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搬进博物馆:看吉林市第二十一中学校项目式学习,让文化传承“看得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20 15:39 2

摘要:为推动吉林市“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近日,吉林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开展了“探秘馆藏密码,共筑文化之城”博物馆项目式学习活动。此次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架构,将知识建构、文化体验与实践创作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馆藏文物中解码家乡历史

为推动吉林市“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感,近日,吉林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开展了“探秘馆藏密码,共筑文化之城”博物馆项目式学习活动。此次活动以项目式学习为架构,将知识建构、文化体验与实践创作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馆藏文物中解码家乡历史,在实践传播中厚植文化自信。

以下视频来源于

吉林市第二十一中学校

一、唤醒文化基因:筑牢知识根基

为让学生的研学之旅更具深度与意义,学校提前筹备了三节特色课程,从不同维度为学生揭开家乡文化的神秘面纱。

地理课:追踪星石印记

地理教师韩洋以197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吉林陨石雨为切入点,讲述了世界最大石陨石(重达1770公斤)的由来。在学生们惊叹于陨石的神奇时,又巧妙融入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陨石的成因、科研价值,以及陨石与地球环境的关系,逐步追寻吉林市“陨石故乡”的星石印记,在学生心中播下探索宇宙奥秘的种子。

历史课:穿越时空长廊

历史教师姜红梅以时间为脉络,带领学生们穿梭于吉林市的历史长河中。在古代史中,从“东明建国”雕像背后的古老传说,到吉林打牲乌拉的独特历史渊源,一句“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引发学生对家乡历史厚重感的无限遐想。近代史中,学生们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将军的英勇事迹。现代史篇中,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水电之母的摇篮,吉林市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其辉煌成就让学生们为家乡感到无比自豪。

道法课:寻味魅力吉林

道法教师付丽从生活视角出发,全方位为学生介绍家乡的魅力。她以乌拉火锅、锅包肉等特色美食勾起学生们的舌尖记忆,用古代官服、近代旗袍展现吉林市独特的服饰文化变迁;讲述作为京剧“第二故乡”的吉林市与京剧名伶、牛子厚的梨园佳话,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多元与活力,领略家乡文化的市井烟火与独特风情。

二、探秘馆藏密码: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课程学习后,学生们怀揣着课堂所学的知识,踏入吉林市博物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馆内,他们看到了在地理课上了解的陨石实物,近距离感受其独特的形态和质感;在历史展区,那些课本中的故事化作了眼前的展品,从古代的器皿到近代的文献,每一件都承载着家乡的记忆;在民俗文化展区,他们触摸京剧脸谱,站在曲艺舞台上合影,仿佛置身于家乡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地参观和随队教师们的深入讲解,学生们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真正实现了一座城与博物馆的深度交融。

三、共筑文化之城:传递家乡之美

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学生们收获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所学、所听、所看转化为实际行动,纷纷动手制作推介家乡的宣传视频。

本次“探秘馆藏密码,共筑文化之城”博物馆项目式学习活动圆满落幕,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之旅。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家乡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吉林市“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