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一早就看到一条颇具讽刺性的热搜:近年频繁以私人情感生活登上热搜并借此带货的张兰汪小菲母子,终于被抖音平台无限期封禁了。紧接着,微博平台也跟上,宣布禁止张兰账号直播。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不少人都留言,“大快人心”。
今天一早就看到一条颇具讽刺性的热搜:近年频繁以私人情感生活登上热搜并借此带货的张兰汪小菲母子,终于被抖音平台无限期封禁了。紧接着,微博平台也跟上,宣布禁止张兰账号直播。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不少人都留言,“大快人心”。
为什么要讲大快人心,实在是因为,大S意外逝世后张汪二人搅动舆论场的意图和能力,已经远超一起普通的公众人物情感纠纷事件,而是一种赤裸裸地对公共信息真实的挑衅和玩弄。对他们的惩治,在事情发酵至此的情况下,是极为必须且必要的。
回看大S意外去世后,张汪二人各种极具戏剧化的行为和言语、对谣言举重若轻地利用,充分展现了他们吃“黑流量”的能力和以此所能得到的好处。最直接的例子,张兰在大S去世后首场直播销售额破百万,直播间新增粉丝十万,收益是明晃晃的。
相比传统社会“逝者为大”“家丑不可外扬”的朴素观念,这一事件折射了当下互联网世界最值得警惕的逻辑:关注度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无论好名声坏名声,只要能出位博得关注,流量就能化作金钱的现实收益。这么一来,公众的注意力、情绪等都可以变成被调动的商品。被张兰汪小菲之流敲骨吸髓的,不只直接与他们关联的逝者,实际上还有被无休止占用注意力和真相空间的公共舆论场。
从张汪二人此前的行为,就不难看出当今互联网的公共话语是怎样被这种负面逻辑扭曲的:为了调动公众的情绪和关注,获得实在的收益,二人不断抛出新的话题、新的爆点,他们并不在意事实本身,甚至故意在镜头前以各种表演混淆事实,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而在快速的传媒分发中,这些信息就这样未加分辨地流入公共信息空间中,带来了更大的信息污染。
当海量个人隐私和谣言被包装成“热点”广泛传播时,其负面效应不仅在于混淆视听,让普通人难辨真伪,更在于故意制造某种虚幻的“反转”,并以这样的过程不断暗示公众:“真相”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精准踩中人性对“被打脸”的恐惧,让人对世界越来越充满“不可信”“不可知”的错觉。“怀疑一切”看似是一种理性态度,却并未导向更加理性的结果,这其实是被源源不断的虚假信息规训出的认知习惯。
为啥这么说?一旦这些被炮制的“狼来了”故事越来越多,公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会发生根本性的颠覆,形成某种认知层面的“膝跳反射”,其中就包括对真实信息的无差别攻击,甚至对公共事件和讨论表现出某种厌倦、淡漠和绝对中立。长此以往,社会共识的形成将更加困难。
最典型的表现是某种“理中客”式的思维方式,说白了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毕竟,这在直觉层面是最“安全”的表态。
不得不承认的是,海量信息污染下,分辨真假对错的成本大大提高,绝大多数吃瓜群众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识别哪些是可以信任的信息,看烦了就抛下一句“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但看似“公道”的话,不仅是对真相的排斥,也是公共讨论理性精神的退让和妥协,对真正的受害者也极不公平。
在流量算法和商业变现的加持下,信息污染所导致的公共议题的失焦也不容忽视。
常见的局面是,一家自媒体靠着虚假话题爆了,其他自媒体如饿虎扑食般纷纷效仿,声量一旦起来,本就可贵的理性声音进一步被淹没,最终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致使舆论场朝极端情绪化的方向而去。
大S逝世,本应引发对流感防控、艺人健康等公共议题的讨论,但舆论焦点却被“包机费用”“豪门恩怨”等捏造的信息占据,公共议题变得更加娱乐化、碎片化,不仅消耗公众本就有限的注意力,也阻断了社会问题有效解决的可能性。一个本可能填补社会漏洞的机会,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地鸡毛。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虽然平台方和相关部门已经出手整治乱象,恶意炒作营销的账号也得到了封禁处理,但当事人此前积累的流量已经让其获得了实际利益,可以说封禁之前,每一天都是赚的——既然有利可图,即便最终会遭遇平台的“赛博死刑”,仍有图利之人会源源不断如法炮制。更何况,类似的营销号早已熟稔这样的玩法,对他们来说,更惯常的做法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换个马甲继续吃流量,又有新的赚头。
当互联网无远弗届之时,是时候进一步反思和追问:除了对账号“一封了之”,还有哪些真正施以实际惩戒的可能性?毕竟,新媒体时代,平台也是一种信息意义上的基础设施。无止境的信息污染,肥了恶意账号,反噬的却是身处舆论空间、依赖各种信息做出决策的普通人。
来源:剑胆综艺乐无边