早中晚餐券。学生每天吃饭只需从餐券本上按照“早中晚”顺序撕下相应的餐票就可以去食堂免费吃饭了。学习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属于内部定向委培招生和社会统招相结合的学校。

定向委培生,基本都是西安有色系统和金堆城钼业公司的职工子女,他们一般都只有初中文化,而社会统招生,则全部是高中毕业生。

初中毕业的学生在技校学制为三年,高中毕业的学生在技校学制为两年。其中,1983年在国家高考唯一实行过“一条龙”招生录取的这一年份里,这个技校有一部分学生都是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后,因为大学和中专录取分数不够,降分后被技校录取。

在这些被技校录取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高考漏子”,即已经上了大学或者中专考试录取分数线,因为填报志愿或者身体体检等原因,最后被“筛查下来”的考生。

在八十年代,高考还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考得进去的年份,能考上中专和技校,也算是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都不错的学生。

这里用一个真实的事例来予以佐证。 1983年,陕西省高考录取分数线为文科442分,理科440分;中专录取分数线文科430分、理科420分,技校录取分数线文科360分、理科330分。

从这三个层次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分数差距不像今天的一本二本职校差距那么大。

1975年冶金部计划在陕西渭南华县莲花寺这里新建一座钼铁冶炼厂。1986年后,随着莲花寺钼冶炼厂筹建工作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省有关部门决定将陕西冶金技校整体搬迁到位于莲花寺西边的华县县城,以便将这个技校校园作为新建的钼铁冶炼厂职工家属们的生活区,至此,陕西冶金技工学校便结束了她在华县莲花寺的历史。

在计划经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工作分配的,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也不例外。

那个年代,很多大中专和技校校园设施都很简陋,学生教室和宿舍基本没有采暖和降温设施。冬天学生宿舍没有暖气,夏天甚至连电风扇也没有。学生教室里,冬天条件好点的也仅有燃煤的铁炉子取暖,夏天更没有空调进行降温。

拿陕西冶金技校学生来说,因为宿舍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大家下了晚自习就拿上暖壶去学校的开水房灌水,晚上放到被窝里取暖。学生打一个四磅容量热水瓶的开水,仅仅只要一分钱。洗一次热水澡,也只有一毛五分钱。

住宿和一日三餐都是免费的。每年放寒假了,有时学校还会为每个学生发一点糖果点心之类的礼品。

从笔者征集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校技校学生保留的珍贵照片中,可以看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技校学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青涩年华写满在每个人的脸上。

能够有幸考入技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参加国家统招考试而录入技校的社会考生,更是把进入技校学习当做大学的后备学校。

有的在校学生,一边学习技校文化课程,一边抽出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奋发学习,努力上进,誓把被“耽误的青春”抢回来。“比学赶帮超”是当时在学生中最流行的口号!

那个时候,技校毕业生之所以吃香和受用人单位欢迎,是因为他们每个人走出校门后,都可以在企业生产岗位上独当一面。

无论是两年制的高中技校学生,还是三年制的初中技校学生,他们在学校期间,除了学习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钳工、焊工、电工等通用实操技能的训练,并通过严格的个人独立操作实操考核。理论和实操考核都通过了,才能毕业。

在理论文化课学习方面,许多教材用的都是大中专教材,尤其是新开的一些专业,比如当时冶金技校新开的锅炉专业。由于这个专业在当时不仅全国的技工学校很少开设,就是当时的大专院校,也仅有西安交大等少数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因此,陕西冶金技校锅炉专业学生们用的很多教材都是选自大学同专业在校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像流体力学、热工学、工业锅炉、高等数学等教材。

在师资方面,技校的老师有的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专职从事教育教学的,有的是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具有实操技能的干部工人。他们都是既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同时又具有一定实操技能的优秀老师。

在新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如果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老师,就会从大专院校或者大型企业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

当时的技校,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相结合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而实操技能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要是和机械电器有关的专业,每位在校学生,都必须能够看懂图纸,会操作使用基本的机械、电器,会使用基本的工器具和量具,同时,能独立进行基本的钳工、焊工、电工操作,以及机械电器基本维修知识与技能,除了这些通用技术技能应该掌握外,不同的专业学生,都必须扎实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理论与实操技能。

以当时与机械有关的专业通用实习需要完成的考试考核科目来举例说明。

钳工考试科目:要做一个六棱角的方锤,从看图纸下料,到整个加工完成,期间要用到千分尺、锯工、量尺、画规、游标卡尺、各种锉刀、砂轮、台钻机等十几种工器具。

电气焊考试科目:要完成实操技能考核工件科目的焊接,要独立完成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的连接和正确操作使用,同时,还必须独立完成对工件的气割到电焊之间的割枪与焊枪切换,以及焊接过程中电流大小的调节等一系列规范动作。

电工基本的科目考核:实操技能考核中,每个学生要独立完成看懂电器线路图,能独立进行串并联线布线,照明灯和开关以及插座等的连接,电器的简单故障的判断与处理等。

而以上的钳工、焊工、电器考核,并非是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应考科目,而是其他非这三个专业学生都必须进行的通用基本技能考核,就像我们今天的大学所有专业都必须进行的《思政》课考核一样。

技校的实习工厂老师,都是具有相当实操技术的老师傅,他们几乎全部都是从企业各个工种和专业中万里挑一出来的八级工。

八级工,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工匠”人才,对应的职称就是高级技师,而他们的技能水平甚至比现在很多“工匠”人才、高级技师还胜一筹。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高质量实操技能老师,所以才能培养出来技能过硬的成千上万名在企业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

每个专业的技校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深入到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企业进行6个月到一年半不等的实操技能锻炼。他们到了实习的企业,都会被分配到与他们专业相对应的车间班组工作岗位,或者与师傅一起操作,或者个人独立操作。

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操锻炼,毕业后,每名技校学生,无需再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直接可以进入企业相对应的工种岗位,上岗独立操作了。

当时,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服务,一切都是面向冶金系统的企业。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需要多少专业的人才,学校就招收多少学生。企业新增加什么项目,引进什么新设备,学校就新增设什么专业。

像当时陕西省冶金技工学校开设的冶炼专业,化验专业、锅炉专业等,就是为新建在莲花寺的钼冶炼厂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

一切为了企业,一切面向企业,一切服务于企业,就是那个时候技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的!

1983年,在陕西省冶金技校增开设了一个新的专业——“工业锅炉”,这也是该校从1979年开始招生至今为止,开办过的唯一一个“特殊”专业。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个专业在陕西冶金系统来讲,不是通用的。一般这个专业都是在火力发电系统才有的,比如像当时著名的秦岭火力发电厂,它的主导专业就是锅炉,还有汽轮发电机专业等。

这一年,33名或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或参加陕西冶金系统统一考试的考生被录取到这个学校,他们共同组成了新开设的“锅炉”专业班的同学。

这个班的学员,不像当时陕西省冶金技校其他班的学员几乎都是来自金堆城矿区。

锅炉专业的这些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学员来自陕西省冶金系统,其中,有来自西安市辖区内的省冶金系统,有来自富平县的陕西省焦化厂,有来自铜川耀县的西北耐火材料厂,还有来自渭南地区华县的华山半导体材料厂。这些学生是在渭南、蒲城、大荔、富平、蓝田、华县等县市参加当年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通过“一条龙”招生模式被录取过来的。

在这个由33名学员组成的锅炉班里,其中女生21名,男生12名,而且他们之间的年龄相差也很悬殊,相差最大的竟然接近十周岁。跨度从1960年出生,到1969年出生。加之他们又都是高中毕业生,因此,在陕西省冶金技校学习生活的两年中,在他们中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22名女生,12名男生,按理说男生找对象不用出自己班级,就可以解决。更何况这22名女生个个貌如仙女,12名男生也几乎个个英俊帅气。可是,在这些男女生之间发生公开爱恋的故事却并不多,虽然有那么暗恋的几对,但是“名不正言不顺”,也无法载入班级“恋爱的史册”。

或许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开放,或许大家都感觉年龄还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总之,大多数的学生似乎都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倒是几个年龄偏大一点的大姐姐有点“着急”。

锅炉班美女多,在当时也是出了名的。不仅技校未婚老师关注到了,而且住在校园里的冶炼厂职工家属们也注意到了,就连当时在学校培训的金堆城钼业公司在职培训班的学员也被这些美女深深地吸引住了,还有在莲花寺钼冶炼厂里正在上电大的学生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最后还真有的同学在这几个群体里找到了归宿。

说起锅炉班的美女们,不仅仅只是容貌出众,而且个个性格活泼,甚至说是“泼辣”。

她们常常拿自己班里的男生们开玩笑,让这个男生叫她们姐姐,让那个男生称他们“大姐大”;给这个男生起个“小虫虫”外号,给那个男生起一个“猿人”称呼。如果那个男生敢不服气,立马就会遭到七八个女生们的“围攻”,直到有的男生大喊“姐姐,我再也不敢了。”这些女生们才会罢手。

尽管这些女生在班里常常拿男生们“开刷”“取乐”,但是,一旦遇到其他班的人“欺负”锅炉班的男生,这些女生们则立马会调转枪口,“一致对外”!

当时,同级在校的学生有四百多人,涉及到两个选矿班、一个化验班、一个矿机班,还有高一级的管工班等,在当时这七八个专业在校生中,大部分都是三年制的初中生,他们进入这个学校时基本年龄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

这些初中毕业的技校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金堆城矿区的职工子女,因此,他们入技校前在金堆城矿读初中时,原本就是同班同学,又因为他们都是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工作。

相似的家庭背景、大山里封闭的成长环境、自幼无虑的生活条件,外加毕业后包分配工作的无忧,这些还未长大的孩子从大山深处来到莲花寺,犹如“脱缰的野马”“下山的野狼”。他们多数人来到技校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释放”。释放青春的激情,更确切地说是释放青春的“火焰”。

在他们的眼里,除了外面世界的人和事新鲜外,就连外面铁路上跑的火车也是“稀奇”的。

有的孩子因为从出生到长大都是在金堆城大山矿区度过的。没有进入技校前,有些人只是在电视上看见过火车,于是,他们刚到技校时,只要一下课,就会一窝蜂地跑到莲花寺车站的站台上去看火车。

应该说极少数从金堆城矿大山里出来到莲花寺上技校的初中生,在三年的技校学习生活中,没少“折腾”,甚至说是在“折腾里”完成了学习生活,“熬到”了毕业的那一天。

他们的任性、折腾,既是他们那个年龄段所有人的本性,也是矿子弟学校教育的特征。不仅让技校很多代课老师头疼,而且也把一些不好的风气带到了学校。但是,毕竟这样的学生只是极个别,因此,在“五讲四美”大的环境下,技校总体风气还是很好的。

据一位技校毕业的同事曾经向笔者讲述,他们当时读技校时,有一次,新上任的技校学生科科长在学校师生大会上对极个别初中技校生的“放荡不羁”行为,直接发飙,称这极个别的金堆城矿子女学员“男生是土匪,女生是流氓。”

谈对象、逃课、打架,与代课老师顶嘴,甚至隔着窗户辱骂其他代课老师,是当时在这些初中生中极个别人的典型表现形式。

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迸发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晚上个别学生手里拿着脸盆,满楼道“咣咣”乱敲,甚至挑着鞭炮楼上楼下的燃放,搅得整个学生宿舍大楼“鸡犬不宁”。

有一次,化验班几个激情满满的学生冲到锅炉班同学宿舍里,直接挑战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最后在锅炉班同学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强大气势下,灰溜溜地跑了。

在技校生活的那两年,学校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冬天学生宿舍没有暖气。一到了冬天,有的学生就从外面找来麦草编制的草帘子挂在宿舍的窗户上御寒。有的学生直接两个人挤进一个被窝里“报团取暖”。

为了晚上热水洗脚方便,男生们会偷偷制作和使用“热得快”烧水。这种“热得快”,其实就是用几根废的钢锯条中间夹上一根绝缘棍,两头分别接上火线和零线,用的时候接到照明灯泡的电线上,再把它放进搪瓷脸盆就可以将水烧热。当然这样操作不仅违反校规,同时也是极其危险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个周末只有一天休息日。遇到周末休息,家在华县半导体材料厂和华县城内的同学基本都回家了,其他距离远的同学不能回家,大家就相约一起或者去附近的竹林看景、或者去少华山游玩、或者沿着铁路边闲逛;有时也会坐上火车去不远的华山爬山,或者去临潼华清池、兵马俑旅游。

那时,华山的门票和临潼华清池的门票也都是一元钱,兵马俑的门票也仅仅只有五毛钱。

有时,兜里没有钱时,这些学生就会把粮票拿出来换钱。粮票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值钱的,尤其是全国通用粮票。八十年代初中期,陕西省粮票一斤能换五毛钱,全国粮票一斤可以换一元钱。

锅炉班的学员,绝大多数文化基础都很好。在两年的技校学习期间,这个班首先打破了技校历史上单科全班学员不及格的纪录,因此,深得技校领导和代课老师的喜爱。加之,一部分学生在上技校前已经在自己父母的单位有了临时工作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可谓游刃有余,甚至说经验丰富。

在新招的技校生中,既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而技校教材基本全是理科类的。

高中技校生在开设的课程中,是没有语文的,除了《思政》科目,就是高等数学、机械、电工、制图等科目,更由于锅炉专业在全国技校中,也是新开设的专业,因此,没有相应的该专业技校统一教材,所用教材基本都是来自大学同专业的教材,可以说学习难度也相对很大,即便这样,锅炉班全体学员在每次考试中都没有“挂科”的同学。

在锅炉班里,有几个理科生平时上课,都是“三心二意”。有时台上老师在讲课,他们在台下抱本小说津津有味地欣赏,但是每次考试,他们的成绩都是中等偏上。

技校的老师有极个别也是从职工中挑选出来的,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还不是那么高。上课照本宣科,或者讲错了自己也不清楚。记得在高等数学、热工学等授课中,锅炉班有几个理科学生问的问题常常把老师都难住了。

茶余饭后,回到宿舍,大家在一起避免不了对所有的代课老师进行“评头论足”。

不要看教授制图的牛老师是陕北人,方言味很重,但是,他教授的制图课,大家却都能听懂看懂。

还有那个教授《金属工艺学》的张老师,上课时铃铛般清脆的声音,就像催眠曲一样。

班主任魏老师,正儿八经电工出身,上电工课时,理论不多,但是一讲大家都会。

还有那个教《工程力学》的朱老师,在他的脸上你很少看到笑容,但是他对学生的要求却很严格,讲课水平也是杠杠的。

戴眼镜,个子瘦小的韩老师,亲和力很强,经常会约锅炉班的同学去他住的房间侃大山、闲谝。他教的《机械基础学》也是蛮不错。

对了,还有那个以前教俄语,现在给大家教《马哲》的王老太太,每次上课不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就是让大家抄黑板,而且一抄就是45分钟,直抄得你腰酸手麻。

还有那个教体育的郝老师,年龄还没有锅炉班的大姐大岁数大,因此,遇到锅炉班上他的体育课,他时不时的被锅炉班的“大姐大”逗的面红耳赤。因为他在追锅炉班的一个美女,所以一到上体育课大家都很开心,总是给他提一些“分外”的要求,每次他都很痛快的不打折扣“照办”……

教授热工学的任老师、教授流体力学的张老师、教授高等数学的刘老师等等,他们对学生的热爱与负责,都给当时这个锅炉班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岁月如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陕西省冶金技校这个校园内,已经寻不到当年的踪迹了。

陕西冶金技校(有色技校),从1979年开始招生至今,在长达四十余年的办学教学中,先后开办过的专业(工种)多达二十多个,毕业生超过数万人,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大中小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陕西有色技校搬迁华县城后,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所曾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中等技术学校,也渐渐陷入了“招生难”的地步。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技校教学更加“举步维艰”,但是这所中等技术学校曾经的辉煌历史,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成百上千学子的心中。他们将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奉献企业的新征程上,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来源:洒脱风声CZ3x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